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诺夫务实而具体的合作邀请,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中国代表团略显疲惫的神经。日内瓦会议的日程已近尾声,单纯的辩护和展示已不足以最大化此行的成果。林闻溪敏锐地意识到,必须抓住与伊万诺夫建立的这份初步信任,将其转化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阶段性成果,才能让中国的声音真正在国际学术界留下印记。
当晚,在代表团下榻的旅馆房间内,一场紧急而高效的小型会议召开。与会者只有林闻溪、顾静昭、张医生,以及被特意请来的、神色复杂的李振穆教授。
“伊万诺夫先生的邀请,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也是一个紧迫的挑战。”林闻溪开门见山,“我们不能空手去莫斯科,更不能仅仅带着‘想法’去。我们需要一份见面礼,一份能体现我们工作价值、并且值得双方共同深入研究的‘投名状’。”
他目光扫过三人:“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离开日内瓦之前,与伊万诺夫先生共同完成一件事:联合撰写并争取发表一篇简短的科学通讯(Scientific correspondence)或会议报告(conference proceedings),就我们已初步观察到的‘中药提取物与磺胺类药物的体外协同抗菌效应’。”
此言一出,房间内一片寂静。
顾静昭首先表示支持:“我同意!这是将我们的实践数据,正式纳入国际科学话语体系的第一步!哪怕只是初步通讯,也意义重大!”
张医生有些兴奋,又有些担忧:“时间太紧了吧?数据还要重新梳理,符合期刊格式,而且……这需要伊万诺夫先生同意署名合作。”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李振穆教授。他是代表团里国际发表经验最丰富的人,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李振穆教授扶了扶眼镜,沉吟良久。他内心极度矛盾。一方面,他骨子里对中医药的科学性依然存疑;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否认林闻溪展示的那些数据趋势,以及与国际同行(尤其是苏联专家)合作可能带来的个人学术声誉的提升。
“……联合发表,并非易事。”李教授缓缓开口,习惯性地先摆出困难,“数据需要经受最严格的审视,语言要符合规范,而且首要的是,必须征得伊万诺夫教授的同意。他是否会愿意在如此初步的工作上署名?”
“所以我们需要立刻行动,拿出诚意和高质量的基础。”林闻溪果断地说,“李教授,您在国际发表方面经验丰富,这份通讯的英文撰写和格式规范,能否请您主导?数据部分,由张医生和静昭全力配合您,确保每一个数字、每一次实验条件描述都准确无误。”
他将了一个“军”,也将一个机会摆在了李教授面前。李教授迟疑了一下,最终学术发表的本能和可能带来的国际认可占了上风:“……好吧,既然是为了国家声誉,我可以试试。但数据必须真实可靠。”
“绝对可靠!”林闻溪郑重保证。
接下来的两天,成了代表团在日内瓦最后、也是最忙碌的时光。白天,他们依旧参加最后的会议议程;晚上,则全部投入到那篇联合通讯的紧张撰写中。
· 张医生和顾静昭彻夜不眠,重新核对、计算所有体外实验的数据,绘制标准图表。
· 李教授则伏案疾书,以其娴熟的学术英语,精心打磨文稿,力求逻辑严谨、表述清晰,既要突出发现的创新性,又要坦诚其初步性和局限性。
· 林闻溪则负责总体把握方向和与伊万诺夫的沟通。他利用一次会议间隙,找到伊万诺夫,坦诚地提出了联合发表的构想,并将初步的数据摘要和文稿大纲递给了他。
伊万诺夫仔细翻阅了材料,他那严肃的脸上再次露出了感兴趣的神情。“效率很高,林先生。”他评价道,“数据虽然有限,但趋势明确,具有发表价值。作为初步通讯,提醒学界关注这个方向,是合适的。我同意以共同作者(co-author)的身份署名。论文可以投给《英国药理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或类似领域的会议纪要。”
得到了伊万诺夫的首肯,团队士气大振。文稿在李教授的主持下迅速成文,重点描述了从黄连、黄芩等药材中初步提取的有效部位,在体外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对数种标准菌株表现出协同抑菌效应的现象,并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条件、数据图和初步的统计学处理。文章谨慎地避免了过度推论,强调这仅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并感谢了中苏双方研究人员的合作。
在代表团离开日内瓦的前夜,这篇题为《若干中药提取物与磺胺类药物体外抗菌协同效应的初步观察》(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the in vitro Synergistic Antibacterial Effects between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Extracts and Sulfonamides)的通讯文章,由林闻溪和伊万诺夫共同签字后,通过会议组委会的渠道,正式提交给了大会的学术委员会,并计划投往期刊。
当最后一份材料递交出去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这篇论文,或许只是浩瀚学术海洋中的一滴水,但它却意义非凡:
1. 零的突破: 它是中国学者(尽管有苏联学者合作)首次在国际主流学术平台上,以科学论文的形式,正面探讨中医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2. 合作的基石: 它为后续林闻溪团队前往莫斯科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正式的学术基础。
3. 话语权的争取: 它意味着,关于中医药的讨论,开始尝试从新闻式报道或会议争论,转向了严肃的、遵循国际规范的学术交流渠道。
汤姆森得知此事后,脸色更加阴沉,但却无法再公开轻视。科学论文,是他必须尊重的游戏规则。
飞机载着满载而归又疲惫不堪的中国代表团离开日内瓦时,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会议上的见闻和争论,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指向未来的论文合作的契机。
一颗种子已经播下,尽管微小,却蕴含着穿透岩石的力量。
第四十九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