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业二年春,姜小伍的《告天下书》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撒向了整个荆州。
这篇由法正执笔、姜小伍亲自修改的檄文,没有寻常的叫嚣与谩骂,而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笔触,痛陈汉室衰微,百姓流离之苦。文中盛赞刘备“仁德之名”,称其本为汉室栋梁,却“困于荆州一隅,不思北伐,反与同宗(指姜小伍)猜忌,致使兴复大业,遥遥无期”。
檄文的最后,姜小伍以“汉室宗亲,不忍见苍生遭难”的姿态,宣布将“兵临荆州,非为攻城略地,实为‘清君侧’,助玄德公扫除身边奸佞,同心北伐”。
这篇文章写得滴水不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为了大义而不得不“兄弟阋墙”的悲情角色,反而将刘备描绘成了一个被蒙蔽、不思进取的偏安之主。
一时间,荆州舆论哗然。姜小伍“仁义之师”的名号,伴随着益州百姓丰衣足食的传闻,像春风一样吹遍了荆州七郡。许多百姓私下议论:“若汉王真如传言那般,我们为何要跟着刘将军在此苦守?”
与此同时,孟达派出的密使,已经悄然接触了荆州内部的几股关键势力。
第一个目标,是镇守南郡的麋芳。他是刘备的妻舅,却因资历平平,一直被关羽等人轻视,心中早有不满。孟达的信使带去了姜小伍的亲笔信和一箱珠宝,信中许诺,只要他愿为内应,事成之后,便封他为“荆州大都督”,地位远超关羽。
第二个目标,是守卫公安的士仁。此人本就胆小,看到姜小伍大军压境的态势,早已心神不宁。在姜小伍“攻心为上”的策略下,他更是觉得刘备大势已去,开始动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法正亲自写了一封信,秘密送给了他昔日的同僚,如今在刘备帐下不受重用的谋士——马良。
信中,法正并未直接劝降,而是以老友的身份,畅谈天下大势,分析刘备集团的弊端:“云长高傲,翼德鲁莽,玄德虽仁,却常为情所困,非真正之雄主。反观汉王,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且心怀万民,乃真正之明君。兄台怀王佐之才,甘心埋没于此乎?”
这封信,如同一颗石子,在马良心中激起了千层涟漪。
### **第九章:水淹七军,智取荆州**
在舆论和心理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姜小伍的军事行动也开始了。
他命马超率领五万大军,在汉中虚张声势,做出要攻打上庸的姿态,成功吸引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注意力。
而真正的主力,则由新任的“征南将军”庞德率领。庞德率领三万精锐,乘坐着公输越新造的、船身更小、速度更快的“走舸”,沿江而下,直扑荆州咽喉——江陵。
江陵守将正是麋芳。他早已收到姜小伍的密信,心中早有准备。庞德大军兵临城下之时,麋芳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半天,便在夜里打开城门,投降了。
江陵一失,荆州门户大开。
消息传到公安,士仁吓得魂不附体,第二天便开城投降。
坐镇襄阳的关羽闻讯,勃然大怒。他深知江陵失守的严重性,立刻点齐大军,亲率水陆两军,气势汹汹地前来反攻。
关羽的水师在长江上威名赫赫,战船高大,士兵精锐。庞德的“走舸”舰队在正面硬碰中,完全不是对手。
然而,姜小伍早已料到这一点。他给庞德的命令是:“不许硬拼,只许败退。”
关羽一路追击,势如破竹,渐渐深入了姜小伍预设的战场——一段水流湍急、两岸皆是高山的狭窄江面。
就在关羽的旗舰“关山号”冲入江心时,只听一声号令,上下游两岸突然出现了无数汉军士兵,他们推动着早已准备好的巨石和木桩,瞬间堵塞了江面。
关羽舰队进退不得,阵型大乱。
就在此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上游的江水突然变得浑浊,水位猛涨!这是公输越勘察地形后,利用上游的降雨,筑坝蓄水,此刻开闸放水!
