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四十万枯骨,尽入黄泉作鬼雄。
长平千年留浩叹,兴亡成败转头空。
2 是赵国有被燕国和齐国在背后捅刀的潜在风险。
倘若秦赵之间的对峙持续下去,那么究竟谁更有可能遭受诸侯的背后偷袭呢?答案显然是赵国。
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地理因素。秦国的地理位置使其背后并没有其他诸侯,这意味着秦国所面临的所有战争都集中在其东部地区。然而,对于赵国而言,情况则大不相同。赵国的后方有燕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就像隐藏在暗处的两把利刃,随时都有可能在赵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给予致命一击。
后来的历史发展的确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便开始在赵国的背后狠狠地捅了好几刀。其中最为着名的一次,便是燕国相国栗腹率领着多达六十万的大军南下进攻赵国。
尽管当时赵国的廉颇将军统领着仅仅十三万的赵军,但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成功地击败了来势汹汹的燕国军队。然而,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只要是战争就必然会带来伤亡。即使廉颇以杀敌一千自损三百的方式取得了胜利,赵军的损失依然是相当巨大的。
燕国之所以会在赵国背后捅刀子,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这就是所谓的“远交近攻”策略。由于秦国与燕国并不接壤,燕国便选择与秦国结盟,共同攻打与之相邻的赵国。对于燕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国策。
当时的燕王喜,心中正做着与秦国一同灭亡赵国、瓜分赵国土地的美梦。他幻想着通过与强大的秦国联手,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赵国,从而扩大自己国家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且说这齐国,在赵国过去的二十年里,可是吃了大亏啊!赵国那是一路高歌猛进,不断攻占齐国的领土。就说那廉颇吧,一个人就攻克了足足十三座城邑!这可真是了不起啊!还有赵奢,他也不遑多让,一举拿下了麦丘。燕周呢,也不甘示弱,成功攻克了高唐。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齐国在这之后竟然没有在赵国背后捅上一刀。这对于赵国来说,简直就是万幸啊!也许是赵国运气好,又或许是平原君的外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值得肯定呢。
不管怎样,从综合国力和地理位置这两个方面来看,如果秦赵继续这样对峙下去,秦国肯定会被拖得越来越穷,而赵国呢,恐怕也会被拖垮。所以啊,赵国必须得换个将领才行。把那主守的廉颇给换下来,换上一位主攻的大将,这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第二方面,赵国能够更换的大将其实并不多。在当时的情况下,赵括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选,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用他来替换廉颇。
廉颇作为赵国的名将,其军事才能和经验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长平之战中,他采取的坚守策略虽然有效地抵御了秦军的进攻,但也让赵国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由于赵国的国力相对较弱,无法承受这种持久战的压力,所以必须寻求一种更为激进的战略。
换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它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重大问题。首先,新的将领需要具备足够的军事才能和经验,能够应对秦军的强大攻势。其次,他还需要有足够的威望和领导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赵国的军队,并带领他们取得胜利。此外,换将还可能引发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这对于赵国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因此,赵国在选择替换廉颇的将领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赵括虽然在军事理论上有一定的造诣,但他缺乏实际的战争经验,这也是他被一些人质疑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国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只能冒险一试。
首先,要替换掉廉颇的这个人,必须是坚决支持主动出击的。毕竟,如果换上去的人跟廉颇一样,对进攻持消极态度,那么这次换人就完全失去了意义,甚至还不如不换呢。如此一来,绝大多数将领都因为不符合这一条件而被排除在外,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后来长期担任廉颇副将的乐乘。这样一来,赵孝成王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变得非常狭窄了。
赵国最为着名的两位将军,乐毅和赵奢,都已经离世了。所以,赵孝成王能够用来替换廉颇的,实际上就只剩下了两个选择,要么是李牧,要么就是赵括。不过,此时的李牧还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他正在北方边境抵御匈奴呢。而李牧大破匈奴,那可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至于他大破秦军,更是要等到二十多年之后了。
就在这个时候,李牧虽然有些才能,但他的资历尚浅,远不及赵括。而其他众多的将领,要么缺乏足够的号召力,难以统率如此庞大的赵军;要么没有足够的威信,无法让士兵们信服并听从指挥。因此,这些人都不太可能被赵孝成王所重用。
然而,你作为赵奢的儿子,却在这种情况下崭露头角。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他的声望和能力在赵国军队中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他的儿子,你自然也继承了他的一些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这使得你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第三个方面的问题:究竟谁应该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负责呢?
