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南隅,有一处清幽宅院,白墙黛瓦,门前仅有数名甲士肃立把守,既显戒备,又不失一份静穆。
这里,便是昔日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软禁之所。
院内古柏参天,偶有雀鸟鸣叫,更衬得寂静非常。
这一日,晨曦微露,一辆不起眼的青篷马车在数名便装侍卫的护卫下,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宅院门前。
车帘掀开,一身常服,仅以木簪束发的袁大山,缓步走了下来。
他摆手制止了欲要通传的守卫,独自一人,如同寻常访友般,走进了这座困居着绝世智者的小院。
【内心oS:袁大山看着院内简朴却洁净的陈设,心下暗忖:人才啊,还是顶尖的。杀了可惜,一直关着更是浪费。得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台“超级计算机”给格式化重装了,哪怕只发挥一半功能,也是血赚。】
诸葛亮正于书房内抚琴,琴音淙淙,初时平和,中段隐有滞涩纠缠之意,似心中块垒难消,末了却又渐归于一片空寂,仿佛已将世事看淡。
他听到门外细微的脚步声,琴音戛然而止。
抬头望去,只见袁大山已含笑立于门前。
“孔明先生,好雅兴。”
袁大山未经通传,自行步入,语气随意如同老友,目光却清澈而诚恳。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讶异,随即恢复平静,起身,整理了一下略显陈旧的布袍,躬身行礼:
“罪臣诸葛亮,参见陛下。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望乞恕罪。”
礼数周全,却带着疏离。
“不必多礼,坐。”
袁大山自顾自在客位坐下,拿起案几上诸葛亮刚刚翻阅的一卷《九州舆图志》,“先生在此清修,可还习惯?若有短缺,尽管直言。”
“劳陛下挂心,一切安好。”
诸葛亮垂眸答道,心中却波澜微起。
他原以为袁大山会炫耀武功,或直接威逼利诱,却未料是如此平和的开场。
袁大山放下书卷,目光直视诸葛亮,开门见山:
“先生,朕今日来,非为问罪,亦非示恩。只想以这万里江山为卷,向先生请教一道难题——益州新附,地险民杂,南中诸部,时叛时服。
“先生曾治理蜀地多年,深谙其情,依你之见,当以何策,可使其长治久安,真正融入我华朝版图,令巴蜀百姓,共享太平?”
他没有空谈仁义,也没有强调武力,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具体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难题。
这态度,让诸葛亮微微动容。
【内心oS:袁大山看着诸葛亮沉吟的样子,知道有门儿。跟聪明人说话,就得直击要害,玩虚的没用。老子要的是解决方案,不是听你背诵《出师表》。】
诸葛亮沉默片刻,并未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
“陛下横扫六合,天下一统,威加海内。何不效仿秦皇,以强兵镇之,以苛法驭之?岂不省心省力?”
袁大山笑了,摇了摇头:
“强兵可定乱,难服心;苛法可制暴,易生怨。朕要的,不是一块用铁链锁着的土地,而是一个能自主造血、能为帝国贡献力量的行省。
“征服,是过程,不是目的。目的是让那里的人,觉得自己是华朝人,愿意为这个身份而自豪。”
这番话,迥异于诸葛亮所知的任何一位君主。
他仔细品味着“自主造血”、“力量”、“自豪”这些词语,再联想到新朝朝堂上那股不讲虚礼、只求实效的新风,以及柳如梦、张三铁等出身微末却身居高位的事实,心中那坚固的壁垒,似乎裂开了一道缝隙。
他长叹一声,仿佛卸下了某种重担。
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卷素帛,提笔蘸墨。
“陛下既有此胸襟,亮,敢不竭诚以报?”
他笔走龙蛇,不再有丝毫保留,将毕生对巴蜀、对南中地区的观察、思考与构想,倾注于笔端。
从如何利用当地豪族与寒门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拉拢,到如何尊重羌、氐等少数民族习俗的同时推广华朝教化;
从兴修都江堰等水利设施保障农业,到开发蜀锦、井盐等特色产业促进商贸;
从设置羁縻州府渐进统治,到选拔当地贤才参与管理……一条条,一款款,详尽务实,思虑周祥,堪称一部完整的《安蜀策》。
袁大山在一旁静静看着,越看心中越是赞叹。
【内心oS:牛逼!真不愧是卧龙!这调研深度,这方案的可操作性,简直是指哪打哪!柳如梦搞情报分析是把好手,但这种顶层设计、综合治理能力,目前团队里还真没人比得上他。】
待诸葛亮搁笔,袁大山拿起那墨迹未干的策论,仔细收好,正色道:
“先生大才,此策于国于民,功在千秋。纸上谈兵终觉浅,先生可愿亲赴益州,担任益州安抚使,在尚书令柳如梦总领下,将此策付诸实践,为朕,也为巴蜀百姓,趟出一条新路?”
益州安抚使!
虽非丞相之位,却是封疆大吏,手握实权,更是将他的理念付诸实践的绝佳平台!
而且,是在柳如梦总领之下,既用了他的才,也防了他的“势”,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诸葛亮看着袁大山眼中毫无作伪的信任与期待,想起刘备当年的三顾之恩,又对比今日袁大山这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气度,心中最后那点“汉臣不事二主”的执念,在“造福一方”的更大理想面前,终于冰雪消融。
他整理衣冠,后退一步,对着袁大山,亦是对着那卷《安蜀策》,深深一躬到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异常坚定:
“陛下不以亮卑鄙,猥自枉屈,咨诼善道,察纳雅言。今更委以重任,信之深,望之切……亮,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巴蜀不定,亮,无颜再见陛下!”
这一刻,卧龙终归心。
非为权势,非为苟活,乃为知遇,为那可以施展抱负、泽被苍生的广阔舞台。
袁大山上前,亲手将他扶起,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朕在洛阳,等先生捷报!”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两人身上,也照在那卷承载着巴蜀未来的《安蜀策》上,一片光明。
(本章完)
---
【下章预告】
卧龙出山,安定西南!而洛阳城内,另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正在酝酿。皇后白素雅力排众议,毅然开办女子学堂,欲启民智,争平等!守旧之风与新风潮的碰撞,即将上演!《第204章:皇后的课堂·素雅首开女学》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