滔天洪水夹杂着泥沙,呼啸而下。关羽的舰队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许多战船被巨浪打翻,士兵落水者不计其数。
“水!是水!”关羽在船上怒吼,他一生勇猛,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战法。
庞德率领的“走舸”舰队,因为船小灵活,早已提前驶入支流躲过一劫。此刻,他们如猎鹰般冲出,对在洪水中挣扎的荆州军展开了屠杀。
这一战,史称“江陵水战”,关羽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在几名亲卫的拼死保护下,才侥幸逃回襄阳。
### **第十章:义释关羽,收服人心**
江陵大败的消息传回成都,刘备惊得当场晕厥。诸葛亮连忙扶起他,脸色凝重:“主公,事急矣!姜小伍用兵如神,又善攻心,荆州已不可为。为今之计,只能放弃荆州,退守西川,再图后计。”
刘备心如刀割,荆州是他奋斗半生的基业,怎能轻易放弃?但他也知道,诸葛亮说的是实话。
就在刘备准备下令撤退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姜小伍派使者,送来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并附上了一封信。
信是姜小伍亲笔所写,信中写道:“云长将军,天下义士也。小伍久仰威名,不忍兵戎相见。今荆州百姓已归附汉室,将军若执迷不悟,只会让更多将士枉死,百姓遭殃。小伍已在江陵城外,备下薄酒,请将军前来一叙。若将军愿弃暗投明,小伍愿与将军结为兄弟,共扶汉室。若将军不愿,小伍也绝不强留,即刻归还刀马,放将军西归。去留与否,全在将军一念之间。”
这封信,充满了尊重与诚意,给了关羽一个台阶下。
关羽被困在襄阳,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军心涣散。他看着自己的青龙偃月刀,想起了大哥刘备,想起了三弟张飞,心中痛苦万分。
最终,在部将的劝说下,关羽决定去见姜小伍。他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昂首走进了姜小伍设在江陵城外的军帐。
帐内,姜小伍身着便服,亲自出迎,对关羽深深一揖:“云长将军,久仰大名!”
关羽面无表情,冷哼一声。
姜小伍也不在意,请他上座,亲自为他斟酒,说道:“将军,我知道你心中只有你大哥刘玄德。但请你想一想,你大哥一生所求,是兴复汉室,还是偏安一隅?如今他困于蜀中,与东吴貌合神离,与曹操隔河对峙,何曾有过寸进?”
“而我,”姜小伍指了指窗外,“我已得汉中、益州、荆州,兵精粮足,百姓归心。我才是那个真正有能力、有决心北伐中原的人!将军,你的勇武,应该用在匡扶汉室的战场上,而不是用在兄弟相残的内耗里!”
“你大哥刘玄德,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的君主。他重情,却为情所困;他仁义,却为仁义所累。而我,为了天下苍生,可以不择手段!”
这番话,字字句句都敲在关羽的心上。他不得不承认,姜小伍说的是事实。
“我若投降,有何面目见我大哥?”关羽声音沙哑。
“你不投降,”姜小伍笑道,“我也不需要你投降。我只希望你,能看清天下大势。你若愿留,我奉你为‘五虎上将’之首,地位与我马超、庞德平起平坐。你若要走,我备好船只,送你和你麾下将士西归。我姜小伍说话算话,绝不食言。”
关羽看着姜小伍真诚的眼睛,又想起了在洪水中死去的数万荆州子弟,他心中的傲慢和固执,终于开始动摇。他一生重义,而姜小伍给他的,是最大的尊重和选择的权利。
最终,关羽长叹一声,将青龙偃月刀重重地插在地上,对着姜小伍深深一拜:“关某,愿为汉王驱驰。”
关羽的归顺,如同一面旗帜,荆州残余的将领纷纷望风而降。连远在零陵、桂阳的廖化、周仓等人,在得知关羽的决定后,也选择了归附。
姜小伍没有食言,他大摆宴席,封关羽为“前将军”,地位在马超之上,并让他继续统领荆州旧部,负责整编军队。
同时,他下令,开仓放粮,减免荆州三年的赋税,将刘璋时期和刘备治下繁重的徭役全部免除。荆州百姓欢欣鼓舞,真心实意地称姜小伍为“仁主”。
数月之内,整个荆州七郡,尽归汉国版图。姜小伍不仅得到了荆州的土地和军队,更得到了这片土地的民心。
站在江陵的城楼上,姜小伍身边站着法正、马超,以及刚刚换上汉国将军服的关羽。长江东去,烟波浩渺。
“下一个目标,”姜小伍伸出手,指向了东方,“是江东。”
他的身后,是稳固的益州,是富庶的荆州,是归心的猛将,是拥戴的万民。一个足以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的强大帝国,已经初具雏形。而统一天下的霸业,也拉开了最波澜壮阔的序幕。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