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下阵云高,魏帅严令慑群豪。
弓开霹雳惊弦月,刀卷寒芒裂战袍。
兵法纵横藏甲胄,锋芒初露引龙韬。
江东子弟多才俊,试看谁能夺锦袍。
建业城外,扬子江畔,石头城故垒巍然矗立。此处曾为东吴军事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如今其下开阔的演武场被辟为江东武科考场。江风凛冽,吹动场边猎猎战旗,空气中弥漫着水汽与兵戈特有的铁锈气息,比之长安北军校场,更多了几分江南的湿润与肃杀。
车骑将军魏延,身披玄色犀甲,外罩猩红战袍,按剑立于将台之上。他面容冷峻,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下方集结的考生,那不怒自威的气势,仿佛让周遭的温度都降低了几分。其声如洪钟,炸响在每一个考生耳边:
“武人之道,首重实绩!功名但在马上取,富贵须从刀剑求!休要学那等花拳绣腿、虚架子的把式!今日在这石头城下,校场之上,有多大本事,就给本将军使多大本事!优胜劣汰,绝无虚言!弓马、力气、搏杀、兵法,但有一样不济,便休想蒙混过关!若有谁敢舞弊、怯战、或是心存侥幸,”他猛地一拍将台栏杆,发出砰然巨响,“休怪本将军军法无情,定斩不饶!”
一番话,掷地有声,煞气四溢。台下数千考生,顿觉一股无形压力扑面而来。许多来自民间的武人、甚至部分原东吴军中下级官佐,都不由得心生凛然敬畏。然而,亦有不少人被这番话语激得血脉贲张,好胜之心熊熊燃烧。
考生来源繁杂,远超长安。既有原东吴军队中的悍卒勇将(其中不乏一些历史上留名的人物),亦有江东本地豪族的部曲家将、崇尚任侠的游士、水泽之间的轻剽之徒,甚至还有听闻消息从荆南、交州等地赶来的奇人异士。他们操着各异的口音,穿着不同的服饰,持着五花八门的兵器,眼神或桀骜,或沉稳,或好奇,或充满野心,汇聚于此,等待着魏延的检验。
在人群中,数人尤为引人注目。一人身材魁梧,面容粗豪,眼神锐利,虽衣着普通,却自带一股百战悍卒的煞气,乃是原东吴宿将丁奉(字承渊)。另一人年纪稍轻,虎背熊腰,气势不凡,乃是吴郡凌氏子弟凌统(字公绩)之子凌烈(虚构,以其子代)。更有一人,身形不算最高大,却异常精悍结实,目光沉静如深潭,来自庐江,名叫周循(虚构,设为周瑜之子),背负一把长弓,腰佩短刃。此外,尚有丹阳山越出身、善使长矛的勇士,江面上讨生活、水性极佳的船夫,乃至一些气息内敛、看似江湖门派出身的剑客。
第一项:弓马骑射。
江畔跑马道略显湿滑,增加了骑射难度。靶位设置与长安类似,但江风无常,更考验射手对环境的适应。
首先上场的多是军中好手。一名原东吴水军弩手,在马背上开弩,稳定性颇佳,三箭皆中靶,虽未全红心,亦获考评官点头。
随后,凌烈催马而出。凌家乃江东将门,骑射自是家学渊源。只见他控马娴熟,在江风中稳稳开弓,连珠三箭,咄咄咄三声,分别深深钉入五十步、八十步靶心,最后一箭亦命中百二十步靶边缘,显示出极其扎实的功底。“将门虎子,名不虚传。”魏延微微颔首,但脸上并无太多表情。
接着,周循登场。他并未急于加速,而是轻夹马腹,感受着风向,马匹步伐轻盈稳健。开弓时,手臂稳得出奇,仿佛不受马背起伏和江风影响。嗖!第一箭破风,直贯五十步靶心。稍作调整,第二箭再出,八十步靶心应声中箭。最后,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锁定百二十步外那微微晃动的靶心,引弓如满月,箭去似流星!“嘭!”箭簇狠狠咬入红心,箭尾剧烈颤动!其动作流畅自然,举重若轻,显示出极高的天赋和冷静的心理素质。
魏延眼中终于闪过一丝讶异:“此子……颇有其父之风。”(暗指周瑜)身旁副官低声道:“将军,此乃周公瑾之后,周循。”
“哦?”魏延挑了挑眉,未再多言,但已将这个名字记下。
压轴出场的竟是老将丁奉。他虽不以骑射闻名,但沙场经验极其丰富。他选择的马匹并非最快,但极其驯服。开弓力道十足,角度刁钻,充分利用了风力。三箭虽未全中靶心,却皆在要害范围内,尤其是最后一箭,借助一阵忽起的江风,划出一道微妙弧线,竟也命中了百二十步靶!“好个老卒!深知战场之道,不追求极致精准,但求有效杀伤!”魏延不禁出声赞道。丁奉面色沉静,拱手退下,并无丝毫得意。
第二项:力量与技击。
开硬弓环节,一众力士各显其能。一名来自丹阳的壮汉,暴喝一声,竟将需五石力才能拉开的测试弓拉至八成满,虽未完全拉满,已震惊四座。
擎石礩(举重),丁奉再次展现其经验,并非选择最重的石锁,而是挑选了一个形状不规则、极难发力的巨型石墩,运用巧劲和全身力量,怒吼一声,竟将其生生抱起过膝,坚持数息方放下,赢得满场喝彩,其爆发力与技巧令人叹服。
