又是一年仲秋,乾清宫的月台再次摆起家宴,只是今年的宴席上,多了几张稚嫩的面孔——弘历的双生儿女捧着小巧的月饼,围着胤禟听台湾的海怪故事;阿尔泰的儿子则缠着胤禵,追问东瀛海战的细节,庭院里满是孩童的欢笑声。
英台坐在胤禛身侧,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这枚曾牵动她时空命运的玉佩,如今已彻底融入她的生活,只有在触碰时,才会泛起一丝与她心跳共振的温凉,像是在默默见证这份团圆。
“四嫂,还记得当年咱们在舟山群岛平叛吗?”胤禟端着酒杯走过来,脸上带着笑意,“那时逆贼见人就砍,你还让英台嫂留守京城调度粮草,如今想来,倒像是昨天的事。”
胤禛笑着与他碰杯:“可不是嘛,如今再看,那些艰难倒成了最好的念想。若没有那时的并肩作战,也没有今日的四海安稳。”
英台看着二人忆起往事,也想起当年时空召唤最强烈的那一日——胤禛紧紧握着她的手,弘历抱着她的腿,父子二人的执念竟真的留住了她。如今想来,不是她离不开这片土地,而是这片土地早已将她视作家人,用百姓的安乐、亲人的相守,为她织就了一张永远挣不开的“情网”。
宴席过半,康熙的贴身太监捧着一只锦盒走来,笑着对众人说:“皇上特意让老奴把这个带来,说是给各位主子添个乐子。”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叠泛黄的奏折,最上面那本,竟是当年英台初到京城时,胤禛为她请旨“留居王府”的奏折,字迹间还能看出当年的急切。
“这奏折,朕留了二十多年。”康熙的声音从主位传来,带着岁月的温润,“当年见你眼神清亮,却藏着茫然,便知你不是寻常女子。如今看来,是大清的福气,留住了你这朵‘跨时空的海棠’。”
英台接过奏折,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眼眶微微发热。她忽然起身,走到月台中央,对着康熙与众人深深一礼:“当年英台偶然闯入这片时空,本是浮萍无依,是父皇的包容、四爷的相守、兄弟们的扶持,还有百姓的安乐,让我有了根。如今,我早已是大清人,是雍王府的一份子,这份恩情,英台此生难报。”
胤禛起身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声音温柔却坚定:“你我夫妻,何谈报答?往后的日子,咱们还要一起看着孙辈长大,看着大清的商路通得更远,看着这盛世,一年比一年好。”
夜深时,家宴散去,英台与胤禛并肩走在回府的宫道上。月光洒在朱红的宫墙上,映出二人相携的身影,偶尔有秋风吹过,带来桂花香,与远处百姓家传来的赏月笑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安宁。
“你看,当年咱们担心的时空召唤,再也没有出现过。”英台轻声说,抬手摸了摸腰间的玉佩,“它好像也知道,这里才是我的归宿。”
胤禛点头,将她的手攥得更紧:“不是玉佩知道,是你早已把心留在这里。你为大清拓商路、安百姓,大清也用安稳与温情,留住了你的心。”
回到王府时,庭院的海棠树下,弘历的双生儿女还在等着他们——女孩捧着一幅刚画好的“全家福”,上面画着满院的人,从康熙到年幼的孩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男孩则举着一只灯笼,灯笼上写着“国泰民安”四个字,是他跟着先生学写的。
英台接过画,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充满暖意的线条,忽然觉得,所有的时空跨越、所有的风雨兼程,都化作了此刻的岁月回甘。她不再是那个惶恐的“过客”,而是这盛世的“归人”,是这家族的“根”,是这山河间最温暖的一抹色彩。
夜里,英台枕着胤禛的手臂,听着他沉稳的心跳,腰间的玉佩安静地贴着肌肤。她知道,这段跨越七世时空的缘分,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散,它会融入大清的每一寸土地,融入百姓的每一个笑容,融入家族的每一代传承,成为一段永远温暖、永远动人的传奇。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湮灭,留下的只有“国泰民安”的永恒底色,与一段关于爱、坚守与归属的故事。从初遇的茫然到暮年的相守,从时空的考验到岁月的回甘,英台与胤禛用一生证明:最好的“归宿”,从来不是某个地方,而是身边有牵挂的人,眼底有安稳的景,心中有热爱的国;最好的“传奇”,也从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让“幸福”二字,刻在每一代人的记忆里,留在每一寸山河的烟火中,永远绵长,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