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大获全胜,汉惠帝刘盈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但班师回朝之后,他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深知,武功只能平一时之乱,而文治,方能兴万世之邦。
在宣室殿,刘盈召集了姜小伍与张良,两位他最为倚重的帝师。
“两位先生,如今外患已平,但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朕想听听,该如何让这大汉江山,真正地富庶起来。”
刘盈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姜小伍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战争是消耗,而民生是积累。臣以为,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固本培元’。而要固本,必先有两位‘财神’。”
“哦?是哪两位?”刘盈饶有兴致地问。
“相国萧何,与建成侯曹参。”姜小伍缓缓道来,“萧相国坐镇关中,为高祖输送了无数兵马粮草,其治国理政之能,天下无双。曹参将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他们二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正是恢复经济、构筑民生的不二人选。”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臣建议,请陛下下旨,命萧相国总领全国政务,推行‘重农抑商’之策,鼓励垦荒,减免赋税,让百姓有田可耕,有粮可食。同时,命曹参为丞相,辅佐萧相国,主抓地方吏治,清查田亩,打击豪强,确保政令畅通,让每一分赋税,都能用在实处。”
刘盈听罢,眼中一亮。这个计策,稳扎稳打,正是他所需要的。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张良,也开口了。
“陛下,国师之策,乃强国之‘骨’。而臣以为,强国还需有‘魂’。”
“何为‘魂’?”
“百家之长。”张良的声音淡雅而悠远,“高祖以法家之术定天下,以道家之术休养生息。但如今,我大汉要蒸蒸日上,不能仅靠黄老之学。儒家之礼,可正朝纲;墨家之工,可兴百业;法家之法,可肃吏治;农家之技,可丰五谷;纵横家之言,可通四海。”
张良看向刘盈,目光灼灼:“臣请陛下,下诏‘广开言路,重用百家’。在长安设立‘百家学宫’,广招天下诸子百家学子,不论出身,只论才学。凡有治国良策者,皆可入朝为官。让大汉,成为天下思想的熔炉,智慧的源泉!”
刘盈被张良的宏大构想深深震撼了。
一个重经济民生,一个重思想文化。姜小伍的“骨”与张良的“魂”,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好!好!好!”刘盈激动地站了起来,“就依两位先生所言!朕要让这大汉,成为前所未有的盛世!”
---
### **第二章:萧规曹随,民生为本**
圣旨一下,整个大汉的官僚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萧何被任命为丞相,他几乎是立刻就颁布了《休养生息令》。
* **“十五税一”**:将全国的田赋从十五分之一,进一步降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劝课农桑”**:派遣官员到各地,教导百姓先进的耕作技术,并发放农具和种子。
* **“开放山泽”**:允许百姓进入山林湖泽,进行捕鱼、采药等副业,增加收入。
曹参则成为了副丞相,他带着一队队精干的官吏,奔赴全国各地。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亲自下到田间地头,与老农交谈,了解疾苦。他铁面无私,凡是侵占民田的豪强,无论背景,一律严惩不贷。
一时间,大汉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们看到朝廷是真心为他们好,生产的热情空前高涨。荒地被开垦,良田丰收,曾经因战乱而荒芜的村庄,再次升起了袅袅炊烟。
在姜小伍的建议下,刘盈还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开放海外贸易**。
他下令开放东莱、琅琊等港口,设立“市舶司”,鼓励商人出海贸易。丝绸、瓷器、茶叶,这些大汉的特产,通过海路,远销至朝鲜半岛、日本,甚至更远的南洋。
换回来的,是大量的黄金、香料、宝石和奇珍异兽。这不仅充实了国库,更打开了大汉的视野,让这个古老的国度,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
萧何与曹参,一个在中央运筹帷幄,一个在地方贯彻执行,史称“萧规曹随”,为大汉的繁荣,打下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
### **第三章:百家争鸣,学宫之盛**
与此同时,张良主持的“百家学宫”也在长安城外落成。
这并非一座简单的学府,而是一个巨大的学术与政治中心。学宫之中,不设门户之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农家、纵横家……所有学派的学者,都可以在这里讲学、辩论。
张良亲自出任学宫祭酒,但他从不以自己的身份压制任何学派。
一时间,长安城人才荟萃,群星璀璨。
儒家的大师,在学宫中讲授《诗》《书》,为朝廷培养了一批懂礼法、有德行的官员。
墨家的巨子,带来了精湛的机关术和工艺学,他们改良了农具,设计了更坚固的水利工程,甚至为军队制造了更强力的攻城器械。
法家的代表,则与萧何、曹参合作,修订了大汉律法,使其更加完善和人性化。
纵横家的说客,则被派往西域和南越,用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便为大汉开拓了疆土,建立了外交关系。
刘盈时常会微服私访,来到学宫,与这些学者们坐而论道。他从不以皇帝自居,而是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虚心请教。
这种开明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天下学子的热情。无数有才华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长安,希望能在这座伟大的学宫中,一展抱负。
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治国的良策,在这里诞生。大汉,不再仅仅是一个军事强国,更是一个文化、科技和思想的中心。
---
### **第四章:蒸蒸日上,盛世华章**
数年过去,在姜小伍和张良的辅佐下,在萧何、曹参以及百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大汉王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库的粮食堆积如山,多得吃不完,只能修建新的粮仓来存放。
长安的街头,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络绎不绝,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们,在这里交易、交流。
百姓们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军队的装备在墨家技术的加持下焕然一新,士兵们吃着精良的军粮,士气高昂。
一个夜晚,刘盈与姜小伍、张良、韩信等人,站在未央宫的最高处,俯瞰着万家灯火、繁华无比的长安城。
“先生们,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大汉。”刘盈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与感慨。
韩信感慨道:“我打了半辈子仗,就是为了看到这样的景象。如今,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好。”
张良微微一笑:“陛下,这非臣一人之功,也非国师一人之功。这是陛下圣明,任用贤能,让天下人各尽其才的结果。”
姜小伍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也充满了慰藉。他曾经只是一个命运的窥探者,如今,他却亲手参与并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他知道,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在刘盈的统治下,在无数贤臣的辅佐下,大汉这艘巨轮,将驶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治武功、国泰民安的盛世华章,已经缓缓展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