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书房的一席话,让刘邦下定了不废太子的决心。但刘盈的“仁弱”,依旧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一个守不住江山的太子,即便名正言顺,也终究是隐患。
姜小伍看出了刘邦的忧虑,他没有再直接进言,而是找到了一个人——留侯,张良。
在张良那简朴却充满书卷气的府邸中,姜小伍与这位汉初第一谋士进行了一次长谈。
“留侯,陛下之心已定,但天下人之心未定。”姜小伍开门见山,“太子之位,光有陛下的支持还不够,它需要‘天命’所归的象征。”
张良抚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国师所言极点。不知国师心中,可有良策?”
“良策,就在留侯您的故纸堆里。”姜小伍微微一笑,“我听闻,商山之中,有四位贤者,号称‘商山四皓’。品行高洁,连陛下都请之不出。若能让这四位先生,成为太子的老师,天下人还有谁敢说太子不贤?”
张良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抚掌大笑:“妙!妙啊!国师此计,可谓釜底抽薪!商山四皓是天下士林的楷模,他们若辅佐太子,太子便不再是‘仁弱’,而是‘仁德’!这比十万大军,更能稳固太子的地位!”
“但……连陛下都请不动,我们该如何请?”张良又提出了难题。
“陛下请不动,是因为他是‘君’。而您,是‘友’,是‘同道’。”姜小伍说道,“您亲自去,以‘为天下苍生求一位明君’为名,以‘汉室江山社稷’为请。他们若真有救世之心,必会出山。”
于是,张良备下薄礼,亲自前往商山。他没有摆出朝廷的架势,而是以一个求道者的身份,与四位老者谈经论道,纵论天下大势。
他将姜小伍的分析,以及自己对未来的忧虑,坦诚相告。
“四位先生,如今太子之位摇摇欲坠,赵王刘如意背后有戚夫人,朝中更有不少野心家蠢蠢欲动。一旦太子被废,大汉必将再起内乱,届时遭殃的,还是天下百姓。汉室需要一位仁德的君主,而太子,正是这样的人。他缺的不是德,而是一个能让他德行彰显于天下的机会。”
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四位老者沉默了许久。他们看得出张良的真诚,也明白姜小伍计策的深远。
最终,甪里先生叹了口气:“罢了,我等隐居,为的是避世,而非坐视天下生灵涂炭。留侯,我们跟你走。”
当张良带着商山四皓回到长安,出现在太子东宫时,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刘邦看着这四位自己都请不动的世外高人,如今却成了太子的老师,他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他知道,太子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
---
### **第二章:帝王心术,一封诏书**
解决了太子的问题,另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刘邦对戚夫人是真心喜爱,对刘如意也是真心欣赏。他可以不立刘如意为太子,但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母子在吕雉手下,落得悲惨下场。
这一次,他再次召见了姜小伍。
“小伍,如意母子,该如何自处?”刘邦的语气充满了疲惫与无奈。
姜小伍沉吟片刻,说道:“陛下,保他们性命的法子,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彻底失去与太子争斗的资格,同时,也让他们彻底失去在吕后眼中的威胁。”
“如何做?”
“疏远,也是一种保护。”姜小伍的眼神变得锐利,“请陛下下一道诏书。”
他凑到刘邦耳边,低声说出了自己的计策。刘邦的脸上,先是惊讶,然后是挣扎,最后,化为了帝王的决断。
次日,一封诏书从宫中发出,送到了赵王府。
诏书内容有三:
一、晋封戚夫人为“赵王太妃”,地位尊崇,但终身不得离开封地。
二、赵王刘如意,即刻启程,前往自己的封地——赵国。没有朕的诏令,永世不得回京。
三、朕百年之后,赵王太妃可前往赵国,与子团聚。朕已命人修建行宫,赐予金银田产,保你们母子后半生荣华富贵。
这道诏书,看似是恩宠,实则是流放。它用最温柔的方式,将戚夫人和刘如意,从长安这个权力漩涡的中心,彻底剥离。
戚夫人接到诏书,哭得肝肠寸断。她不明白,为什么曾经许诺她一切的君王,会变得如此冷酷。
但刘如意,这个聪慧的少年,却看懂了。他跪在地上,朝着长安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头。
“父皇……儿臣,明白了。”
他知道,这是父王用帝王的冷酷,给了他们母子一条生路。
---
### **第三章:磨砺太子,守成之君**
太子刘盈,虽然地位稳固,但他自己却充满了不安。他知道自己不如弟弟如意,也知道自己无法让父皇满意。
就在他惶惶不可终日之时,两个人来到了他的东宫。
一个是他的老师,商山四皓。
另一个,是父皇亲自指派给他的“太傅”,齐王韩信。
以及,时常前来“探望”的护国圣师,姜小伍。
刘盈的“磨砺”,开始了。
商山四皓教他的是“仁”与“德”。他们带他读儒家经典,讲上古圣贤之道,让他明白,一个君王最重要的不是有多聪明,而是有多仁爱,能否以德服人。
而韩信教他的,则是“法”与“术”。
韩信没有教他如何冲锋陷阵,而是带着他,一遍遍地复盘楚汉争霸的每一场战役。他指着沙盘问:“太子,此战,朕为何会败?”
刘盈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韩信便告诉他:“朕败于轻敌,败于不信任部下。为君者,可以不懂兵法,但必须懂如何用人,如何信任人。”
韩信还带着他去巡视军营,去查看粮仓,让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一时的胜负,而在于后勤、在于制度、在于民心。
姜小伍则像一个旁观者,时常在韩信和刘盈讨论时,提出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问题。
“太子,若有一良将,功高盖主,您当如何?”
“若有一贪官,却能力超群,您又当如何?”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逼着刘盈去思考,去权衡,去做出一个“守成之君”该有的决断。
在三位“导师”的调教下,刘盈渐渐变了。他不再怯懦,眼神中多了一份沉稳和仁厚。他或许永远成为不了刘邦那样的开国之君,但他正在慢慢成为一个合格的,能够守护这份江山的守城之君。
---
### **尾声:帝国的黄昏**
数年后,刘邦病重,自知时日无多。
他躺在病榻上,看着守在床边的吕雉、太子刘盈,以及站在不远处的韩信和姜小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但他知道,他为大汉帝国,铺好了一条最稳固的道路。
太子有贤臣辅佐,有强将拱卫。
外戚的威胁被化解,功臣的猜忌被消除。
匈奴远遁,国内安定。
他可以放心地走了。
他拉着姜小伍的手,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小伍……这天下,就……交给你们了。”
说完,这位大汉的开国皇帝,缓缓闭上了眼睛。
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
而姜小伍和韩信,作为这个新时代的守护者,站在帝国的巅峰,看着初升的朝阳,知道他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他们要守护的,不仅是这片土地,更是刘邦用一生心血换来的,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盛世。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