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三年十月的昆明,
三年了,自从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唐启从二十一世纪的军工研究所穿越到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已经整整三年。
\"大人,药监局的李局长到了。\"秘书在门外轻声禀报,带着浓重的川音。
唐启收回思绪,整了整藏青色中山装的领口:“让他进来。”
李德全是个精瘦的中年人,鼻梁上架着圆框眼镜,一进门就掏出手帕擦汗:\"总督大人,您要的青霉素生产报表我带来了,只是...\"他欲言又止,眼镜后的眼睛闪烁着不安。
\"只是什么?\"唐启接过报表,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上面显示昆明制药厂上个月的产量仅有预计的六成。(昆明制药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381年,其前身是明清时期的传统中药作坊。1826年,昆中药以“体德堂”等字号开始规模化生产,成为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1956年整合为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2000年改制为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
\"洋人那边...\"李德全咽了口唾沫,“礼和洋行的代表放出话来,说咱们把青霉素国内卖这么便宜,是坏了行规。”
唐启冷笑一声,将报表重重拍在红木办公桌上,震得茶杯里的茶水溅出几滴:\"行规?他们用十倍价格盘剥中国人的时候,怎么不讲行规?\"他站起身,在铺着云贵川三省地图的桌前踱步,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唐启走到窗前,看见总督府大门外聚集了十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卫兵正在阻拦。
“怎么回事?”
\"回大人,\"小张快步进来,“是个苗族妇人,非要见您,说是来送什么...锦旗。”
唐启心头一动。上个月他力排众议推行的《西南八省全民医疗保障条例》刚刚颁布,难道这么快就有反馈了?
他三步并作两步下了楼,卫兵见状立刻让开一条路。
那苗族妇女约莫三十出头,黝黑的脸上刻满风霜,背着一个竹篓,身边跟着个七八岁的男孩。
见到唐启,她扑通一声跪下了,用生硬的汉话说道:“大人救命之恩,阿桑无以为报...”
原来她叫阿桑,来自百里外的苗寨。
上个月她儿子高烧不退,寨子里的巫医念了三天咒语也不见好。正巧碰上巡回医疗队进山,用了青霉素,三天就退了烧。
\"这锦旗...\"阿桑从竹篓里取出一面绣着\"医者仁心\"四个大字的苗绣,针脚细密,色彩艳丽,\"是我和寨子里姐妹熬了七个晚上绣的...\"她粗糙的手指抚过锦旗上的花纹,那是苗族传统的百鸟朝凤图案。
唐启接过锦旗,只觉得手心发烫。
这简陋的苗绣,比任何嘉奖令都更让他心潮澎湃。他蹲下身,摸了摸那孩子的头:“还咳嗽吗?”
孩子怯生生地摇头,黑葡萄似的眼睛好奇地盯着唐启胸前的铜纽扣。
\"大人,\"阿桑突然又跪下,“寨子里还有五个发热的娃儿,医疗队说药不够...”
唐启猛地站起身:\"李局长!立刻调两箱青霉素,派骑兵送去苗寨!\"他转向阿桑,“以后每个月初一、十五,医疗队都会去你们寨子,不要钱!”
阿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在青石板上砸出一个个深色的小圆点。
她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只是反复念叨着:“菩萨保佑大人长命百岁...”
这一幕被路过的《西南日报》记者记下,第二天就登上了头版。
报纸上,唐启扶起阿桑的刻板画旁边配着醒目标题:《苗寨送锦旗,新政暖人心》。
报纸发行的同一天,一个意外的访客敲响了总督府的大门。
\"曲焕章?\"唐启看着名帖,惊讶地挑眉。这位云南白药的创始人向来深居简出,自己几次拜访均被回绝。(1914年,经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集大成始创“白药”。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
曲焕章是个清瘦的青年不过三十多岁的年纪,一袭灰色长衫,黑色山羊胡子。他进门二话不说,将一个红布包放在桌上:“唐总督,我今日是来献宝的。”
红布揭开,是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面上写着《白药配方》。
\"这是...\"唐启呼吸一滞。
\"白药的全套配方。\"曲焕章捋着胡子,眼睛却亮得惊人,\"我跟随我姐夫行医二十载,从未见过官府真心为百姓治病。您那医疗队,连深山里的苗人都能救...\"这位三十多岁的青年声音哽咽,“这秘方在我手里,不过救百人千人。在您手里,能救百万千万!”
