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8
解放碑附近胖妈小面馆感悟
\/
在嘉陵江悬崖峭壁上的旅店大客房四个鼾声如雷男子的大合唱伴随下,在嘉陵江水面上船只进港出港的无可奈何的汽笛声中,在嘉陵江畔临江狭窄公路边的货车有理没理的突突突喇叭声中,在半睡半醒听见刘哲他的半疯半癫母亲的咦咦咦呀呀呀川戏哼唱声中,在做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即将成为一个知名作家梦的洋洋得意的迷迷糊糊幻觉之中 ,我不知道自己是午夜或者凌晨什么时候走进我的嘉陵江畔悬崖峭壁(洪崖洞)边上糟糕的梦乡里去的。毕竟我只有24岁,还是非常年轻的,打从一早从自贡市就坐火车慢车哐当哐当,摇摇晃晃傍晚才到了重庆城菜园坝,又挤两路口缆车,又在两路口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前面转悠,又坐上热烘烘的大巴车,又在解放碑临江门附近转转悠悠爬坡下坎很长一段时间,加上睡在这个嘉陵江边小旅店硬邦邦的床位上,前半夜胡思乱想转战不宁之后,我走进我的梦乡去了 ,走进去的这个嘉陵江边之魔幻梦境是那么深沉,要不是一个铺位的胖大叔在我身边吼了一声,小伙子 ,还不起床啊,都早上八点了哈,赶紧起床吧。我才从睡梦里苏醒过来。我睁开眼睛。我从床上爬了起来,先到底楼臭哄哄的洗手间胡乱把脸洗了牙刷了,就匆匆到旅店前台把账结了,拿起自己寄存在前台的钱包,就离开了这个嘉陵江边悬崖峭壁上的私人小旅店。我走进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我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昨天晚上我住的这家旅店旁边,有几家房子还是简易的木板房,上面搭着灰暗的水泥板,我所住宿的这家小旅店,是个临崖三层楼房,旅店外面墙面是粉刷了白石灰的,比起旁边的楼房显得突兀和崭新。昨天晚上只顾先找落脚点,也没有闲情来打量我住宿的旅店的周边环境,告白这个小旅店之前我还四顾了一番,看看刘哲的母亲咿咿呀呀的声音是从哪一个破旧的楼房传出来的。
我今天上午要去的地方是解放碑,主要目的地是解放碑的新华书店。解放碑在重庆渝中区的中间,也在我住宿的旅店上端方向,我走出小旅店后,就一直是爬坡上坎。好在我24岁,年轻腿脚利索,爬坡上坎不在话下。我一边向着解放碑方向独自进军,一边左瞧瞧右看看,都说重庆的小面好吃,几乎所有的重庆人的早餐都是一碗小面,我一边寻找一个小面馆解决我的早餐问题,一边心里头想我是在体验一下重庆本地人的早餐文化。说来也好笑,我一早起来,虽然昨天晚上睡眠质量并不好,现在还有点头晕晕的,一大早就我端起一副作家的派头来了,吃个重庆的早餐 ,吃碗重庆小面 ,我也要往重庆文化上靠。吃喝拉撒睡,本是人之为人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好像要把这些日常生活生拉硬扯往文化上靠,才有意义,才有文化。体验重庆本地人的早餐文化,体验重庆本土人的小面文化。才有一个作家的高人一等的感觉。
我肚子真的是饿了,我走进一家叫重庆胖妈的小面馆。
我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来了,胖妈重庆小面馆的老板娘一点也不胖,我心想哪里像胖妈,像个大嫂,身材还比较苗条,为什么不取个重庆嫂子小面馆呢?
苗条的小面馆老板娘问我吃啥子,我回答要了二两豌豆牛肉面。
我的旁边,坐着两位农民大叔,他们肩膀上还挂着扁担,扁担上捆着粗粗的绳子。早上吃面条的人多,馆子空间狭小,显然他们二位是不想把扁担放在一旁占地方。重庆是山城,爬坡上坎上楼梯,非常吃力费劲,重庆乡下的男性劳动力,就进城靠一根扁担两根粗绳子,为城里头的市民挑东西,为过路的行人拿行李,赚一两元钱。可以说,天刚亮,就可以在解放碑一带,尤其是朝天门码头一带,看见三三两两的农民二哥,手里拿着扁担,或者背上斜挂着扁担,在大街小巷里找活,他们被后来的人称为重庆棒棒军。这还真是一个不错的活路。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沿海城市打工机会还不是很多,重庆农民还没有形成一股巨大的奔赴沿海城市的打工热潮,重庆乡下的农民男子,拿起一根扁担绑上两根绳子进城当棒棒军,就成了重庆这座山城江城的一道风景,棒棒军进城,也间接的解决了重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这些农民靠一根扁担两根绳子在重庆城挣来的钱,不知养活了多少农村乡下娃儿多少婆娘多少老爸老妈。若干年后,重庆电视台或者四川电视台还把重庆农民进城搬运行李拿背东西的现象或者事实拍成了电视连续剧。而今这部反应重庆乡下农民进城的棒棒军的电视连续剧已经成为了重庆影视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但是好笑的是,我这个坐在胖妈小面馆的号称作家体验生活的青年人 ,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农民棒棒军进城其实也隐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一种重庆城独有的文化人文现象。此时此景我正在近距离和山城棒棒军的两位农民男子同坐在小面馆的桌子边,同在吃胖妈端上来的重庆小面。我呢,我跟两位坐在身边的农民男子,也没有什么话说。等了一会,面条端上桌子了,我的一碗是二两豌豆牛肉面,二位农民男子是两碗三两的清汤小面。我只顾自己吃我的重庆豌豆牛肉小面,我看他们吃着清汤寡水的小面。我在心里想象着《乌江绝恋》是未来重庆文学的一个经典之作,我却怎么也没有想到,此时此刻两位坐在我旁边的重庆农民二哥,二位山城棒棒军的普通士兵,若干年后却走进电视剧《山城棒棒军》 ,成为不折不扣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庆文化的经典形象。
我现在把时间轮盘转到1997年,重庆电视台根据重庆农民拿起一根扁担两根绳子进城务工的现象或者事情,拍摄了32集《山城棒棒军》重庆方言喜剧电视连续剧。这部长达32集的电视连续剧,把重庆农民特有的幽默风趣乐观豁达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边吃着我的二两豌豆牛肉面,一边对身边的二位农民大叔 ,山城棒棒军的两位战士,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我只顾想象着我肚子里的小说《乌江绝恋》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我只幻想着某一天我的小说《乌江绝恋》摆在解放碑新华书店的柜台上,我甚至还自作多情的想象着许多重庆人在解放碑新华书店排起长长的队等我黄老呆在《乌江绝恋》散发着墨香的新书的第二页上签名。我那时那里知道,重庆棒棒军,也是可以走进文化层面上的,也是小说,影视剧的生动题材。重庆棒棒军的农民形象,也可以是重庆人的经典形象啊!
我现在想起来,24岁做着作家梦的青年的我是多么无知。
重庆小面,真是好吃啊。尤其是我在解放碑附近的胖妈小面馆要的二两重庆豌豆牛肉面,更是好吃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