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师兄弟二人很快就到了泰山,向师父交旨!
师兄弟刚想给师父汇报情况,师父道“我已知晓,不用讲了。”
王东大惊,什么意思?师父咋知道的?
师父看到王东的状态,说道“你们的所作所为,我早已经用神识探到,包括你们路上去过的地方,为师也一清二楚!”
王东道“师父真是法力无边呀!那您老人家给我讲讲什么是道吧!”
师父道“正好今天有时间,我就给你讲讲吧!”
所谓道,是天地之母,也就是宇宙之母!当时你师祖着《道德经》时,还没有宇宙二字,“宇宙”一词的来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实际上就是说宇代表空间,宙代表时间,二者结合就是无限的空间和时间;而首次将宇宙两字合为一体的,则是庄子,他说:“奚旁日月,挟宇宙”。而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暗物质、暗能量!都应该是道的孩子!
所谓的道之大,无穷无尽,比宇宙还大,大到不可想象;道之小,无比渺小,比夸克粒子还小,小到不可想象;道之久,久无可查,比宇宙还年久,久久不可想象;道之寿!悠远绵长!比宇宙还绵长!长之不可想象;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虚无中,虚实不可想象。就是讲,道诞生于宇宙之前,比宇宙还大,比夸克还小,比宇宙还寿长,宇宙没有了,道还存在着!用文字和语言是没有办法描述道的!我刚才讲的道之大、之小、之久、之长、之实、之虚,也只是简单的解释一下,实不足以表达道的,故说道之恒道就是这个意思。
王东道“我师祖早已成为道祖,他老人家能解释道吗?”
师父道“刚才哪些就是他讲的,莫说你师祖,就是总道祖也解释不了。”
王东道“还有总道祖吗?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呀?”
师父道“总道祖就是开辟总宇宙的道祖,他老人家修道于大宇宙诞生之前,到现在已经修炼了两个无量劫,大约两百多亿前,离我们太久远了,人间不知道很正常!”
王东道“是太久远了,从宇宙诞生到现在也才138亿多年,那这个总道祖有名字吗?”
师父道“当时的他老人家,名字是没有的,只是到后来,称他老人家为老盘古!”
王东道“他老人家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开天辟地的盘古有关系吗?”
师父笑道“咱们讲的盘古只是老盘古100亿年后的孙子辈,盘古开天辟地主要是开辟的银河系,所以我们称呼他为大系道祖!从开辟银河系至今也已有135亿年了。”
王东道“那我们太阳系也有道祖吗?”
师父道“当然有了,恒星系的道祖被称为小系道祖,我们太阳系大约诞生46亿年了,道祖就是你师祖,被人称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也叫“太清道德天尊”,老子只是他的一个化身,后来被称为称太上老君!”
王东道“那地球上也有道祖吗?”
师父道“行星上的道祖称为星道祖。地球的形成大约在45.4亿年前,地球上的道祖就是你师叔祖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大帝”,全就是“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居住在清微天玉清境。”
王东道“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总道祖就一个,他老人家下面有很多大系道祖,一个大系道祖下面有很多小系道祖,一个小系道祖下面又有很多的星道祖!”
师父道“可以这样理解,但是道祖的数量并不确定,有的恒星系可能就没有道祖,或者说现在还没有道祖,那将来什么时候有道祖还不确定!”
王东道“师父你好!弟子再问一下,卫星上有没有道祖呢?”
师父道“卫星上的道祖少,只是大的卫星上才有道祖,通常称呼他们为卫星道祖,比如月亮道祖、木卫二道祖等等!”
王东道“弟子明白了!”
师父道“我再给你讲讲《道德经》吧!”
王东道“好的!谢谢师父!”
师父道:
话说当年,你师祖出函谷关化胡为佛时,曾遇我师兄尹喜(后称为文始真人),在尹喜的再三恳求下,方才写下了《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共5000多字,老人家写好后,就出关去了。到后来《道德经》出现了好多的版本,都不尽相同,主要的原因是秦朝,在祖龙转世的始皇帝焚书坑儒时,只保留了一套完整的《道德经》于皇宫,供他的子孙和达官贵人查看,谁知道,十几年后,又被战争之神蚩尤转世的项羽一把火给烧了,后世只能根据民间收藏的《道德经》和许多人的记忆而着就,前后出现了大约一百多个版本。
当时写的是道可道,非恒道,后来在汉朝为避讳汉文帝刘恒名字,遂改为道可道,非常道。
《德道经》,后来又有人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这本经书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分为37章,下篇为《德经》,分为81章。
王东听到这里,忙问道“道德经太难懂了,又不好解释,好多人理解不了。”
师父道“是的!只有多读多写多研究,才能慢慢理解。”师父又说道。
《道德经》文本“道德”为纲宗,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派将;养生、治病之道,文意深奥,包涵非常广博,又被后人誉为“中华文化之源”、“万经之王”。
东晋时期,曾经有个道家大师叫葛洪,号抱朴子,他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将道德经读上一万遍以上,那么他可以轻易做成任何事。
所以说,你以后要多学学《道德经》。
王东道“谢谢师父!弟子谨遵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