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斩王伦,书惊梁山
汉末建安年间,颍川名士徐庶,字元直,因感怀身世,于某个秋夜独饮至酩酊大醉。他本是智谋之士,奈何心中块垒难消,竟趁着酒意,骑上骏马,手持钓竿,口中吟哦着“愿者上钩”的句子,于月下狂奔。不料马失前蹄,连人带马坠入一道山涧激流之中。徐庶只觉天旋地转,再睁眼时,周遭景物大变,山峦形态迥异,连空气都带着一股陌生的草莽气息。
他醉意未消,迷迷糊糊间,竟被一伙小喽啰当作肥羊,拥上了梁山泊金沙滩。其时,梁山正由“白衣秀士”王伦主事。王伦心胸狭隘,见徐庶虽衣衫不整,醉态可掬,但眉宇间自有不凡气度,恐其威胁自家地位,便言语刻薄,意图驱赶。酒劲上头的徐庶,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战场,见王伦倨傲无礼,如同当年所憎之宵小,一时激愤,竟拔剑相向。王伦本非武将,手下杜迁、宋万也猝不及防,竟被徐庶凭借精妙剑术,三招之内刺于剑下!
众喽啰惊骇莫名,恰逢林冲、朱贵等人在场。林冲早对王伦不满,见此异状,又见徐庶气度卓然,剑法高超,只道是天降豪杰,遂带头拜服。在一片混乱与惊愕中,醉醺醺的徐庶被众人推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
次日清晨,宿醉醒来的徐庶头痛欲裂。他环顾四周,只见身处一间简陋却宽敞的聚义厅侧室,窗外水泊茫茫,喽啰往来,称呼自己为“寨主”。他努力回忆,只记得饮酒、坠马,之后片段模糊,似乎与人动过手……自己怎么会成了什么寨主?这里又是何处?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几近懵逼之际,手中忽然凭空出现一卷书册,沉甸甸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水浒传》。
徐庶心中巨震,作为一流的谋士,他强压惊骇,屏退左右,独自翻阅起来。这本书文字精炼,叙事生动,竟将眼前这梁山泊的前世今生、未来命运描绘得清清楚楚!从王伦如何被林冲火并,到晁盖如何上山,再到宋江如何带领梁山走向极盛而后接受招安,直至征方腊后十损七八的悲惨结局……一幕幕,一页页,如同亲历。
他越看越是心惊,冷汗涔涔。这已非简单的志怪奇谈,而是一部关乎他当下命运的“天书”!
智析天书,定策梁山
徐庶毕竟是徐庶,最初的震惊过后,他超群的智谋开始飞速运转。他合上书,闭目沉思。
首先,他确定了几件事:
1. 此书所言,极大概率是此方世界的“既定轨迹”。
2. 自己这个“异数”的闯入,斩杀了本应由林冲杀死的王伦,已经改变了历史。
3. 手中天书,是危机,更是莫大的机缘。若运用得当,或可扭转书中那令人扼腕的悲剧。
他重新翻开书,重点研读关于宋江的部分。书中描绘的宋江,“仗义疏财”、“及时雨”,名满江湖,但其核心追求是“忠义”二字,最终目标是“封妻荫子”,回归体制。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导致了招安之路,也铸就了梁山的悲歌。
“宋公明……其人乃梁山之魂,亦为梁山掘墓之人。”徐庶喃喃自语。他深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梁山的命运,绝不能只靠武力,必须从“道义”和“目标”上进行根本性的重塑。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渐渐成型。他不能仅仅做一个守成寨主,等待晁盖、宋江等人按书中所载陆续上山,然后重蹈覆辙。他必须主动出击,引导梁山走向一条全新的道路。
聚义厅内,语惊四座
几日後,徐庶召集目前山上的头领——林冲、杜迁、宋万、朱贵等人聚义厅议事。他已换上一身干净的布袍,虽无王伦的酸腐,也无日后晁盖的豪迈,更无宋江的市恩,却自有一股沉静从容、深不可测的气度。
他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有力:“诸位兄弟,徐某蒙错爱,暂居此位,心中常感不安。梁山泊,八百里水泊,易守难攻,乃成就王霸之业的根基,而非苟安一时的盗窟。”
此言一出,林冲等人皆是一愣。这位新寨主口气好大!
徐庶继续道:“如今朝廷昏聩,奸臣当道,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我辈聚义于此,若只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快活一时,终非长久之计。王伦旧事,便是前车之鉴。”
他提到王伦,众人神色各异。徐庶话锋一转:“然,若只思招安,以求朝廷一纸赦书,不过是饮鸩止渴,将兄弟们的性命前程,寄托于奸佞之手,书中……史中教训,比比皆是。”他巧妙地将“书中”二字含糊带过。
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深受高俅迫害,对朝廷最为失望,闻言不禁动容,问道:“寨主之意,我等该当如何?”
徐庶站起身,走到厅中悬挂的简陋地图前(这是他根据记忆和水浒传描述粗略绘制的),手指梁山泊:“我等当以梁山为基,行‘替天行道’之事!”
他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
1. 明定纲领: 竖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旗。此“天”非指皇帝,而是天道、公理。打击目标明确为贪官污吏、豪强恶霸,对普通百姓秋毫无犯,甚至要暗中救济。
2. 广纳贤才: 不再被动等待好汉来投,要主动派人下山,联络各地受压迫的英雄豪杰、能工巧匠。无论是失意军官、落魄文人,还是民间奇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心存正义,皆可上山。
3. 积蓄力量: 一方面整训兵马,提高战力;另一方面,利用水泊优势,发展农耕、渔猎、商贸(尤其是与民间私下的公平交易),使梁山能够自给自足,而非一味劫掠。
4. 情报先行: 大力扩展朱贵酒店为代表的情报网络,不仅探听官府动向,更要了解民间疾苦,为“替天行道”提供精准目标。
徐庶的论述,格局宏大,思路清晰,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具体措施,远非王伦的嫉贤妒能或晁盖的义气用事可比。林冲听得心潮澎湃,他看到了超越个人恩怨的更大可能。杜迁、宋万等粗豪汉子虽不能完全理解,但也觉得这位新寨主比王伦有见识、有魄力得多。
初见成效,未来可期
数月之间,梁山气象一新。徐庶凭借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从《水浒传》中获得的“先知”,精准地派遣人手,或解救被陷害的良善,或智取不义之财。他行事低调,手段高明,既赢得了声望,又未引起朝廷大军过早围剿。
他还做了一件关键小事:暗中派人去郓城县,留意一个叫宋江的押司,并设法在其杀死阎婆惜遭遇困境时,以匿名方式提供帮助,既结善缘,又避免其过早“逼上梁山”,打乱自己的布局。他要等梁山根基稳固,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之后,再与这位“天魁星”会面。
夜深人静,徐庶再次翻阅那本《水浒传》。书中的文字依旧,但梁山的命运之河,已然因他这块来自三国的“巨石”而改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朝廷的围剿、内部可能的分歧、未知的变数……但徐庶嘴角露出一丝运筹帷幄的笑意。
“汉室倾颓,吾曾欲扶而不可得。今有此水泊梁山,有此天书预警,有这一百单八将的种子……或许,这乱世,当有另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