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小伍的“善意咨询”工作室,在南城的老街区里,成了一个奇特的存在。它不赚钱,甚至常常倒贴钱,但门庭若市。遇到麻烦的街坊、陷入困境的小店主、甚至一些走投无路的年轻人,都会来这里找“伍先生”讨个主意。
姜小伍早已不是那个只懂阴谋诡计的“缺德军师”。他的大脑变成了一座正义的兵工厂,曾经用来设计陷阱的谋略,如今被锻造成守护公平的盾牌与利剑。他的力量,不再是冰冷的算计,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公理的执着追求。
真正的考验,随着一场席卷全城的危机,悄然降临。
南城一家名为“速康”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异军突起,其App以“AI智能问诊,一分钟开方”为卖点,迅速占领市场。创始人高博士是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在媒体面前侃侃而谈,描绘着一幅科技普惠大众的美好蓝图。
然而,姜小伍敏锐地嗅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他注意到,社区里几位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在使用“速康”后,病情反而出现了波动。他们被AI推荐了大量昂贵的、非必需的“营养补充剂”,而常规的药物却被建议“减量服用”。
这不是医疗,这是披着科技外衣的精准收割。
姜小伍开始行动。他没有像过去那样,直接捏造黑料去攻击对手。他知道,面对一个精心构建的科技帝国,匹夫之勇只会被碾得粉碎。他需要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第一步:凝聚微光,组建联盟。**
姜小伍没有单打独斗。他首先找到了陈记面馆的小雅。小雅大学学的新闻,如今在一家小报社工作,对新闻理想尚存一丝火苗。姜小伍将他的疑点和初步调查交给了她,告诉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新闻,这是在守护我们父母的健康。”
接着,他联系了被他帮助过的书店老板。书店老板有一个读书会,里面有一位退休的老程序员,对数据结构颇有研究。姜小伍请他匿名分析“速康”App的算法逻辑。
他还找到了曾被“速康”的“优化”方案逼得差点失业的社区医生张医生。张医生医术高明,为人正直,却不懂商业竞争。
一个由前记者、老程序员、社区医生和他这个前“军师”组成的“守护者联盟”,在姜小伍的牵头下,悄然成型。他们没有资金,没有背景,唯一的武器,是各自的良知和技能。
**第二步:谋略为刃,直击要害。**
姜小伍为联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他过去的“缺德”经验,此刻化为了精准的战术。
* **舆论预热,而非直接攻击。** 他让小雅不要直接揭露“速康”,而是先写一系列深度报道,探讨“AI医疗的伦理边界”、“算法推荐下的过度医疗风险”等中性话题。这些文章专业、客观,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为接下来的行动铺平了舆论土壤。
* **数据破防,而非黑客攻击。** 老程序员发现,“速康”的算法会优先推荐利润率最高的“合作产品”,而非最对症的药品。他们没有窃取数据,而是通过大量模拟问诊,记录下推荐结果的规律,形成了一份无可辩驳的《“速康”算法倾向性分析报告》。
* **专业背书,而非情绪控诉。** 姜小伍让张医生联合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从传统医学“辨证施治”的角度,公开质疑“AI一分钟问诊”的科学性,为整个事件提供了权威的专业支持。
**第三步:釜底抽薪,正面对决。**
当舆论发酵、证据链逐渐完整时,姜小伍知道,决战时刻到了。他选择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战场——“速康”的融资路演大会。
那天,高博士正在台上向一众投资人展示着辉煌的用户增长数据和盈利模型。就在他描绘着上市后的美好前景时,会场的大屏幕突然被切换。
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恶意丑闻,而是小雅制作的、冷静而克制的纪录片。片中,一位位老人讲述着自己被误导用药的经历,张医生从专业角度剖析着其中的风险,老程序员用图表清晰地展示着算法的“贪婪”。最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字:
“科技,应该让生命更有尊严,而不是成为生意的数据。”
会场一片哗然。高博士脸色煞白,他的所有说辞,在这些真实而有力的证据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姜小伍就坐在会场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没有上台,没有演讲,但他和他的联盟,用智慧和勇气,完成了这场最漂亮的“狙击”。
“速康”的神话一夜破灭。监管部门迅速介入,公司被立案调查,高博士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
南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姜小伍的“守护者联盟”没有解散。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城市之眼”的非营利组织,专门监督那些利用信息不对称、技术壁垒侵害公众利益的企业。
姜小伍,这个曾经以“缺德”为名的谋士,真正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守护者。他不再需要顶层公寓来俯瞰城市,因为他就站在这座城市的脉搏里,感受着它的呼吸,守护着它的安宁。
他的力量,不再来源于破坏的快感,而是来源于守护的荣光。他用自己的重生证明了一个道理:最高明的谋略,不是如何去赢,而是为何而战。当正义成为你的目标,整个世界,都会成为你的盟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