首先,平原君作为赵国的相国,同时也是赵孝成王的叔父,他在战国时期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地位显赫。在秦赵对峙期间,平原君确实采取了一些行动。他一方面四处奔走,寻求其他国家的援助,包括搬救兵和筹集粮草;另一方面,他还派遣使者前往秦国议和。
然而,尽管平原君付出了努力,但最终这些努力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几年之后,才发生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如果在长平之战时,平原君能够成功地说服魏国、韩国和楚国出兵援助赵国,哪怕这些国家只是象征性地出点力,秦国恐怕也难以轻易获胜。
而秦国的相国范雎,面对赵国的和谈,展现出了他高超的谋略和手段。他不仅没有轻易地接受赵国的求和,反而派人到各个列国去大肆宣扬,声称赵国已经派遣使者到秦国进行和谈,秦赵两国即将休兵罢战。
这样一来,其他列国虽然对这个消息半信半疑,但也都开始犹豫是否要继续支援赵国。毕竟,如果秦赵真的和谈成功,那么他们再去支援赵国就可能会得罪秦国,得不偿失。
于是,平原君四处奔波,想要搬来救兵,却发现各国都对他的请求持观望态度,甚至连粮草都不愿意借给他一粒。可以说,在这场相国层面的对决中,也就是外交方面的较量,平原君完败于秦国相国范雎。
然而,这仅仅只是整个故事的其中一个片段而已。当你和白起在那激烈厮杀、难分胜负的战场上鏖战正酣之际,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的所作所为却是天壤之别。
秦昭襄王展现出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果敢和决断。他毫不犹豫地将河内郡的所有百姓都赐予了一级爵位,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恩赐。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召到前线去参战。要知道,河内郡可是原韩国黄河以北的领土,秦国三年前才刚刚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而这里,恰恰是秦国距离长平战场最近的一个郡。
秦昭襄王的这一举动,实际上透露出了三个重要信息。首先,白起在长平与赵括的对峙中,并非稳操胜券,他所面临的战局异常艰难,以至于秦昭襄王不得不采取这种孤注一掷的方式来给予他助力。其次,从这个决策中可以看出,秦昭襄王确实是一位明君雄主。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这种支持对于白起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最后,这一举动也暗示着秦国的兵力已经相当空虚,这已经是他们能够拼凑出来的最后一批临时军队了。
反观赵孝成王,他就像一座沉稳的山岳一样,稳稳地坐在那里,以一种极其冷静的姿态观察着局势的发展。当你赵括在前线苦苦哀求援军和粮草的时候,他却仿佛完全不为所动,毫无反应。
假如赵孝成王能够像秦昭襄王那样果断决策,迅速将李牧的北方边军调遣过来,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李牧的边军战斗力极强,他们与你赵括的军队里应外合,极有可能给白起来一个措手不及,让他陷入被围困的绝境。到那时,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呢!
或者,赵孝成王也可以让廉颇统领十万大军在附近驻守。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他的军事才能和经验都非常丰富。有他在附近,秦军肯定不敢轻易地将赵括的军队围住,这样一来,你的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赵孝成王并没有采取这些措施,导致赵括最终陷入了绝境。如果按照现代的管理机构来类比,赵国就好比是一家公司,而赵孝成王则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平原君是总经理,赵括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部门经理或者某个项目部的经理。
现在公司倒闭了,难道董事长和总经理就能完全置身事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一个部门经理或项目部经理身上吗?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不是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某一个人。
第四个方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你赵括到底斩杀了多少秦军呢?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赵孝成王给你赵括下达了一道军令。这道军令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只要能让战争早日结束,就是可以接受的。哪怕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这样两败俱伤的结局,对于赵国来说也是可以承受的。甚至,如果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两百,只要能够彻底终结这场战争,那也完全没有问题。
在白起残忍地坑杀了二十万赵军降卒之前,赵军已经伤亡了二十余万人,而秦军的伤亡人数大约是三十万。你在面对白起这样强大的对手时,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采用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奋勇杀敌。
可以想象,如果白起没有坑杀那二十万赵军降卒,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会完全不同。实际上,胜利的一方将会是赵军,而秦军则会成为彻头彻尾的输家。从双方的伤亡情况来看,赵军虽然损失了二十余万人,但秦军的损失更为惨重,达到了三十余万人。这样一对比,你赵括无疑是出色地完成了赵孝成王交给他的使命。
后来,秦军历经漫长的两年时间,犹如饥饿的狼群一般,对赵国空虚的邯郸发起了猛烈的围攻。然而,尽管秦军攻势如潮,却始终无法攻破这座坚固的城池。
如果赵国此时能多出那二十万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的将士,那么这场战争的攻守之势恐怕将会发生惊天动地的逆转。这二十万将士,无疑会给赵国带来巨大的士气提升和战略优势,使得原本处于劣势的赵国能够在战场上与秦军一决高下。
长平之战的胜负,实际上取决于战后白起那惨无人道的坑杀二十万降卒的举动。白起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白起是悄然上任的,赵国人对他的到来一无所知,就像被蒙在鼓里一样。如果他们知道对方的主将竟然是白起,恐怕没有人会轻易投降。毕竟,白起在之前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一系列战争中,斩首人数已经高达百万之巨,其中自然包括了大量的战俘。他的“人屠”威名早已传遍天下,令人闻风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