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之战后,天下大势已定。曹操退守许都,苟延残喘,再无力与姜小伍抗衡。唯一的变数,只剩下盘踞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孙权。
姜小伍再次召集了核心谋臣会议。这一次,他的目光锁定在了司马懿身上。
“仲达,”姜小伍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攻取东吴,非你不可。”
司马懿躬身道:“为主公效劳,万死不辞。只是,江东有长江之险,孙权善用人才,陆逊、鲁肃等人皆是国之栋梁,强攻,恐非万全之策。”
“谁说要强攻了?”姜小伍嘴角勾起一抹熟悉的、让陈群都感到一丝寒意的笑容,“我要你,用三个月的时间,兵不血刃地拿下江东。”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连见惯了姜小伍“缺德”操作的法正,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姜小伍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了司马懿。
“这是我的计策,名为‘金鳞脱壳’。”
司马懿展开竹简,越看,眼神越是凝重,最后,那双鹰视狼顾的眼睛里,竟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惊惧。
姜小伍的计划,堪称毒辣到了极致。
第一步:离间。姜小伍早已通过“风林火山”掌握了江东内部大量的黑料。他让司马懿将这些黑料匿名散布出去,矛头直指江东士族。比如,指责顾、陆、朱、张等世家大族暗中与曹魏勾结,出卖江东利益;又比如,捏造证据,说孙权猜忌功臣,准备对周瑜旧部进行清洗。
第二步:釜底抽薪。姜小伍以“汉帝”名义(此时的汉献帝早已是他手中的傀儡),下了一道圣旨,册封江东各大士族族长为列侯,赐予金银田地,并承诺只要他们“弃暗投明”,他们在中原的产业将得到永久庇护。这道圣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江东的湖心,让本就因离间计而疑神疑鬼的士族彻底动摇。
第三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司马懿亲率大军,在荆州与江东交界处大张旗鼓地操练水师,做出一副即将强渡长江的姿态,吸引了孙权和江东全军的主力注意力。而真正的杀招,是姜小伍早已安插在江东内部的“风林火山”密探。在司马懿大军的掩护下,这些密探策反了数个沿江小城的守将,为后续的奇袭打开了通道。
计划的核心,是利用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姜小伍深知,江东的根基是士族,只要士族倒了,孙权就是个光杆司令。
司马懿看着这份计划,沉默了许久。他终于明白,姜小伍的“缺德”,并非简单的背信弃义,而是一种对人性的极致洞察和利用。他不是在打仗,他是在解剖一个社会。
“主公神机妙算,臣……佩服。”司马懿深深一拜,接下了这个任务。
接下来的三个月,江东上演了一场无声的崩溃。士族们开始秘密转移财产,将领们互相猜忌,孙权的命令出不了建业城。当司马懿的奇兵从内部策反的港口登陆,兵临建业城下时,孙权才发现,自己早已众叛亲离。
他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司马懿的大军,和城内那些紧闭家门的士族府邸,苦笑一声,开城投降。
东吴,就这么被“缺德”地吞并了。
### **第十二章:名为“禅让”的陷阱**
攻下东吴,姜小伍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统一了除许都周边外的整个中国,被手下众将尊为“无可争议的天下之主”。
然而,就在此时,姜小伍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决定。
他上表汉献帝,称自己“德薄能鲜”,请求辞去所有官职,返回成都养老。同时,他上奏朝廷,册封司马懿为丞相、太尉,总领全国兵马,赐九锡,加封安国公。
整个成都炸开了锅。
“主公!您这是要干什么?!”张飞第一个跳了起来,“那司马懿是什么人?您把天下都交给他,他要是造反怎么办?”
“飞将军息怒。”姜小伍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我累了,想歇歇。仲达劳苦功高,理应如此。”
关羽凤眼微眯,看出了些许不对劲,但他也相信自己的大哥,选择了沉默。
只有陈群和法正,在震惊过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们看着姜小伍那古井无波的脸,忽然明白了什么。
司马懿接到封赏时,也是诚惶诚恐。他三次上表辞让,表示自己功不及此。但汉献帝(在姜小伍的授意下)三次下诏,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最终,司马懿“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他成了大汉王朝有史以来权势最大的臣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姜小伍,则真的带着葛青和一队亲兵,返回了成都,过起了“隐居”生活,每天饮酒、打猎,不问政事。
天下人都以为,这位枭雄是真的累了,想放权了。司马懿的部下们也纷纷劝他,趁机取而代之。
但司马懿却比任何人都清楚,姜小伍的“退”,是一个比“进”更可怕的陷阱。他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猎人,已经布好了所有的陷阱,然后自己躲了起来,等待猎物自己走进去。
他知道,姜小伍在逼他。逼他露出野心,逼他走上那条篡位的道路。因为只要他一称帝,就立刻会从“功臣”变成“国贼”,姜小伍就能名正言顺地“奉天承运,讨伐国贼”。
司马懿选择了按兵不动。他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整顿兵马,将姜小伍留下的庞大帝国打理得井井有条,对汉献帝和远在成都的姜小伍,依旧保持着臣子的礼节。
时间一晃,两年过去了。
姜小伍见司马懿迟迟不动手,终于失去了耐心。他决定,再推他一把。
### **第十三章:三让天下,一统江山**
成都,姜小伍的府邸。
一封来自许都的密信,被“风林火山”的密探送到了姜小伍手上。信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写的,信中暗示,其父已有称帝之意,只是碍于名声,犹豫不决。
“鱼,要上钩了。”姜小伍笑了笑,对葛青说,“去,把我的那件旧袍子拿来,是当年在徐州穿的那件。”
几天后,一则消息从许都传出,震惊天下:丞相司马懿,于府中“意外”发现了一条“黄龙”!
