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非遗纪元”新总部大楼,在澄澈的蓝天与如火的枫叶映衬下,显得愈发沉稳而充满活力。这座由着名建筑师设计、融合了现代极简风格与江南园林意境的建筑,本身就如同一个宣言,无声地诉说着这家企业的气质与抱负。
顶层的战略会议室里,一场关乎未来的重要会议刚刚结束。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还停留着一幅复杂的组织架构与业务生态图。林砚没有立刻离开,她独自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花园里如织的人流,以及更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
徐薇、周锐、沈砚心也默契地留了下来,他们同样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和凝视刚刚被清晰勾勒出的、属于他们的“帝国版图”。
屏幕上那张图,不再是最初那个简单的、围绕着“非遗联盟”的同心圆,而是演变成了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立体模型。
基座,是庞大而坚实的“大众课堂与体验业务”。
图表显示,这块业务已覆盖全国超过五十个主要城市,拥有超过两百万注册用户,年度营收稳定增长,是集团最稳定的现金流和庞大的流量入口。它就像一片广阔而肥沃的土壤,不断地吸引、筛选、培育着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潜在用户,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向更广泛的人群。楼下花园里那些拿着体验课材料包、兴奋交谈的男女老少,便是这坚实基座最生动的注脚。
中层,是蓬勃发展的“文创产品与授权业务”。
这一板块如同从土壤中生长出的、形态各异的植物,将非遗元素以更日常、更易得的方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数据显示,线上旗舰店年销售额已突破十亿,与多家知名品牌的联名系列屡屡售罄,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屡获设计大奖。它不仅是重要的收入来源,更承担着“美学普及”和“品牌认知深化”的作用,让“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好。
顶层,是熠熠生辉的“天工集”及未来潜在的品牌矩阵。
“天工集”作为金字塔的尖顶,以其极致的美学、工艺和定价,定义了整个生态的价值高度和品牌天花板。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不仅自身发光,其光芒——来自《Vogue》的赞誉、巴黎秀场的掌声、沙特王室的委托——更照亮了整个“非遗纪元”的生态,为基座和中层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品牌赋能和流量反哺。而旁边标注的“织造局”、“巧琢坊”、“拾趣阁”等尚在规划中的品牌名称,则预示着这片星空未来的璀璨与广阔。
贯穿并滋养这三层结构的,是两条核心脉络:
一条是“非遗联盟与传承人体系” ,这是所有业务的源头活水,是文化根基与技艺保障。沈砚心负责的这部分,如同深入大地的根系,确保这棵大树能够汲取最本真、最深厚的养分。
另一条是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非遗设计学院” ,它被定位为集团的“创新引擎与人才摇篮”,旨在为解决顶层品牌的人才瓶颈、为中底层业务的创新升级,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周锐走到屏幕前,用手指轻轻划过这三层结构,语气中带着一份经过沉淀的自信:“大众课堂引流并转化,文创产品实现规模化变现和生活方式渗透,‘天工集’树立品牌高度并反哺全局。传承人体系和设计学院,确保了我们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这个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自洽、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
徐薇抱着手臂,设计师的目光审视着这个结构:“是的,它不再是散点,而是一个系统。‘天工集’的成功,验证了我们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这个系统的运转更加精密、高效,并且……更具美感。”
沈砚心的目光则长久地停留在代表传承人体系和设计学院的那两条脉络上,她轻声说:“这个轮廓越清晰,我越觉得我们责任重大。商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唯有确保这两条命脉健康、强韧,整个帝国才能屹立不倒,才能让那些古老的技艺,真正在这个时代扎根、生长。”
林砚转过身,目光扫过三位伙伴,最终落回那张结构图上。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如同窗外秋日高远的天空。
“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中点。”她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这只是一个清晰的起点。我们用了数年的时间,从云南的一个市集起步,搭建起了这个初步的轮廓。它证明了我们当初选择的道路是可行的,证明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可以同频共振。”
她走到桌前,手指点向屏幕上那片代表着未来全球市场的广阔空白。
“但现在,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形状,也看清了面前更广阔的世界。这个‘帝国’的轮廓,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去,去经历风浪,去接受更严苛的审视,去参与更高维度的竞争。”
帝国的轮廓已然清晰,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梦想,而是一个有了骨骼、有了血肉、有了清晰战略路径的实体。
它站在西子湖畔,目光却已越过重洋,投向了纽约、米兰、东京……
一个新的世界,正在门外等待。
第14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