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阁落成次日,英台与雍正帝邀来诸位皇子、公主一同参观。秋日的晨光洒在朱红的阁楼上,“大清皇族功劳阁”的匾额熠熠生辉,门前的“同心旗”在风中轻轻飘扬,仿佛在迎接这些为守护家国付出半生的亲人。
大阿哥率先踏入一层,目光刚落在左侧的石碑上,脚步便顿住了。那上面刻着他驻守漠北的事迹——从青年时随父出征,到中年时平定叛乱,再到如今仍坚守边疆,连当年他为救荣宪公主亲率骑兵踏雪驰援的细节,都被清晰记录。石碑旁的画像里,他身着铠甲,正与牧民一起清点粮草,脸上满是风霜却笑容温暖。大阿哥伸出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石碑上的字迹,眼中瞬间泛起泪光:“没想到……这些寻常的坚守,竟也能被记下。”
二阿哥紧随其后,走到记载着七世街救弘历的石碑前,看着上面“挺身而出,护亲卫民”的评语,再望向画像中自己挡在弘历身前的身影,鼻头一酸。他想起当年的犹豫与最终的坚定,想起英台说的“亲情至上”,泪水终是滑落:“原来,护着家人,也是这般值得骄傲的事。”
三阿哥素来沉稳,此刻站在记录自己主持编修农书、推广新粮种的石碑前,手指拂过“心系民生,力促农桑”的字样,声音带着哽咽:“当年只是想让百姓多收些粮食,少受饥寒,竟也被记在这里……英台弟妹,谢谢你。”
八阿哥走到二层,目光落在江南治水的画像上——画中他挽着裤脚,与百姓一起扛着沙袋,脸上沾着泥水却眼神坚毅。旁边的石碑详细记录着他修水利、扩夜市的功绩,连百姓送他“八贤王”的民间称呼都一并刻下。八阿哥望着画像,想起在江南的日日夜夜,想起百姓脸上的笑容,泪水无声滑落:“能为百姓做些事,能被他们记着,便够了。”
九阿哥站在记载海贸功绩的石碑前,看着自己协调商队、支援边疆、救助藩属的事迹,忽然笑出了泪:“当年总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些商贾之事,如今看来,竟也为‘同心’出了一份力。”十阿哥则在漠北平叛的石碑前驻足,想起英台当年让他出兵时的坚定,想起与将士们并肩作战的日夜,用力抹了把脸,却止不住泪水:“嫂子,当年若不是你,我恐怕还成不了这守护亲人的‘勇士’。”
十三阿哥望着自己督办漕运、修建粮仓的记载,眼中满是感慨;十四阿哥站在海疆守护的画像前,想起与英台在东海观澜的日子,想起“同心号”战船的下水,泪水浸湿了衣襟。远嫁的荣宪、恪靖等公主们,看着石碑上记录自己为民族团结付出的文字,看着画像中自己教当地百姓刺绣、读书的场景,更是泣不成声。荣宪公主握着英台的手:“姐姐,我们远嫁他乡,本以为只是尽了本分,竟也能被刻在这里,被家乡的人记着……”
英台看着眼前泪流满面的亲人,自己的眼眶也早已泛红。她走到众人中间,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却满是温暖:“你们每一个人的付出,都值得被铭记。大哥守边疆,二哥护京城,八弟兴民生,九弟通商贸,十弟平叛乱,十三弟保漕运,十四弟守海疆,妹妹们促和睦……正是你们的坚守,才有了如今的‘同心’盛世,才有了百姓的安乐。这座功劳阁,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们的付出,从没有白费。”
雍正帝走到大阿哥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又依次看向诸位兄弟与妹妹,眼中满是动容:“当年九子夺嫡,我们曾有过隔阂与猜忌;如今并肩守护,才知亲情与责任,比什么都重要。这座功劳阁,不仅刻着你们的功绩,更刻着我们一家人的同心同德。往后,我们还要一起守护这江山,让这份‘守护’的初心,代代传下去。”
众人纷纷点头,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却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走到阁楼顶层,望着窗外的京城——远处的夜市人声鼎沸,近处的百姓安居乐业,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英台望着眼前的亲人,望着窗外的烟火人间,心中满是圆满。她知道,这座功劳阁,不仅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会让子孙后代记得,皇族的荣耀,源于守护;天家的亲情,重于权柄;而“同心”的信念,终将跨越岁月,永远传承。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而功劳阁内这满室的泪光与感动,却为这段七世缘分添上了最深情的句点。它用最真挚的泪水证明:所有的坚守都值得被铭记,所有的付出都能温暖人心,所有的亲情都能跨越隔阂,凝聚成守护家国的最强大力量。
这份刻在石碑上的功绩,这份藏在泪光里的亲情,终将伴着功劳阁的钟声,永远回荡在这片土地上,让“同心相守、护亲护民”的初心,在岁月中永远闪耀,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