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省城药肆街药香弥漫。林闻溪奉派采购药材,却在“德济堂”前目睹一场风波:一老农举着药包怒斥:“假药害人!俺娘服了你们的人参,反而气喘心悸!”
掌柜冷笑:“穷酸样买得起真参?分明想讹诈!” 围观者议论纷纷:“德济堂百年老号,岂会售假?”“近日确有多人反映药效不彰...”
林闻溪上前细看:那“人参”芦碗模糊,纹浅味淡,实为桔梗根伪充。不禁脱口:“此乃伪品!” 掌柜顿时色变:“哪来的小子信口雌黄?”
恰逢陆老路过,验看后慨叹:“参须似人,桔梗如葵。此等混淆,实伤阴德!” 风波骤起。药行会长急请医学堂师生协助查验各店药材。
查验结果令人心惊:柴胡掺茎叶,半夏混水货,甚至有用石灰增重的麝香、染色的朱砂...
梁启远愤然:“此乃谋财害命!” 顾静昭叹道:“药之不存,医将焉附?”
更深处,林闻溪发现伪药流通之弊:药农受盘剥以次充好,药商逐利知假售假,医者不察误用伤患——环环相扣,终害患者。
医学堂紧急开设“药材鉴别课”。孟老先生演示传统经验:“眼看形色,鼻嗅气味,口尝滋味,手摸质感...” 秦若虚则展示显微鉴别:“桔梗导管梯纹,人参导管网纹——镜下一目了然。”
最精彩当属理化鉴别:用芒硝遇铜火烧显蓝焰验硝石,以水试沉浮辨沉香真伪... 周振邦惊叹:“西洋检验法竟与老祖宗‘水火试药’异曲同工!”
调查深入,发现伪药猖獗与战乱有关:道地药材产区沦陷,运输阻断,优质药材稀缺且价昂。
林闻溪提议:“可否建立药材标准?如西医之药典,明裁真伪优劣。” 陆老颔首:“宋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有《本草品汇精要》,皆载药材标准。今当承古创新。”
于是师生合作编纂《临证用药指南》,每味药皆列:传统鉴别法、显微特征、理化试验、有效成分含量——中西合璧,图文并茂。
药行会长见之叹服:“有此宝典,伪药无所遁形!”当即承诺行业自查。
端阳前,“全省药材品评会”举办。各店呈样参评,优劣公示。德济堂因售假降级,诚信药肆获颁“真不二价”匾额。
更创举是成立“药材检验所”,聘老药工传授经验,借显微镜等仪器辅助鉴别。贫民可免费送检药材。
林闻溪在检验所值勤时,遇先前老农携新购人参来验。镜下可见清晰芦碗与树脂道,确为真品。 老农喜极而泣:“这回俺娘有救了!”
夜幕降临,林闻溪在日记中沉思:“药肆风波辨真伪,辨的不只是药材真伪,更是医者良心。药为医之本,药伪则医危。中西医虽道不同,然对真知与诚信的追求,终究一也。”
月光如水,照着新挂的“真不二价”匾额。那四个金字仿佛在说:医学之道,既在精微医理,也在质朴诚信;既需传承创新,也需去伪存真。
而这场风波带来的不仅是鉴别知识,更是行业变革的契机。林闻溪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至少,他们已点亮第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