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草原天高气爽,风卷着青草的气息掠过乃蛮部营地,商队的临时货仓前却热闹得很。罗衣正踩着木梯,让伙计们将从高昌运来的绸缎分门别类摞好,旁边的矮桌上铺着几张麻纸,上面用炭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还有她画的简易账目表格——这是她在天山雪线时琢磨出的法子,按“货物种类、数量、成本、预期售价”分类,算起来清晰明了。
“罗姑娘,阿头领从高昌捎来的货单到了!”一个斥候翻身下马,手里举着一封用油布裹好的书信,快步走到货仓前。这是阿罗憾抵达高昌后,让商栈的人加急送来的消息,除了报平安,更重要的是带回了首次商队穿越的贸易明细。
罗衣立刻从木梯上下来,擦了擦手上的灰尘,接过书信拆开。麻纸上的字迹是阿罗憾的副手所写,一笔一划极为工整:此次返程商队共售出绸缎五十匹、青瓷三十件、铁器二十套,换得良马十匹、羊皮两百张、狐裘五十件,另有草原药材十筐,已交由商栈清点入库;沿途驿站补给耗费粮食两石、燃料半车,伙计们无一人受伤,货物零损耗。
“太好了!”罗衣忍不住笑出声,立刻拿着货单往沈砚秋的毡帐跑去。此时沈砚秋正与顾长风商议医疗站分点的事,桌上铺着草原地图,顾长风用炭笔在汪古部和克烈部的位置各画了一个小圈,“这两个地方牧民集中,商队往来也频繁,先在这里建分点最合适,药材可以从主站调配,我再派两个学徒长期驻守。”
“我也是这么想的。”沈砚秋点头,刚要再说些什么,罗衣便掀帘而入,脸上满是喜色:“公子,顾先生,阿头领的消息到了!首次商队贸易大获成功!”
顾长风立刻放下炭笔,凑过来看罗衣手里的货单,沈砚秋也起身接过,逐字逐句细看,眉头渐渐舒展,嘴角扬起笑意:“没想到收益这么好,尤其是铁器和青瓷,在草原竟这么受欢迎。阿罗憾办事果然牢靠,货物零损耗,还换了这么多良马,正好能补充商队的运力。”
“我已经让伙计们按货单算了一笔账。”罗衣走到桌旁,铺开自己提前记好的账目,“咱们从高昌运出的货物,成本约莫是一百五十两银子,而换回来的良马、羊皮和狐裘,在中原至少能卖到三百两,除去驿站补给和伙计的口粮,净赚一百三十两左右。这还不算那些药材,若是在医疗站用得上,也省了从内地调运的成本。”
顾长风看着账目上的数字,惊讶道:“竟能赚这么多?看来这条新商道果然选对了。以前走沙漠商道,不仅损耗大,还要给沙匪交过路费,能有五成利润就不错了,现在竟快翻倍了。”
“这还只是首次小规模运输。”沈砚秋指尖点在账目上的“铁器”二字,“草原牧民缺农具和兵器,咱们下次可以多运些铁器过来;还有绸缎,他们偏爱颜色鲜艳的,下次让高昌商栈多备些红、绿两色的绸缎,肯定更抢手。”
正说着,秦十三掀帘进来,手里拿着一封来自天山驿站的书信:“公子,天山那边传来消息,说最近有两支西域小商队顺着新道过来了,都是听闻咱们这里贸易安全,特意绕道而来的,预计三日后就能到营地。另外,山民们托人问,能不能多运些茶叶和盐过来,他们愿意用雪线附近的药材交换。”
“茶叶和盐?”罗衣眼睛一亮,立刻在账目上添了两笔,“这两样在草原和天山都稀缺,成本低、利润高,下次可以重点备货。我算一下,若是运一百斤茶叶和五十斤盐,按草原的物价,至少能换五十张狐裘,又是一笔不少的收益。”
沈砚秋沉吟片刻,对秦十三道:“你立刻回信给天山驿站,让他们好生接待那两支西域商队,若是他们有货物要交易,先记下种类和数量,等他们到了营地,咱们再亲自商议价格。另外,让驿站的人统计一下最近往来商队的数量,看看每日的平均补给需求,也好让罗衣提前准备物资。”
秦十三领命而去,罗衣则拿着账目,继续琢磨后续的备货计划:“公子,顾先生,我想着下次商队出发,可以分两批走。一批运绸缎、瓷器和铁器,主要和草原部落交易;另一批运茶叶、盐和药材,专供天山驿站和山民部落,这样能更精准地对接需求,也能提高效率。”
“这个主意好。”顾长风赞同道,“而且药材运到天山后,还能补充驿站的医疗储备,若是遇到商队有人高原反应,也能及时救治,减少因伤病造成的损失。”
沈砚秋点头,拿起笔在地图上标注出货物运输的路线:“就按你说的办。第一批由阿罗憾带队,走草原主线,对接汪古部、克烈部和乃蛮部;第二批让秦十三派个可靠的副手带队,走天山支线,专门和山民部落、驿站交易。另外,你再算一算,两批货物各需要多少骆驼和伙计,物资储备要提前清点好,不能出现短缺。”
罗衣应声答应,抱着账目匆匆去了货仓。毡帐里只剩下沈砚秋和顾长风,两人走到门口,望着远处草原上往来的牧民——有不少牧民正牵着牛羊,朝着货仓的方向走去,显然是想换些中原货物。