紧接着,各地开始出现各种祥瑞:甘露下降,麒麟现身,更有“民间”刻着“司马代汉”的石碑被“发掘”出来。
舆论造势已经完成。司马懿知道,这是姜小伍在给他铺路,也是在逼他。他若再不行动,就是不识抬举,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
于是,司马懿入宫,面见汉献帝。
汉献帝(在姜小伍的剧本下)吓得瑟瑟发抖,不等司马懿开口,就主动表示愿意“禅让”。
司马懿按照流程,开始了历史上最虚伪的表演。
**第一次,他上表“痛哭流涕”地推辞**,说自己“德不配位”,绝不敢接受禅让。
姜小伍在成都听闻,只是淡淡一笑:“一让也。”
**第二次,在百官的“泣血劝进”和汉献帝的“苦苦哀求”下,司马懿“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玉玺,但却表示,只是“代为保管”,等找到有德之君再行归还。**
姜小伍在成都打了个哈欠:“二让也。”
**第三次,司马懿在祭天大典上,准备正式登基。就在他即将穿上龙袍的那一刻,他突然停住了。他看着台下黑压压的文武百官,看着天空中飘荡的“祥云”,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他知道,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他终于下定决心,准备说出那句“敢不祗承”。
然而,就在此时,一声暴喝如晴天霹雳般响起:
“司马懿!你好大的胆子!”
只见城门大开,姜小伍身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袍,手持“惊鸿”剑,带着葛青和一支精锐骑兵,如神兵天降般冲入祭天台。
“我主公为你打下江山,你却妄想篡位自立,真是狼子野心,猪狗不如!”葛青指着司马懿的鼻子破口大骂。
司马懿脸色煞白,他瞬间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姜小伍的剧本!祥瑞、百官劝进、汉献帝禅让,全都是姜小伍在幕后导演的!他让他走到这一步,就是为了在最关键的时刻,以“清君侧”的名义,将他一举击溃!
“刘备!你算计我!”司马懿咬牙切齿。
“非我算计你,是天命算计你。”姜小伍一步步走上祭天台,剑尖直指司马懿,“我给你权势,给你声望,给你机会,是想看看你究竟是国之栋梁,还是乱臣贼子。现在,你用行动给了我一答案。”
他环顾四周,声音传遍全场:“诸位,司马懿意图谋反,罪大恶极!但,念其为我大汉立下赫赫战功,我刘备,愿为他求一个全尸。”
说罢,他手中的“惊鸿”剑一挥,一道寒光闪过。
司马懿到死,眼中都充满了不甘和悔恨。他算计了一生,却最终掉进了姜小伍为他量身定做的、最华丽的陷阱。
清除了司马懿这个最后的障碍,姜小伍走到早已吓得瘫软在地的汉献帝面前。
汉献帝以为姜小伍也要逼他禅让,正准备开口。
姜小伍却单膝跪地,双手奉上“惊鸿”剑。
“臣,刘备,幸不辱命,为国削平群寇,为陛下清除了逆贼司马懿。如今,天下归一,四海升平。臣恳请陛下,重整朝纲,再兴汉室!”
汉献帝愣住了。他看着跪在面前的姜小伍,看着他那双真诚而又深邃的眼睛,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
“陛下,”姜小伍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悲凉,“臣,只愿做一个守护汉室的忠臣。这天下,永远是刘家的天下。”
这一刻,所有的“缺德”都化为了“至忠”。他用最阴险的谋略,达成了最光明的结果。
汉献帝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亲自扶起姜小伍,下旨封姜小伍为“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武安侯”,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建兴”。
从此,汉献帝成为了姜小伍手中最完美的旗帜,而姜小伍,则成为了大汉王朝背后那个真正的、无人可以撼动的统治者。
他终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统一了天下,也“统一”了历史。
他,姜小伍,一个缺德的穿越者,成为了三国时代最终的、也是唯一的胜利者。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