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写字楼的玻璃窗,在林薇薇的办公桌上投下一片柔和的光影。她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用户留言列表,眉头却渐渐拧紧——近半个月来,小程序后台的零散反馈里,“还货时间太死板”“服务点下班太早”的抱怨出现了十多次。市立大学的学生小林留言说:“晚上九点下晚自习,想还共享充电宝,服务点已经关门了,只能第二天再跑一趟,太不方便了”;师范学院的学生小苏则提到:“周末想趁没课去还笔记本,结果服务点只有上午有人,下午去的时候空无一人”。
“这些问题要是不解决,会影响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度。”林薇薇把陈默和小王叫到办公室,将收集到的反馈递过去,“咱们现在合作了6所高校,学生的作息时间不一样,有的有晚自习,有的周末有兼职,固定的还货时间和值班安排确实满足不了所有人的需求。得想个办法,系统地收集反馈,然后针对性改进。”
小王接过平板,快速浏览着留言:“之前咱们都是被动等用户反馈,太零散了,而且很多学生可能觉得麻烦,有意见也不会说。要不咱们做个用户反馈问卷,主动收集大家的想法?”
“这个主意好。”陈默立刻附和,“问卷可以涵盖服务时间、还货规则、商品种类这些方面,通过小程序推送给所有使用过平台的学生,还能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大家提建议。为了提高参与度,还可以给填问卷的学生发点小福利,比如满20减5的优惠券,或者免费领一支笔。”
林薇薇点点头,当即拍板:“就这么办。技术部负责在小程序首页加问卷入口,运营组和客服部一起设计问卷内容,商务组对接优惠券的发放,争取这周五之前把问卷推出去。”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紧锣密鼓地筹备问卷。小王和李娜反复打磨问卷题目,既避免过于冗长,又确保能覆盖核心问题。问卷分为五个部分:基础信息(所在高校、年级)、服务时间满意度、还货规则合理性、商品需求建议、其他意见。其中,“服务时间”部分设置了多选题,让学生勾选自己方便的时间段;“还货规则”则列出了“固定时间还货”“弹性时间还货”“线上预约还货”等选项,供学生选择偏好。
老周带领技术部在小程序首页设计了醒目的问卷弹窗,学生打开小程序就能看到,点击后直接跳转问卷页面。为了鼓励参与,团队还设置了“问卷抽奖”活动——填写问卷后可参与抽奖,一等奖是价值100元的校园文创大礼包,二等奖是50元优惠券,三等奖是免费领一支定制中性笔,中奖率100%。
周五上午十点,用户反馈问卷正式上线。林薇薇在各高校的学生群里发了通知,还让各服务点贴了海报,提醒学生参与。没想到刚过两小时,填写人数就突破了500人。中午吃饭时,小王刷新后台数据,兴奋地喊道:“薇薇姐,已经有800多个学生填了问卷,反馈特别多!”
林薇薇放下筷子,立刻打开后台查看。在“服务时间满意度”部分,有62%的学生认为“服务点值班时间太短”,其中市立大学、机电职院的学生抱怨最多,因为这两所学校的晚自习要到晚上九点半;“还货时间”方面,78%的学生觉得“目前晚上八点的还货截止时间太死板”,希望能延长到晚上十点,还有30%的学生希望周末能全天还货。
“数据很明显,服务时间和还货规则是主要问题。”林薇薇把团队成员召集到会议室,将问卷数据投影在屏幕上,“咱们得根据反馈调整,先解决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关于还货时间,我建议把截止时间从晚上八点延长到晚上十点,覆盖学生晚自习结束后的时间段;周末的话,服务点值班时间调整为上午九点到下午六点,中午不休息,确保学生随时能还货。”
“延长到晚上十点,值班同学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李娜提出顾虑,“很多服务点在校园里,但晚上十点回去,尤其是女生,会有安全隐患。而且值班时间变长,需要更多人手,现在每个服务点的值班同学都是自愿的,会不会没人愿意值晚班?”
