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孙刘联盟内部矛盾的逐渐显露,曹操在婉兮的辅佐下,加快了进攻前的准备工作。婉兮深知,此时虽有机可乘,但孙刘联军毕竟根基深厚,不可轻敌。
她建议曹操集结精锐部队,精心策划战略布局,同时利用各方矛盾,进一步分化瓦解对手。
曹操一方面命张辽、徐晃等将领训练陆军,强化步骑协同作战能力;另一方面,令蔡瑁、张允旧部重操水军训练,打造大型战船,提升水上作战实力。
此外,曹操还在边境囤积了大量粮草辎重,为长期作战做好充分准备。
在政治上,婉兮协助曹操展开舆论攻势。他们散布消息,宣扬曹操的仁德与雄才大略,同时揭露孙刘联盟内部的矛盾与不和,试图动摇对方军心民心。
一时间,各方势力都在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天下局势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孙刘联盟察觉到曹操的动向,也不敢懈怠。诸葛亮与孙权紧急磋商应对之策,决定加强边境防御,互相支援,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
然而,联盟内部的分歧依旧存在,一些东吴将领认为应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而蜀汉方面则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时机。
这种分歧导致在军事部署上难以达成统一意见,行动也变得迟缓起来。
婉兮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建议曹操对孙刘联盟发动一次试探性进攻,以进一步探明虚实,找出对方防线的薄弱之处。曹操亲率大军,兵分三路,分别向孙刘边境的重要关隘进发。
孙刘联军仓促应战,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和顽强的抵抗,暂时挡住了曹军的进攻。但在交战过程中,曹操和婉兮发现东吴与蜀汉军队之间配合不够默契,出现了不少漏洞。
经过这次试探性进攻,婉兮心中已有了破敌之策。
她向曹操进言:“丞相,孙刘联军虽有防备,但内部矛盾致使其协同作战能力不足。我们可集中优势兵力,先攻打东吴或蜀汉一方,迫使另一方出兵救援。然后,我们在其救援途中设下埋伏,各个击破。”
曹操对婉兮的计策深表赞同,经过一番权衡,决定先对东吴下手。
曹操精心挑选了五万精锐,由曹仁、张合率领,直逼东吴的濡须口。
孙权得知曹军来袭,急忙调兵遣将前往濡须口防守,并向蜀汉求援。
诸葛亮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立即派赵云、魏延率领三万蜀军东下救援。
婉兮算准了蜀军的行军路线,建议曹操在蜀军必经之路的山谷两侧设下重兵埋伏。当赵云、魏延率领的蜀军进入山谷后,曹操一声令下,伏兵四起。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箭如雨下。蜀军陷入重围,虽奋力抵抗,但由于地形不利,损失惨重。
赵云拼死突围,率领残部杀出一条血路,但已无力继续救援东吴。
濡须口这边,曹仁、张合率领的曹军在得到蜀军被伏击的消息后,士气大振,对东吴守军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孙权亲自坐镇指挥,吴军将士虽英勇抵抗,但在曹军的强大攻势下,渐渐难以支撑。濡须口危在旦夕,东吴局势岌岌可危。
在这关键时刻,孙权不得不再次向蜀汉求救,同时调集国内所有可用兵力,准备与曹操决一死战。
而曹操和婉兮则在营帐中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他们知道,这场战役将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一战,而胜利的天平似乎正逐渐向曹操倾斜,婉兮也将助力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