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一层柔软的纱,轻轻覆盖在龟兹的街巷上。渠水在月光下泛着银波,水面上映着一盏盏灯笼的光,像一串串会呼吸的星。巷子里飘着烤馕的麦香、奶茶的奶香和香料的异香,混合成一种属于夜晚的味道。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和几名学徒提着灯笼,沿着水渠边的石板路慢慢走。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月光一照,泛着温润的光。他们的脚步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夜色是城市的另一面。”沈砚秋道,“白天看的是买卖,晚上看的是生活。”
罗衣点头:“生活,才是市场的根。”
一、民情簿与民情签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个小木匣,里面是一叠薄薄的纸和几束细竹签。
“这是‘民情簿’和‘民情签’。”他解释道,“民情签分三种颜色:红签是急难,黄签是建议,白签是赞美。我们今晚要做的,是把耳朵借给这座城市。”
他们在巷口的井边挂起了一盏“民情灯”,灯下压着一叠民情签和一支炭笔。路过的人可以匿名写下自己的困难、建议或赞美,投入旁边的竹筒中。
“这样做,”阿罗憾道,“能听到真话吗?”
“能。”沈砚秋道,“因为它匿名,因为它简单。”
二、民情图与夜谈会
沈砚秋展开一张空白的羊皮纸,纸上画着龟兹的主要街巷和水渠。这是他的“民情图”。
“我们每收集到十张民情签,就将内容分类,在图上相应的位置钉上一枚小钉。红色的钉代表急难,黄色的钉代表建议,白色的钉代表赞美。这样,我们就能‘看见’问题在哪里。”
他又安排在巷口的小广场上举办一场“夜谈会”。几张矮桌拼在一起,一壶温热的奶茶,几盘馕和果干。任何人都可以坐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这是‘夜谈会’。”他道,“它不是官府的审问,也不是商人的谈判,它只是一个让人们说话的地方。”
三、夜色中的声音
夜谈会很快就坐满了人。一位卖馕的老人说,巷口的水井最近水味有些怪,担心影响生意。一位织毯的妇人建议,希望能在市场的一角设立一个“妇女摊区”,让她们也有地方做生意。一位年轻的驼夫则希望驿站能提供更便宜的草料。
“水味怪?”罗衣皱眉,“我们明天去看看。”
“妇女摊区?”阿罗憾道,“这是个好主意。”
“便宜的草料?”沈砚秋道,“我们可以和城外的农户谈谈。”
每一条意见,沈砚秋都认真记录在民情簿上,并在民情图上钉上相应颜色的小钉。渐渐地,羊皮纸上的小钉越来越多,红色的钉集中在几条老街巷和水井周围,黄色的钉散落在市场和驿站附近,白色的钉则主要集中在广场和学校周边。
“你看,”沈砚秋指着民情图,“问题的分布很清楚。”
四、暗线与温暖
就在这时,罗衣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站在远处的阴影里,正默默观察夜谈会。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没有惊动他,只是悄悄靠近。她看到男子的目光在民情图上停留了片刻,然后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他也在看。”罗衣道。
“让他看。”沈砚秋道,“我们做的一切,都不怕被看见。”
夜谈会快结束时,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迟迟不肯开口。在罗衣的鼓励下,她终于小声说,她的孩子最近一直咳嗽,家里没钱看医生。
杜衡正好在场,他立刻为孩子做了简单的检查,并从药箱里取出几包药,叮嘱用法用量。
“不收钱。”他道,“这是井边医馆的承诺。”
年轻母亲眼眶湿润,连连道谢。周围的人也被这一幕温暖,纷纷点头。
五、夜色与决策
夜深,夜谈会散去。沈砚秋和他的同伴们坐在广场上,整理民情簿和民情图。红色的钉、黄色的钉、白色的钉,像一张会说话的地图,清晰地告诉他们哪里需要帮助,哪里需要改进。
“明天,”沈砚秋道,“我们先做三件事:
1. 检查水井:对红色钉集中的水井进行清洗和消毒。
2. 设立妇女摊区:在市场的一角划定区域,制定简单的规则。
3. 协调草料:与城外的农户签订供应协议,降低驿站的草料价格。”
“这三件事,”白诃黎不知何时已来到广场,“我会让人配合。”
“还有一件事。”沈砚秋道,“我们要把民情图挂在市场的显眼处,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让大家知道,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了,也被回应了。”
白诃黎点头:“这便是‘看得见的治理’。”
六、尾声与思考
月亮渐渐西沉,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熄灭,只剩下几盏民情灯还亮着。民情图静静地挂在广场的木架上,红色、黄色、白色的小钉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第二天,水井将被清洗,妇女摊区将被划定,草料价格将被协调。人们在期待中睡去,只有风在夜色中轻轻吹拂,像在为这座城市的明天伴奏。
然而,在远处的城墙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那张民情图,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