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考虑。林薇薇沉吟片刻,说道:“安全方面,咱们可以跟各高校的学生会沟通,让他们协调校园安保,晚上九点到十点之间,在服务点附近安排巡逻;或者让值班同学两人一组,结伴上下班。人手方面,我们可以给值班同学增加补贴,晚上值班的同学每小时多给15元,周末值班的同学每天多给50元,再发点文创产品当福利,应该能吸引更多人报名。”
小王补充道:“我还可以跟各高校的志愿者协会合作,招募更多志愿者参与值班,给他们开志愿服务证明,对他们评优评先也有帮助。之前师范学院的志愿者就很积极,应该能招到不少人。”
“好,那还货时间调整就按这个方案来。”林薇薇转向下一个问题,“还有学生反馈‘还货流程麻烦’,需要在服务点登记、扫码,有时候人多还要排队。技术部能不能优化一下,增加‘线上预约还货’功能?学生提前在小程序上预约还货时间,到服务点后直接扫码确认,不用登记,节省时间。”
老周推了推眼镜:“这个功能不难实现,我们可以在小程序的‘我的订单’里加一个‘预约还货’按钮,学生选择还货时间和服务点,系统生成预约码,到点后扫码就能还货。还能设置‘还货提醒’,避免学生忘记预约时间。预计三天就能开发完成。”
除了服务时间和还货规则,问卷里还有不少关于商品的建议——护理职院的学生希望增加“医用弹力笔”,方便记录护理笔记;财经学院的学生想要“会计专用账本”;还有学生建议增加“二手物品置换”板块,方便处理闲置的文具和书籍。
“这些商品需求,采购部要尽快对接供应商。”林薇薇看向小李,“医用弹力笔、会计账本这些小众商品,可能需要找专门的厂家定制,你先联系几家供应商问问价格和货期,争取下周就能上架。二手物品置换板块,技术部可以先做个简易版,学生上传闲置物品照片和描述,标注希望置换的物品,后台审核后发布,后续再慢慢优化功能。”
小李和老周都点头答应,各自记下需要做的工作。
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立刻行动。陈默第一时间联系各高校的学生会,沟通值班时间调整和安保协调事宜。市立大学的周明宇很快回复:“没问题,我们会安排安保在服务点附近巡逻,值班同学的补贴和福利也会尽快落实,保证下周就能按新时间值班。”
小王则联系了各高校的志愿者协会,发布值班志愿者招募信息。没想到一天之内就有120多名学生报名,远超预期。小王笑着说:“很多学生说,既能帮助同学,又能拿补贴和志愿证明,特别愿意参与。”
技术部加班加点开发“线上预约还货”功能,老周带领团队连续熬了两个晚上,终于在周一早上完成了功能开发。林薇薇亲自测试了一遍:打开小程序,找到“我的订单”,点击“预约还货”,选择晚上九点半、市立大学服务点,系统立刻生成预约码,还弹出“还货提醒已设置”的提示。整个流程不到30秒,非常便捷。
周三早上,团队正式发布了“服务优化通知”,在小程序首页、各高校学生群、服务点海报上同步更新——还货时间延长至晚上十点,周末值班时间为上午九点至下午六点;新增“线上预约还货”功能;服务点增加值班补贴和福利;同时,医用弹力笔、会计账本等新商品将于周五上架。
通知发布后,学生们的反馈非常积极。市立大学的小林留言说:“终于不用为了还充电宝特意赶在八点前过去了,晚上下晚自习顺路就能还,太贴心了!”师范学院的小苏也评论道:“预约还货功能太方便了,之前排队要十几分钟,现在扫码就能搞定,节省了不少时间。”
周五下午,新商品准时上架。护理职院的“医用弹力笔”上线不到两小时就卖出了50多支,财经学院的“会计专用账本”也销量不错。小王看着后台数据,兴奋地跟林薇薇汇报:“学生对新商品的接受度很高,还有不少学生留言问什么时候上更多专业用品,咱们可以继续收集需求,丰富商品种类。”
为了持续收集反馈,林薇薇还让团队在每个服务点设置了“意见箱”,用透明的亚克力材质制作,外面贴着“你的建议,我们的动力”的标语。意见箱里放了便签和笔,学生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写下来投进去,运营组的同事每周三下午去收集,整理后反馈给相关部门。
第一周收集到的意见里,有学生建议“在服务点增加充电插座”,方便给手机充电;还有学生希望“商品能标注成分和材质”,尤其是文创产品。林薇薇立刻安排小李对接供应商,在服务点安装充电插座;让技术部在商品详情页增加“成分材质”板块,确保信息透明。
随着各项改进措施的落地,平台的用户满意度越来越高。在十一月的月度问卷中,对“服务时间”的满意度从之前的38%提升到了89%,“还货体验”的满意度也提升到了92%。客服部的投诉量比十月减少了60%,学生的留言里,好评占比超过了95%。
一天下午,林薇薇收到了一封来自外国语学院学生的邮件。学生在邮件里说:“之前觉得平台的服务有点死板,提了建议后没想到真的改了,还货时间延长、新增预约功能,都特别实用。现在我身边的同学都在用你们的平台,大家都说这是最懂学生需求的校园服务平台。”
看着邮件,林薇薇心里满是温暖。她把邮件转发给团队群里,写道:“这是学生对咱们的认可,也是咱们继续努力的动力。用户反馈是最好的改进方向,以后咱们要坚持收集反馈、及时改进,把平台做得越来越好,真正成为学生们离不开的‘身边助手’。”
群里很快热闹起来,陈默回复:“以后每周我都会跟各高校的学生会沟通,收集最新的反馈;”老周说:“技术部会持续优化小程序功能,根据反馈迭代升级;”小王则表示:“运营组会定期整理意见箱的建议,确保每个反馈都有回应。”
夕阳西下,林薇薇站在办公室的窗边,看着楼下渐渐亮起的路灯。秋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她心里的暖意。她知道,平台的成长离不开学生的反馈,也离不开团队的努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需求和建议,只要他们始终以用户为中心,用心倾听、及时改进,就一定能让平台走得更远、更稳,为更多学生提供便利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