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虎吞狼定朔漠,天下一统归大梁
大梁天统元年,徐庶登基称帝,定都北京,标志着中原之地重归一统。然而,朝野上下欢庆的余音未散,北方边关的狼烟再次急促升起——成吉思汗铁木真在完成了震惊世界的西征,吞并了花剌子模等广大疆域后,终于将目光重新投向了南方这个新兴的、统一而强盛的汉人帝国。蒙古帝国的兵锋,裹挟着征服欧亚的赫赫威势,如同铺天盖地的沙暴,向着大梁汹涌扑来。这一次,不再是试探性的劫掠,而是两个当世最强军事集团的终极对决。
第一幕:巨兽南顾,朔方告急
蒙古主力在铁木真及其麾下“四獒”(哲别、者勒蔑、速不台、忽必来)等名将的率领下,兵分两路:东路由铁木真亲自指挥,直扑燕云故地;西路由大将速不台统领,试图经河西走廊,迂回包抄大梁侧翼。蒙古铁骑数量庞大,经验丰富,士气如虹,其势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南侵。
大梁北疆,烽燧相望,告急文书一日数至。朝堂之上,群臣意见纷纭。有将领主张凭借新铸的坚城利炮,据险固守,消耗敌军;亦有文臣担忧长期战争损耗国力,提议遣使议和,以财帛换取和平。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徐庶,神色却异常平静。他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五年的生聚教训,不仅是为了统一中原,更是为了最终解决北方这个心腹大患。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议和?割地?赔款?此乃取死之道!昔日宋、金、辽之覆辙,犹在眼前!朕统一天下,非为偏安,乃为永绝边患!”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卢俊义、宋江、吴用等核心重臣,斩钉截铁地道:“蒙古之患,非一战可平。然其势虽盛,亦有致命弱点:后勤漫长,依赖掠夺;部落聚合,内部存隙。朕有一策,名曰‘驱虎吞狼,釜底抽薪’!”
第二幕:驱虎吞狼,战略大迂回
徐庶的宏大战略徐徐展开,其核心远超常规的战场对决:
1. 正面坚壁,挫其锐气: 任命天下兵马大元帅卢俊义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全权负责正面防御。依托多年经营的多层次防御体系,以坚固城池为支撑,配以强大的“神机营”火炮和密集的弓弩,层层阻击,最大限度消耗、迟滞蒙古军主力。战略目标是:不追求速胜,但要让蒙古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将其牢牢钉在坚城之下,磨掉其锐气和补给。
2. 海上奇兵,断其根源: 这是徐庶战略的关键一招。他密令水师大都督李俊,尽起海上精锐,搭载五万步骑混合兵团(由林冲、张清等擅长机动作战的将领指挥),并携带大量工匠、物资,沿渤海北上,在辽东半岛登陆。这支奇兵的任务,不是与蒙古主力硬碰硬,而是直插蒙古帝国相对空虚的“龙兴之地”——辽东及更北的蒙古高原东部!他们将在当地建立据点,联络那些被蒙古征服但心怀不满的部落(如塔塔儿部、蔑儿乞部残余),煽动叛乱,袭击蒙古的后方基地、牧场和薄弱据点。此举意在模仿霍去病“封狼居胥”,从根本上动摇蒙古的战争潜力,并迫使铁木真分兵回援。
3. 西线联动,以夷制夷: 徐庶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携带重金和盟约,远赴中亚,联络那些刚刚被蒙古征服、但抵抗意志尚未完全熄灭的花剌子模残部、钦察人,甚至正在西征的蒙古军侧翼的潜在敌人。大梁承认他们的地位,并提供有限的军事援助,鼓励他们在蒙古后方制造麻烦,牵制速不台的西路军团。
4. 经济绞杀,釜底抽薪: 严格封锁所有与蒙古控制区的边境贸易,特别是铁器、粮食、茶叶等战略物资。同时,利用庞大的国力,高价收购草原上流通的必需品,造成蒙古帝国经济混乱,加剧其内部因资源分配不公而产生的矛盾。
第三幕:血战连年,狼群渐疲
战争进程正如徐庶所料,惨烈而漫长。在燕云前线,卢俊义指挥若定,梁军凭借坚城和火器,让蒙古军吃尽了苦头。北京城下,蒙古军尸横遍野,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铁木真虽骁勇,面对梁军完善的防御体系和顽强的意志,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棘手。
更让铁木真焦头烂额的是,林冲率领的辽东奇兵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像一把尖刀,在蒙古后方搅得天翻地覆。不少部落趁机起事,烽火在蒙古帝国内部点燃。速不台的西路军也因后勤困难和侧翼骚扰而进展缓慢。
与此同时,徐庶的经济战开始显现效果。草原上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普通牧民生活困苦,对持续不断的战争怨声载道。铁木真为了维持战争,不得不加大对各部落的征敛,这进一步激化了与合撒儿等实力派以及非核心部落的矛盾。徐庶多年前播下的“离心”种子,在战争的压力下开始疯狂生长。
第四幕:大汗崩殂,帝国星散
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年事已高且连年征战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在一次视察前线时,因急怒交加(闻听后方叛乱扩大和林冲奇兵的威胁),加之旧伤复发,在军中轰然崩逝(此时间线与正史略有出入,为剧情服务)。
铁木真的死,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蒙古帝国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和继承危机。术赤已死(按部分传说),察合台与窝阔台为汗位争执不下,拖雷手握重兵态度暧昧,合撒儿等宗王也各有盘算。曾被武力强行粘合在一起的庞大帝国,失去了唯一的凝聚核心,顿时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
前线蒙古军心涣散,各路将领纷纷率部北返,争夺汗位或保护自己的领地。卢俊义抓住战机,果断出城反击,蒙古军大败,狼狈北逃。
第五幕:定鼎朔漠,永绝边患
面对蒙古的内乱,徐庶展现了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和魄力。他没有命令梁军趁势深入草原进行无限度的复仇和征服,那会将梁国拖入无尽的战争泥潭。
他采取了更为高明的手段:
1. 扶弱抑强,分而治之: 承认窝阔台(经库里台大会推举)为名义上的大汗,但暗中支持察合台、拖雷等势力保持相对独立,并积极联络高原东部的克烈部、乃蛮部残余等反蒙古势力,给予册封和援助,让他们互相制衡,无法形成统一威胁南方的力量。
2. 划定疆界,建立藩属: 与蒙古各部签订和约,以漠北为界,明确规定双方疆域。梁国在阴山、河套地区建立牢固的防线,并接纳大量归附的草原部落,设立羁縻州府,进行汉化安抚。
3. 文化渗透,长远同化: 开放边境互市,但严格控制战略物资。鼓励汉人移民实边,传播农耕技术和儒家文化,进行长期的文化融合。
经过这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组合拳,曾经席卷欧亚的蒙古帝国,在大梁的强势干预下,最终未能形成如历史上元朝那样对中原的彻底统治,而是分裂成数个互不统属的汗国和部落,其对中原的威胁被从根本上解除。
尾声:天下一统,四海承平
当卢俊义率凯旋之师回到北京时,徐庶亲自出城迎接。望着麾下这支历经百战、终于扫平寰宇的铁血雄师,以及身后这座象征着华夏复兴的宏伟都城,徐庶的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回到宫中,再次翻开了那本早已被改写得面目全非的《水浒传》。书中的故事,早已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更为辉煌的结局。
“始于微末,终于泰山。”徐庶合上书卷,望向窗外万家灯火,天下太平的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他知道,一个属于“大梁”的崭新时代,已经来临。而他的使命,也从打天下,转向了如何治理这来之不易的万里江山,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