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论坛的巨大成功,像一阵强劲的东风,将“铁柱”品牌和张铁柱本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不再是猎奇般的“拱猪总裁”,而是冠以“新农人代表”、“乡土智慧与现代商业结合的典范”等称号。订单、合作邀约、投资问询如同雪片般飞来,张家沟那个废弃小学总部,电话铃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然而,繁华之下,暗流涌动。规模的急速扩张,很快带来了新的、更为复杂的商业难题。
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在“共享菜园”的扩张上。
“铁柱集团”计划在邻省一个风景秀丽的湖区复制“共享菜园”模式,前期考察、土地流转都很顺利,但在与当地一家大型旅游开发公司谈渠道合作时,却卡住了。对方看中了“共享菜园”带来的高端客流和话题性,却想以极低的价格打包买断运营权,试图将“铁柱”变成他们景区一个纯粹的、没有灵魂的附庸。
负责谈判的王翠花和李狗蛋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对方代表态度倨傲,言谈间充满了对“乡下企业”的轻视,咬死低价不松口。
“铁柱,他们根本不懂咱们‘共享菜园’的核心价值,就觉得是个吸引城里人来的噱头,想花小钱捡现成的!”李狗蛋气得脸红脖子粗。
王翠花也面露难色:“如果我们不答应,他们可能会引入其他竞争对手,或者自己模仿,我们在那个区域的布局会很被动。可如果答应,利润微薄不说,品牌自主权也没了,等于替他人做嫁衣。”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这不再是简单的种地卖菜,而是涉及到品牌价值、渠道话语权的商业博弈。
铁柱听着,没有说话,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目光投向窗外绿油油的菜地。他想起小时候,村里有个手艺极好的老篾匠,编的筐子又结实又好看。有个镇上的商人想低价包下他所有的筐子,老篾匠没答应。他说:“我的手艺,不是用来填饱你一个人肚皮的。谁家需要,我就给谁编,赚多赚少,我心里有杆秤,不能让你断了我和乡里乡亲的路。”
想到这里,铁柱眼睛一亮,心里有了主意。
他转过头,对王翠花和李狗蛋说:“回绝他们。告诉他们,合作可以,但不是卖身。我们可以提供品牌、技术和标准输出,他们出场地和部分资源,利益按贡献分成,运营主导权必须在我们手里。”
“可……他们要是不同意呢?”李狗蛋担忧。
“不同意?”铁柱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点农民式的狡黠和底气,“那就告诉他们,咱们的菜园子,就像那会下金蛋的母鸡,咱们关心的是怎么把鸡养好,让蛋越来越多,越来越金贵。他们只想着怎么便宜地把蛋拿走,甚至想把鸡都抱走,这生意做不长久。湖区那么大,识货的,不止他们一家。咱们这‘鸡’,不愁找不到懂得喂好料、能一起把蛋卖上价的好伙伴!”
他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商业术语,就是用“母鸡和金蛋”这个最朴素的比喻,清晰地阐述了品牌价值、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共赢的核心。王翠花和李狗蛋瞬间就懂了,信心也回来了。
果然,对方在收到这番“乡土味”十足的回复后,先是错愕,继而重新评估。他们意识到,这个“土老板”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拿捏,其模式和品牌确实拥有独特的吸引力。最终,经过几轮拉锯,对方不得不接受了铁柱提出的、更为公平的合作方案。
这边刚解决,另一个更紧迫的问题接踵而至。
由于订单量暴增,尤其是对“美容黄瓜”和特定规格松露的需求,现有的合作社产能开始捉襟见肘。几个负责生产的村干部找到铁柱,提议大幅提高收购价,刺激周边更多农户扩大种植,甚至建议降低一些品控标准,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铁柱,现在可是抢占市场的好时候!错过这村没这店了!”一个村干部急切地说。
“就是,稍微放宽一点标准,产量能上去一大截!反正现在咱们牌子响,有点小瑕疵,消费者也能接受吧?”
这看似合理的提议,却让铁柱皱紧了眉头。他仿佛看到了小时候,村里有人为了多卖钱,给粮食掺沙子,结果坏了口碑,再也没人来收他家粮食的情景。
他把几个村干部带到合作社的仓库前,指着那些正准备发货、包装精美、品相一流的黄瓜和松露,问道:“你们觉得,咱们这些东西,为啥能卖得上价?是因为咱们牌子响吗?”
众人点头。
“牌子为啥会响?”铁柱追问,不等他们回答,自己说道,“是因为咱们的东西,确实好!每一根黄瓜,每一个松露,都对得起咱们定的价,对得起消费者花的钱!这就是咱们的‘根’!”
他随手拿起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掰开,露出水灵灵的瓜瓤:“你们看,这瓜,它自己会说话。好就是好,孬就是孬。你糊弄它一时,它就能糊弄你一世!今天咱们为了抢市场,降了标准,就像往好米里掺沙子,短时间内是多了,可吃出沙子的人,下次还会买吗?咱们好不容易树起来的牌子,不就等于自己拿锄头刨自己的根吗?”
他语气沉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地里的庄稼,讲究个‘不误农时’,做生意,也一样!啥时候该快,啥时候该慢,心里得有数。现在这时候,不是图快的时候,是得‘稳’的时候!就像咱农村盖房子,地基不打牢,墙砌得再快,一阵大风就得倒!”
他当即拍板:“第一,收购价可以适当提高,鼓励积极性,但必须严格绑定品质,优质优价,劣质惩罚!第二,品控标准一丝一毫不能降低,谁负责的环节出问题,谁承担主要责任!第三,立即启动‘老带新’计划,让合作社里的老把式,带着新加入的农户,手把手教,确保技术和标准不走样!宁可慢一点,少赚点,也要把这条路铺踏实了!”
这番“盖房子先打地基”的比喻,和“庄稼不误农时”的提醒,让几位急于求成的村干部冷静下来,细细一想,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连连称是。
这两件棘手商业难题的解决方式,很快传到了冷凌月耳中。她听着下属的汇报,眼中异彩连连。她发现,张铁柱处理问题的方式,完全跳脱了现代商学院的那套案例分析和模型推演,而是根植于中国农村千百年来积淀的生活哲学和商业伦理——诚信是根本(不掺沙子),眼光要长远(母鸡与金蛋),行事要稳健(盖房打地基)。
这种智慧,看似朴素,却直指商业的本质,在某些时候,比精密的算计更具力量。
她拿起电话,打给铁柱,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张铁柱,我现在有点明白,你为什么总能‘歪打正着’了。你用的不是‘术’,是‘道’。”
铁柱在电话那头嘿嘿一笑,依旧是他那副憨厚的腔调:“冷总,你又笑话我。俺就是觉得,做人做事,跟种地差不多,不能光看眼前一季的收成,得想着年年都有好收成。地力伤了,得好几年才能缓过来,牌子砸了,想再立起来,可就难喽!”
就在铁柱忙于内部梳理,夯实根基的时候,宋思明那边,也因为铁柱的接连成功而愈发焦躁。他意识到,常规的商业竞争手段,似乎对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泥腿子”效果有限。
他站在自己豪华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城市繁华的景象,眼神阴鸷。
“张铁柱……你喜欢讲‘根’是吧?”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那我就让你看看,什么叫‘釜底抽薪’!你的根,不就是张家沟那些泥腿子和那几块破地吗?”
一个更为恶毒,直指铁柱根基的计划,在他心中悄然成型。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低沉而危险:
“是时候,给我们的张总,送上一份‘大礼’了。就从……他最宝贝的‘共享菜园’和那些合作社农户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