凌烈则选择舞动一对沉重的铁戟,虎虎生风,显示出极强的膂力和家传戟法的根基。
徒手搏击与兵器格斗抽签开始。校场上呼喝声、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
丁奉的对手是一名以拳法刚猛着称的游侠。丁奉不与其硬拼,步法沉稳,格挡闪避间,寻得破绽,一记简洁凶狠的贴身短打,将其击倒在地,瞬间制服,完全是战场搏杀的实用技法。
凌烈戟法精湛,攻势凌厉,将一名使枪的对手逼得连连后退,最终一戟挑飞其兵器,胜得干净利落。
周循则抽到一名使双刀的敏捷型对手。他并未使用长弓,而是拔出一对并不起眼的短刃。其步法灵动,闪转腾挪间,双刃如同毒蛇吐信,总能精准地找到对方攻势中的间隙,数招之后,便以刃尖轻点对方手腕,迫其撒刀,点到即止,显示出高超的短兵技巧和控制力。
此外,那丹阳勇士的长矛如蛟龙出海,势大力沉;江上船夫的近身缠斗诡异难防;江湖剑客的剑法则轻灵狠辣,各有千秋,令观战的考评官们大开眼界。魏延目光锐利,不断在心中评估着每个人的特点与价值。
第三项:兵法阵略。
沙盘推演以江南水网丘陵地带为背景,模拟攻防。
丁奉再次展现出其老辣经验。他极其注重利用水道的运输与阻滞作用,布防层层叠叠,善于设置陷阱和利用地形进行反击,打法沉稳厚重,令对手无隙可乘。
凌烈的策略则更具攻击性,善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破,战术灵活,但偶尔会因求胜心切而略显冒进。
周循的推演则令人耳目一新。他不仅考虑了陆战,更将水军机动、迂回、登陆作战纳入整体战略,思路开阔,奇正相合,常常出人意料,其布局隐隐有周瑜当年赤壁之战时统筹水陆的遗风。他在策问中对“如何平定山越之患”的回答,也并非一味主张征剿,而是提出了“剿抚并用,屯田实边,分化瓦解,导其归化”的综合性策略,显示出超越单纯武夫的视野。
魏延看着沙盘上周循的布置,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对左右道:“江东之地,水陆交织,非熟悉此地形势者不能善治。丁奉老成谋国,可为一军之胆;凌烈勇猛敢战,可为先锋之利刃;而这周循……颇通大局,假以时日,或可独当一面。”评价可谓极高。
第四项:潜质与应变。
魏延忽命人抬来十几条小船置于江边浅水处,道:“江东多水,武人岂能不识舟楫?两人一组,驾舟至江心取旗返回,先达者胜!”
此题大出许多北方及内陆考生意料,顿时手忙脚乱。而江东子弟则如鱼得水。
丁奉常年水战,驾船如履平地,与搭档配合默契,迅速取得旗帜返回。
凌烈虽也通水性,但更习惯大舰,操作小船稍显生疏,落后不少。
周循则显示出极其精湛的操舟技术,小船在他操控下如同游鱼,破浪疾行,第一个取得旗帜并顺利返回,其表现甚至超过了许多以水为生的船夫考生,令人惊叹其天赋之全面。
随后,魏延又突发奇想,命人于校场中模拟街巷环境,设置障碍,要求考生蒙目,仅凭同伴口令指引,穿越障碍并击中目标,考验其信任、沟通与执行力。丁奉、周循所在小组皆完成得相当出色,而凌烈则因性格急躁,与队友配合稍欠,略有瑕疵。
连日考核,终于尘埃落定。
考评官们汇集各项成绩,评议异常激烈。诸将各有所长,难分高下。
丁奉经验老到,沉稳可靠,各项均衡,尤擅实战与兵法,堪称中流砥柱。
凌烈勇武过人,锐气十足,弓马兵器俱佳,虽稍欠沉稳,然冲阵斩将,不可或缺。
周循天赋异禀,冷静沉着,弓马、技击、兵法、应变无一不精,尤擅水战与奇谋,潜力巨大,综合评分最高。
魏延最终拍板:“武科之选,非为角力,乃为求将!丁奉老成持重,可为军中磐石;周循谋勇兼备,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此二人,当列前茅。其余如丹阳力士、江上船夫等,各有所长,亦应量才录用,充实各军。”
他顿了顿,又道:“江东人才济济,果然不虚。然需善加引导,使其忠勇尽用于国。此次武科,正当其时!”名单既定,即刻快马报送长安。
校场之外,江水东流,波涛不息。丁奉抚摸着佩刀,眼神依旧锐利,仿佛已看到未来驰骋的新战场;凌烈与同伴高声谈笑,志得意满;周循则独自望着滚滚长江,目光深邃,不知在思索着什么。魏延站在将台之上,红袍在江风中飞扬。
江东的武脉,经由这次严格甚至苛刻的武科选拔,终于清晰地显现出来,并即将汇入大汉强军的洪流之中,等待着在未来的帝国伟业中,发出自己的铿锵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