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日子终于到了。天刚蒙蒙亮,李家村的村民们就扛着农具,踏着晨露来到田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李渔也早早起了床,换上一身耐脏的粗布衣裳,扛着一把镰刀,跟着林婉儿一家来到了稻田。
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村民们分散开来,有的弯腰割稻,有的捆扎稻束,有的则用扁担将稻束挑到田边的打谷场,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李渔哥,我教你怎么割稻子。”林婉儿拿起镰刀,给李渔示范起来,“左手抓着稻穗,右手用镰刀贴着地面割,要快准狠,不然会割到手。”
李渔学着她的样子,拿起镰刀尝试着割了几下。起初动作有些笨拙,要么割不断稻秆,要么割得参差不齐,还差点割到自己的手。
“慢点,别急。”林婉儿在一旁耐心地指导,“手腕用力,顺着稻秆的方向割。”
在林婉儿的指导下,李渔渐渐掌握了诀窍,割稻的速度越来越快,动作也越来越熟练。虽然额头上渗出了汗水,手臂也有些酸痛,但看着身后割倒的一片稻穗,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李渔哥,你学得真快!”林婉儿看着他割出的整齐稻穗,由衷地赞叹道。
“还是婉儿教得好。”李渔笑着说,擦了擦额头的汗。
太阳渐渐升高,气温也越来越热。村民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却没有人叫苦叫累,脸上依旧带着丰收的喜悦。林婉儿的娘提着一个篮子走了过来,里面装着水和煮熟的玉米、红薯。
“大家歇会儿,吃点东西,喝点水!”
村民们纷纷放下农具,围了过来,拿起玉米和红薯啃了起来。玉米香甜,红薯软糯,简单的食物却让人吃得格外香甜。
李渔也拿起一个烤红薯,掰开后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他吹了吹,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刚才的疲惫仿佛都消散了不少。
“清儿,没想到你不仅法术厉害,割稻子也这么能干。”林婉儿的爹笑着说,递给李渔一瓶水。
“叔叔过奖了,比起大家还差得远呢。”李渔接过水,喝了一大口。
休息了一会儿,大家又投入到忙碌的劳作中。李渔看着村民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听着他们爽朗的笑声和偶尔的吆喝声,心里格外踏实。这种脚踏实地的忙碌,和修炼时的宁静专注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与美好。
下午,李渔被安排去打谷场帮忙。打谷场是一块平整的空地,几个壮汉正用连枷拍打稻束,将稻谷从稻穗上打下来。李渔也拿起一个连枷,学着他们的样子拍打起来。
连枷很重,挥动起来需要不小的力气。李渔运转灵气,轻松地挥动着连枷,力道均匀,效率比其他人高了不少。
“清儿力气真大!”一个村民笑着说,“有这力气,以后不愁娶不到媳妇。”
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林婉儿的脸颊微微泛红,偷偷看了李渔一眼,又赶紧低下头去。
李渔也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继续埋头干活。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打谷场上,将一切都染上了一层金色。经过一天的忙碌,打谷场上已经堆起了几堆金黄的稻谷,散发着淡淡的谷香。
村民们收拾好农具,准备回家。林婉儿的娘提议晚上在打谷场生火做饭,大家一起热闹热闹。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很快,打谷场上就升起了几堆火,架起了铁锅。有人去田里摘了新鲜的蔬菜,有人杀了自家养的鸡,还有人拿出了酿好的米酒。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饭菜就做好了,有炖鸡汤、炒青菜、煮红薯,虽然简单,却格外丰盛。
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说着笑着,畅谈着今年的收成和未来的打算。李渔也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着,和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心里暖洋洋的。
林婉儿坐在李渔身边,小口吃着菜,时不时抬头看看他,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来,清儿,我敬你一杯!”林婉儿的爹举起酒碗,“多亏了你帮忙,今天能多割不少稻子。”
“叔叔客气了,我也没做什么。”李渔连忙举起酒碗,和他碰了一下,喝了一大口米酒。米酒度数不高,带着淡淡的甜味,很好入口。
夜渐渐深了,火堆渐渐熄灭,只剩下炭火还在散发着余温。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回家了,打谷场上渐渐安静下来。
李渔和林婉儿一起往回走,月光洒在田埂上,照亮了他们的身影。
“今天累不累?”林婉儿轻声问道。
“有点累,但很开心。”李渔笑着说。
“我也是。”林婉儿说,“看到这么多粮食,心里就特别踏实。”
回到清风观,李渔躺在床上,虽然身体有些疲惫,心里却格外满足。今天的秋收体验,让他对“丰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他想起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想起了田埂上的欢歌,想起了林婉儿泛红的脸颊。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都将成为他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
明天,还要继续忙碌。李渔带着微笑,渐渐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