“你看,这才多久,商道就渐渐热闹起来了。”顾长风笑着说,指尖指向远处一个牵着小羊的孩童,那孩童手里拿着一块从商队换的糖糕,正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走,“以前在中原,总听人说草原偏远荒凉,如今看来,这里藏着这么大的生机。”
沈砚秋握住他的手,目光望向天山的方向,语气坚定:“这只是开始。等贸易走上正轨,咱们就能积累更多的银钱,用来扩建驿站、增建医疗站,还能给山民和牧民们建学校,教他们识字、算数。到时候,这条商道不仅是货物往来的通道,更是文化和知识传播的纽带。”
两人正说着,巴图鲁和阿勒坦族长联袂而来,身后跟着几个部落的长老,手里都提着鼓鼓囊囊的皮袋。“沈首领,顾先生!”巴图鲁笑着走进来,将皮袋放在桌上,里面装满了风干的牛羊肉和奶酪,“我们听说商队首次贸易成功,特意带了些部落的特产过来祝贺!另外,我们几个族长商量了一下,想问问下次商队什么时候来,我们好提前准备皮毛和牛羊。”
沈砚秋连忙请他们坐下,让侍从端来奶茶:“多谢各位族长。下次商队预计十日后出发,会多运些铁器、绸缎和茶叶过来。各位若是有需求,可以提前列个清单,我们按清单备货,这样也能避免浪费。”
阿勒坦族长立刻拿出一卷羊皮,上面用草原符号画着所需的货物:“我们部落需要十套犁具,还有二十匹绸缎,给部落里的年轻人做婚服;另外,还想要些盐,部落里的盐快用完了。”
巴图鲁也跟着补充:“我们要十五套铁器,用来打造马具,还有三十斤茶叶,长老们都爱喝。若是有多余的瓷器,也想换几个,用来装奶酒。”
沈砚秋让顾长风记下各位族长的需求,笑着道:“请各位放心,这些货物我们都会备齐。下次交易时,咱们可以再商议一下长期合作的章程,比如固定每月交易一次,这样大家也不用来回等。”
族长们闻言大喜,连连点头。巴图鲁道:“太好了!固定交易日子,我们就能提前准备货物,也省得错过商队。以后咱们草原部落,就跟着沈首领好好做贸易,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送走族长们后,罗衣又拿着更新后的账目回来,脸上带着些许疑惑:“公子,我刚才算了一下,若是按族长们的需求备货,再加上西域商队可能要的货物,咱们现有的骆驼不够用了,至少还需要十峰骆驼。而且粮食和燃料的储备也得增加,不然怕不够驿站和商队消耗。”
“骆驼的事好办。”沈砚秋道,“阿罗憾从草原换了十匹良马,咱们可以用两匹良马和巴图鲁换五峰骆驼,再用三匹和阿勒坦换五峰,这样就能凑够数量。粮食和燃料,让秦十三派人去天山脚下的村落采购,那里有山民种的青稞和储存的木柴,用茶叶就能换回来。”
罗衣恍然大悟,立刻提笔修改账目:“我这就去安排,让伙计们清点现有骆驼的状况,再让秦头领准备换骆驼和采购的事。对了,我还得算一算下次贸易的预期收益,也好提前给高昌商栈传信,让他们准备好接收草原货物。”
夕阳西下时,罗衣终于将完整的收益分析和备货计划整理妥当,送到沈砚秋的毡帐。麻纸上不仅有详细的数字,还有她画的收益对比图——新商道与旧沙漠商道的成本、损耗、利润一目了然,新商道的优势显而易见。
沈砚秋和顾长风看着图表,相视一笑。顾长风轻声道:“数据不会骗人,这条商道果然是条黄金路。等下次贸易顺利,咱们就能把医疗站分点建起来,再给营地添些设施,让往来的商队和牧民都能住得更安稳。”
沈砚秋点头,将账目收好,目光望向窗外。营地的篝火已经燃起,远处传来牧民的歌声,货仓旁,伙计们正借着夕阳的余晖清点货物,一切都井然有序。首次贸易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给了所有人信心——这条翻越天山、横跨草原的商道,定会越来越繁荣,驼铃声会传遍每一片草甸、每一座雪山,将中原与西域、草原的情谊,牢牢系在一起。
罗衣看着两人的神色,笑着道:“公子,顾先生,我已经让人把收益分析抄了几份,一份留给营地,一份送天山驿站,一份给高昌商栈。等下次商队回来,咱们再对比实际收益和预期,也好调整后续的贸易计划。”
“做得好。”沈砚秋赞许道,“贸易要灵活调整,根据牧民和商队的需求不断优化,这样才能长久。今晚好好歇息,明日咱们就按计划推进换骆驼、采购和备货的事,争取让下次商队早日出发。”
夜色渐浓,毡帐里的灯火渐渐熄灭,营地却依旧透着生机。货仓旁的守卫打着灯笼巡逻,远处的牧民毡帐传来隐约的笑声,与草原的夜风交织在一起。首次贸易的数据,如同一颗定心丸,让所有人都对新商道的未来充满期待,也让沈砚秋和顾长风开拓商道的决心更加坚定——这条路上,不仅有货物与收益,更有希望与情谊,值得他们倾尽心力去守护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