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城的冬夜格外漫长,寒风如刀,呼啸着穿过这座小城的每一条街巷。
县衙后堂的书房里,只有一盏昏黄的油灯在顽强地跳动,映照着刘备那张写满忧虑的脸庞。
案几上摊开的情报已经被他反复翻阅了无数遍,纸张的边缘都有些卷曲发毛。
“曹操仓亭大败,仅以身免”这九个字,像是一把重锤,每天都在敲击着他的心神。
“曹操败了……”
刘备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上的纹理,“可这袁大山,比曹操更难对付啊。”
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道缝隙。
刺骨的寒风立即钻了进来,让他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
望着窗外漆黑一片的夜空,他的心情比这夜色还要沉重。
这些日子,关于袁大山的种种传闻如同雪花般纷至沓来。
每一则消息都让他心惊肉跳:大败曹操、传檄定中原、入主许昌……
更令他不安的是,这个突然崛起的对手,行事风格与以往任何一个诸侯都截然不同。
“重用女官、废除苛税、推广新式农具……”刘备反复咀嚼着这些消息,“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他清楚地记得,就在半月前,一支来自许昌的商队路过新野,带来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消息。
那个叫白素雅的女官,竟然在许昌推行了什么“平价药房”,让普通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还有那个张三铁,据说发明了一种新的纺织机,让布匹的价格降了三成。
这些消息在新野城中不胫而走,就连他府中的下人们都在私下议论。
刘备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袁大山正在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收买人心。
“大哥何事忧心?”
关羽推门而入,见刘备愁眉不展,不禁问道。他身后跟着张飞,两人显然也是夜不能寐。
刘备将情报递给他们:“云长、翼德,你们看看这个袁大山……”
“不过一介草莽,侥幸得势罢了。”
关羽捋须道,但语气中已经少了几分往日的自信,“待来日……”
“不,”刘备摇头打断,“若真是侥幸,岂能连曹操都败在他手下?我观此人行事,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深得民心。
“你看他入主许昌后,第一道政令竟是开仓放粮,第二道是减免赋税。这般手段,比曹操高明得多啊。”
张飞这时嚷道:“管他什么袁大山、曹孟德,待俺老张一矛一个……”
“三弟!”刘备制止了他,“不可轻敌。你可知道,就在昨日,南阳郡已经有三个县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要求归顺袁大山了。”
这番话让关张二人都沉默了。
他们比谁都清楚,能让百姓自发归顺,这意味着什么。
这时,一直沉默的简雍忽然开口:“主公,新野城中近来都在传扬一位卧龙先生,据说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许……”
“卧龙?”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就是那位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正是。”简雍点头,“据说此人虽然年轻,却胸怀韬略,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新野城中的徐元直对他推崇备至,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闻言,立即起身:“既然如此,明日我便亲自前往拜访。”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刘备就带着关张二人,冒着严寒前往隆中。
山路崎岖,积雪未消,张飞忍不住抱怨:“大哥何必亲自来请一个山野村夫!派个人来传唤不就是了?”
刘备正色道:“贤才难得,岂能因风雪阻途?当年文王访太公,不也是亲自前往?”
然而第一次拜访,他们只见到一个年幼的书童。
书童说:“先生今早出门访友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刘备在草庐前等了整整一天,直到夜幕降临,才失望而归。
第二次拜访,正值大雪封山。
他们在积雪中艰难前行,张飞的坐骑甚至差点跌下山崖。
好不容易来到草庐前,却连门都未能叫开。
邻居的老农告诉他们,诸葛亮前往江夏游历,可能要月余才能回来。
转眼冬去春来,冰雪消融。
这一日,刘备沐浴更衣,不带随从,独自一人牵着马,第三次前往隆中。
春日的隆中,山花烂漫,溪水潺潺。
诸葛亮的草庐就坐落在山腰一处平缓的坡地上,四周翠竹环抱,显得格外清幽。
这一次,书童见到刘备,立即躬身相迎:“先生正在堂上相候。”
刘备整了整衣冠,缓步走进草庐。
只见一个青年男子正在院中抚琴,年纪不过二十七八,眉目清秀,气度不凡。
见到刘备进来,琴声戛然而止。
“刘使君三顾茅庐,亮惭愧。”
诸葛亮起身施礼,目光如电,仿佛早已看透刘备的来意。
二人分宾主坐定,书童奉上清茶。刘备开门见山:
“如今天下大势已变,备愚钝,还请先生指点迷津。”
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道:“曹操败亡,袁大山入主中原,此乃百年未有之变局。使君可知,袁大山与以往诸侯最大的不同何在?”
“愿闻其详。”
“其一,”诸葛亮站起身,在堂中踱步,“他起于微末,深知民间疾苦。你看他推行的新政:均田制让百姓有地可种,平价药房让穷人看得起病,推广新式农具提高收成……这些举措,都是直指民心啊。”
刘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其二,”诸葛亮继续道,“他打破常规,重用寒门、女子。这在那些世家大族看来是离经叛道,但实际上,他是在重塑整个权力结构。那些寒门士子和女子,因为得到他的提拔,自然对他忠心耿耿。”
“其三,”诸葛亮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他背后有高人指点。那位凤主白素雅,智谋不在任何当世谋士之下。还有那个柳如梦,据说掌握着一张庞大的情报网。有这些人辅佐,袁大山如虎添翼。”
刘备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听先生一席话,备才知形势如此严峻。那备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走到悬挂的地图前,羽扇轻点:“袁大山新得中原,需时日消化。此乃天赐良机。亮有三策:”
“上策,联合孙权。”羽扇指向江东,“孙权坐拥江东三世基业,必不愿见袁大山坐大。可使君亲自前往,陈说利害,共结盟好。记住,要以‘唇亡齿寒’说之。”
“中策,南据荆州。”羽扇移向荆州地图,“刘表年老多病,二子不肖。蔡瑁、蒯越各怀鬼胎。可使君暗中结交荆州士族,待时机成熟,取而代之。新野位置关键,正是图谋荆州的绝佳跳板。”
“下策,西取益州。”羽扇最后指向西川,“刘璋暗弱,不得民心。若得荆州,可顺势取之。如此,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可成就鼎足之势。”
刘备听得心潮澎湃,却又忧虑道:“只是那袁大山势大,恐怕……”
诸葛亮微微一笑:“袁大山虽强,却有三大隐患:其一,新政触动士族利益。据我所知,颍川陈氏、河东卫氏等大族,对他重用寒门早已心怀不满。其二,扩张太快,根基未稳。中原各郡县只是传檄而定,并非真心归附。其三……”
他忽然压低声音:“据可靠消息,袁大山与那位凤主之间,似乎也并非铁板一块。白素雅推行的一些新政,在潜渊内部也遇到了阻力。”
刘备肃然起身,深施一礼:“听先生一席话,备茅塞顿开。愿请先生出山相助,共图大业。”
诸葛亮扶起刘备,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袁潜渊,真乃世之枭雄也。然,亮有一计……”
他压低声音,在刘备耳边细语良久。只见刘备时而点头,时而凝思,最后脸上露出豁然开朗的神情。
窗外,春雪初融,一枝红梅在阳光下悄然绽放,格外娇艳。
当刘备离开草庐时,已是夕阳西下。等候在外的关张二人立即迎了上来。
“大哥,那诸葛亮可愿出山?”张飞急切地问。
刘备微笑着点头,目光却依然望着草庐的方向:“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
远处,诸葛亮站在草庐前,目送着刘备一行人远去。手中的羽扇轻轻摇动,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袁大山啊袁大山,”他轻声自语,“就让我诸葛亮,来会一会你这个来自未来的对手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