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的漠北草原,牧草刚冒出嫩绿,风里还带着一丝凉意,却已能看见牧民赶着羊群穿梭在草原上,远处的“同心亭”下,几个商贩正摆开摊位,用中原的茶叶换取牧民的皮毛,吆喝声与笑声在草原上回荡。
英台与胤禛坐在马车里,掀开车帘望着窗外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小孙儿趴在车窗边,指着远处的羊群兴奋地喊:“皇祖父!皇祖母!你们看,好多羊!比京城的马还多!”英台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会儿到了阿尔泰爷爷的部落,还能看到更热闹的呢。”
马车刚到部落门口,阿尔泰就带着族人迎了上来。他穿着崭新的蒙古袍,腰间系着英台当年送他的“镇边佩”,快步走到马车旁,笑着对胤禛与英台说:“四哥、四嫂,你们可算来了!牧民们早就盼着你们,还特意杀了羊,烤了你们爱吃的手把肉!”
走进部落,家家户户的蒙古包前都挂着彩色的经幡,孩子们围着马车跑,手里拿着刚采的野花,要送给“远道而来的贵客”。英台接过一个小女孩递来的野花,插在发间,引得众人一阵欢笑。
当晚,部落里举办了篝火晚会。牧民们弹着马头琴,唱着草原的歌谣,英台与胤禛坐在人群中,看着阿尔泰与族人跳舞,看着小孙儿跟着牧民的孩子学骑马,心中满是安稳。胤禛端着一碗马奶酒,递给英台:“还记得当年你第一次喝马奶酒,皱着眉头说太烈,如今再尝尝,是不是觉得不一样了?”
英台接过酒碗,抿了一口,醇厚的酒香在舌尖散开,带着草原的辽阔与温暖。她点头:“不一样了,如今喝着,只觉得踏实。”
第二日,阿尔泰带着胤禛与英台去了草原上的互市市场。市场里格外热闹,有卖中原丝绸的,有卖西洋钟表的,还有卖台湾海产的,牧民们笑着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脸上满是幸福。阿尔泰指着市场中央的石碑,上面刻着“四海通商,草原安康”八个字:“这是去年跟牧民们一起立的,就是为了记住,咱们草原的好日子,是跟大清的通商分不开的。”
离开漠北后,英台与胤禛又去了台湾。胤禟早已在渔港等候,他带着二人登上新修的商船,指着船上的星辉导航仪说:“这是按四嫂当年说的法子改良的,现在就算遇上大雾,也能准确找到航线,上个月商队去西洋,比往年快了整整十天!”
站在船头,看着渔民们收网,看着满载货物的商船起航,英台忽然觉得,自己这一生,虽跨越时空而来,却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她不再是那个偶然闯入的过客,而是这盛世的参与者、守护者,是这山河的一部分,是这家族薪火的传承者。
回到京城时,已是盛夏。弘历带着孩子们在王府门口等候,看到胤禛与英台,连忙迎上前:“阿玛、额娘,你们可算回来了!皇爷爷还等着你们一起吃晚饭呢!”
走进王府,庭院里的海棠花还开着,小孙儿拉着英台的手,要她讲草原与台湾的故事。英台坐在廊下,慢慢讲着,胤禛坐在她身边,偶尔补充几句,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将身影拉得很长。
夜里,英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蝉鸣声,感受着胤禛掌心的温度,腰间的玉佩轻轻贴着肌肤,没有丝毫异动。她知道,这段跨越七世时空的缘分,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与这山河、这百姓、这家族,永远融为一体。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湮灭,留下的只有“国泰民安”的永恒盛景,与一段关于爱、坚守与传承的动人传奇。从漠北草原的篝火到台湾渔港的朝阳,从初遇的雪天到暮年的相伴,英台与胤禛用一生证明:最好的缘分,是跨越时空仍能相遇;最好的相守,是携手守护一方山河;最好的传奇,是让“盛世”二字,刻在每一代人的记忆里,留在每一寸山河的烟火中,永远流传,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