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将三方会谈的地点,定在了一个相对中立、环境安静的茶室。独立的包间,雅致的原木装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茶香,与沈砚心工作室的沉静和周锐所在的咖啡馆的喧嚣都不同,这里更像是一个需要平心静气交谈的场所。
她提前到了,仔细检查了投影设备,将重新梳理过的计划书关键部分打印了三份,然后静静地等待着。心情有些忐忑,像等待一场重要考试,又像等待一场不知结果的审判。
沈砚心是第一个到的。他依旧穿着素色的棉麻衣服,提着一个深色的布质文件袋,准时得如同钟表。他对林砚微微颔首,目光在茶室内扫过,似乎对这里的环境还算认可,然后沉默地在她左手边坐下,将文件袋轻轻放在桌上。
紧接着,周锐也到了,比约定时间晚了两分钟。他步履生风地走进来,带着一身外面的热气,西装外套随意搭在臂弯,另一只手拿着最新款的平板电脑。“不好意思,刚结束一个电话会议。”他声音洪亮,瞬间打破了茶室原有的宁静。他笑着与林砚打招呼,目光转向沈砚心时,笑容未变,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职业性的审视与评估。“这位就是沈老师吧?久仰,我是周锐。”他伸出手。
沈砚心站起身,与他礼节性地握了握手,动作略显疏离。“沈砚心。”他的回应简洁有力。
三人落座,林砚坐在中间,沈砚心和周锐分坐两边,无形的气场已然开始碰撞。林砚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开一种微妙的张力。
“感谢二位今天能来。”林砚作为召集人,率先开口,试图为会议定下基调,“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非遗纪元’能够成功,能够让非遗技艺真正焕发新生。今天请大家来,是希望在我们正式启航前,充分沟通,凝聚共识。”她将打印好的计划书分别递给两人。
周锐接过,快速翻看了一下目录,便放到一边,身体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炯炯地看向沈砚心:“沈老师,林砚非常推崇您在传统工艺方面的造诣。我对文化是外行,但对市场还算有些心得。我就直说了,我认为‘非遗纪元’目前最大的机会在于速度和时间窗口。我们必须快速复制李阿婆的成功模式,抢占全国市场,建立品牌壁垒。不知道您对我们这个扩张策略,有什么看法?”他直接发球,将第一个问题抛向了沈砚心。
沈砚心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气,呷了一口,然后才放下茶杯,看向周锐,眼神平静无波:“周先生,在谈扩张之前,我想先明确一个前提。我们所要推广的,究竟是‘非遗’这个文化概念本身,还是仅仅借用这个概念外壳的标准化娱乐产品?”
他声音不高,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李阿婆的扎染课成功,有其特定的情境——她的个人故事、她所使用的天然染料、她技艺中蕴含的偶然性和独特性。如果为了快速复制,将这些核心要素简化、替换,比如使用化学染料、固定图案模板、缩短浸泡时间,那么学员体验到的,还是真正的扎染吗?还是只是一个披着扎染外衣的、流水线式的手工活动?”
周锐眉头微蹙,但脸上依旧保持着笑容:“沈老师,我理解您对技艺纯粹性的坚持。但商业要考虑成本和效率。如果我们每个城市都要去寻找完全使用古法、耗时漫长的传承人,课程定价会非常高,推广速度会极慢,根本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无法标准化的艺术个案。”
“可持续?”沈砚心微微提高了音量,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起来,“如果我们在扩张的第一步就丢失了技艺的本真,消费者最初可能因为新奇而来,但当他们发现体验到的只是皮毛,甚至是被扭曲的简化版,他们还会持续买单吗?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规模,能持续多久?一旦口碑反噬,我们之前所有的投入都可能归零。”
他拿起计划书中关于产品线的部分:“还有这些规划中的文创产品。为了控制成本、满足量产,设计势必需要简化,工艺势必需要妥协。最终流向市场的,很可能是一批批打着非遗旗号、却毫无非遗灵魂的普通商品。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用商业的快消逻辑,去消解耗时长、成本高、独一无二的手工价值?”
“沈老师,您说的‘灵魂’太抽象了!”周锐身体也坐直了,语速加快,“市场认的是价值和体验!我们通过设计和包装,提升产品的美观度和实用性;通过故事营销,赋予其文化内涵和情感连接;通过体验课,让消费者亲身感受手艺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在创造的‘价值’!难道非要原封不动、曲高和寡才是守护?让更多人能以相对容易的方式接触、了解、甚至喜欢上非遗,难道不是一种更有效的传播和传承?”
“但接触和了解的前提是‘真实’!”沈砚心毫不退让,“如果传递的是被简化、被扭曲的‘真实’,那这种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它会让公众对非遗产生误解,认为那就是其本来面目,从而更加忽视那些真正耗时耗力、蕴含深厚文化的原始技艺!这是一种饮鸩止渴!”
两人的语速越来越快,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周锐用GmV、市场占有率、用户增长数据来论证规模的必要性;沈砚心则用文化尊严、技艺伦理、长期品牌价值来反驳盲目扩张的风险。他们仿佛站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上,各自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疾驰,谁也说服不了谁。
林砚坐在中间,感受着来自左右两边的热浪和寒意。她没有急于打断,而是仔细聆听着每一句争论。她看到周锐脸上因激动而泛起的红光,也看到沈砚心紧抿的嘴唇和眼中闪烁的执拗。
这不仅仅是“速度”与“深度”之争,更是两种思维模式、两种价值体系的激烈碰撞。
直到周锐几乎要拍着桌子强调“错过窗口期就是犯罪”,而沈砚心也冷笑着反问“为了速度牺牲内核是不是另一种犯罪”时,林砚知道,她必须介入了。
她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了两人的注意力。
包间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略显急促的呼吸声和茶壶在酒精炉上轻微的沸腾声。
第3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