唐启郑重地双手接过秘方,只觉得重若千钧。
他当即拍板:“曲老板,请您出任云南白药公司的技术经理,我们不仅要扩大生产,还要改良配方...”
\"且慢!\"一个洪亮的声音打断了他。财政厅长赵秉钧匆匆进来,附在唐启耳边低语:“总督,英国领事馆抗议我们低价销售青霉素,威胁要切断所有药品进口...”
唐启眼中寒光一闪,转头对曲焕章笑道:\"曲老板,看来咱们的白药得抓紧了。\"他随即高声宣布:“即日起,成立云南白药厂,所有利润三成用于补贴医保!”
曲焕章拍案而起:“好!我这把骨头,就卖给总督大人了!”
消息传开,昆明城沸腾了。医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挨家挨户宣传新医保政策;商会的老板们凑钱捐了十辆救护马车;连深山寺庙的道士都腾出房间来当临时药房和巡回医疗队的临时休息地。
但暗流也在涌动。英国领事馆的晚宴上,唐启被几个洋行代表围住。
\"唐总督,\"礼和洋行的史密斯晃着红酒杯,皮笑肉不笑,“贵方的青霉素定价,恐怕不符合市场规律吧?”
唐启慢条斯理地切着盘中的牛排:“史密斯先生,一个中国农民的年收入是二十块大洋,而你们从我这一根小黄鱼买走,转手就卖两根小黄鱼。这种行为叫市场规律吗?你们这叫趁火打劫。”
宴会不欢而散。第二天,英国人在海面上就扣留了一批唐启从德国进口的制药设备。
唐启在紧急会议上拍桌子:“没有设备?那就土法上马!告诉技工学校,三天内我要见到二十个能组装蒸馏器的学生!”
最困难的是资金。这天深夜,唐启还在灯下核算账目,小张慌慌张张闯进来:“大人,出事了!贵阳的医保药房被人砸了!”
唐启派徐长三前去调查,发现闹事的是几个地痞,但背后却站着当地药商。“白药”和医保的出现导致他们的收益直线下降。
唐启直接让徐长三对几个药商进行抓捕。当赵铁柱带着行动队的士兵到达这些药商门口时,门口“但愿世上无疾病。宁可架上药染尘”的对联显得格外醒目。
\"大人,曲老在官衙等您。\"秘书的声音将刚睡着的唐启唤醒。
曲焕章带来了好消息:白药改良成功,止血效果提升三成。
大叔兴奋得像个小伙子:“总督,咱们的白药配上您的青霉素,战场上能多救多少条命啊!”
唐启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曲老,这是白药公司的股份书,您占三成。”
曲焕章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
\"必须得!\"唐启按住老人的手,“不仅要给股份,我还要在每盒白药上印您的头像,让全中国都知道,这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神药!”
转眼到了十一月。昆明下了场罕见的大雪,唐启站在新落成的西南医科大学门前,看着第一批两百名学生庄严宣誓。他们中不少人是医疗队救过的贫家子弟,如今穿着崭新白大褂,脸上是掩不住的朝气。
\"同学们,\"唐启的声音在寒风中格外清晰,“你们手中的听诊器,比枪炮更有力量。因为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世界...”
典礼结束后,秘书送来电报:北京方面对西南医保制度表示\"关切\",要求\"暂缓推行\"。
唐启冷笑一声,将电报折成纸飞机,任它飞向雪后的晴空。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但看着远处医疗队马车上飘扬的锦旗,那面苗绣的\"医者仁心\"已经被复制了上百面,他心中涌起无限豪情。
\"备马,\"他忽然转身对小张说,“我要亲自去趟苗寨,看看阿桑的孩子还咳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