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完成的兴奋感尚未完全消退,林砚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完美的产品若无人知晓,便只能孤芳自赏。她深知,接下来的一步,才是真正将“阿婆的蓝”从构想推向市场的惊险一跃。没有预算进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她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积攒的社交媒体资源、苏茜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产品本身和它背后故事所蕴含的、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
她选择了几个自己日常维护、粉丝质量较高且对文化艺术、生活方式领域感兴趣的平台作为首发阵地。没有选择广撒网,而是精准聚焦。
夜深人静,客栈房间里只亮着一盏台灯。林砚将那条精心包装的“阿婆的蓝”围巾在桌面上摆出最佳角度,旁边放着那张故事卡片,苏茜还特意为这次线上发布设计了几张极具氛围感的宣传图——李阿婆劳作双手的特写、染缸中布料氧化的瞬间、成品围巾在自然光下的质感细节。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构思文案。不能是干巴巴的产品介绍,也不能是苦情戏般的卖惨。她需要找到一个精准的切入点,既能凸显产品的独一无二,又能引发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
反复斟酌后,她敲下了标题:
「买一条围巾,收藏一片云南的星空与深海。」
这个意象,源于她初见这条围巾时的震撼,也完美契合了扎染深邃蓝色的特质。
正文部分,她摒弃了华丽的辞藻,采用冷静而充满敬意的白描: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围巾。
它的蓝色,来自云南山野的板蓝根,由七十多岁的李阿婆,沿用古法,亲手浸染六次而成。
每一次浸染、氧化,都需要等待和耐心。
最终形成的,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复制的、如同冰裂或星辰的天然纹路。
每一条,都是孤品。
我们为它取名‘阿婆的蓝’。
我们相信,真正的手工,价值在于时间凝聚的温度与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它不仅是一件配饰,更是一段可佩戴的、活着的文化遗产。”
她将李阿婆的故事浓缩成几句话,提到了传承的困境,但重点落在坚守与价值上。她附上了苏茜设计的精美图片,尤其是那张故事卡片的特写,以及林砚自己拍摄的、李阿婆在晨光中挂染布的短视频片段——没有刻意摆拍,只有真实的劳作场景,却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最后,她标注了一个尝试性的价格——远高于市集地摊价,但相较于其投入的时间和工艺成本,以及高端围巾市场的普遍价位,显得克制而合理。她留下了初步建立的、简易的电商链接(通过成熟的平台工具快速搭建),并说明这是首批限量体验。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林砚感觉自己的心跳都漏了一拍。一种混合着期待、紧张甚至一丝羞怯的情绪包裹了她。她像一个将最珍视的孩子推出家门的母亲,既渴望他被世界认可,又害怕他受到伤害。
最初的十几分钟,只有零星的点赞和几个朋友礼貌性的“支持”、“加油”评论。林砚紧盯着屏幕,手心微微出汗。她开始怀疑,是不是定价太高?故事讲得不够好?图片还不够吸引人?
然而,随着夜晚的深入,一些真正有价值的评论开始出现。
一个关注已久的家居博主留言:“这个蓝色太高级了!纹理真的有生命感。已下单支持,期待实物。”
一位设计师朋友转发并评论:“这才是真正的‘奢侈’,是工业化量产永远无法替代的手工温度。包装和故事卡的设计也极度舒适。”
一个陌生的Id写道:“看图片就被打动了,尤其是阿婆的手。买一条,不仅是为了一条围巾,也是为了支持一份坚守。”
接着,更让林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在文化领域颇有影响力的资深媒体人,转发了她的推文,并附上长评:
“我们总是在谈论非遗保护,往往陷入悲情叙事或高高在上的学术探讨。‘阿婆的蓝’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极具启发性的思路——用商业的力量,用现代的设计和传播语言,为传统手艺赋能,让其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应有的价值回报。这才是可持续的传承之路。支持林砚,支持李阿婆!”
这条评论,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更大的涟漪。转发和讨论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询问产品细节、询问是否还有其它款式、表达对李阿婆敬佩之情的私信也开始涌入。
林砚看着后台不断跳出的订单通知,从最初的个位数,慢慢增加到两位数,并且还在持续……她设定的首批限量数目,在发布后不到三小时内,售罄了。
她呆呆地看着屏幕上“库存告罄”的提示,一时间竟有些恍惚。成功了?就这么……成功了?
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狂喜和成就感,如同汹涌的暖流,瞬间冲垮了她所有的紧张和焦虑。她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步,想欢呼,又想落泪。
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销售。
这是一次价值的验证。
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认可了李阿婆的手艺,认可了她和林砚、苏茜共同构建的这套价值叙事体系!
她立刻拿起手机,第一个打给了苏茜。电话接通,两人隔着千里,几乎同时激动地喊出声来,语无伦次地分享着喜悦和对数据的惊叹。
然后,她强压着激动,拨通了李阿婆的电话。电话响了好几声才被接起,背景音是安静的夜晚。
“阿婆!”林砚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和喜悦,“我们的围巾……卖出去了!第一批,全都卖完了!”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久到林砚以为信号出了问题。
“……啥?”阿婆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茫然,“卖……卖完了?那么多条?都……都按那个价钱?”
“对!都按那个价钱!全都卖完了!”林砚用力重复,眼眶发热,“阿婆,有人认可您的手艺了!很多人!”
电话那头,再次陷入沉默。但这次,林砚清晰地听到了一声极力压抑的、细微的抽气声。
线上试水,首战告捷。
星星之火,终于在网上世界,燃起了第一簇清晰而耀眼的火苗。
---
第19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