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酒店宴会厅的璀璨灯火与欢声笑语被沉静的夜色与独自一人的书房所取代。林砚换下了那身隆重的礼服,穿着舒适的居家服,坐在书桌前。电脑屏幕散发着幽幽的光芒,旁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水。
她并没有立刻开始处理邮件或规划明天的工作,而是有些出神地靠在椅背上,脑海中依然回响着今晚的掌声、祝酒词和一张张充满希望与激情的面孔。一周年的里程碑,五十家校区的成绩,与“茶语”的成功合作,稳固的融资……这一切,都像是构筑起了一座坚实而辉煌的殿堂,足以让任何创业者感到自豪。
然而,在这份巨大的成就感之下,一种更深沉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清醒与忧患意识,如同潜流,在她心底涌动。庆祝的香槟气泡终究会消散,鲜花与掌声也会归于平静。然后呢?
她的目光无意识地落在电脑屏幕上,那里打开着一份公司近三个月的经营数据模型。曲线依然在上扬,但增速已经不可避免地放缓,从最初近乎垂直的陡峭,逐渐变得平缓。五十家校区,听起来是个辉煌的数字,但这也意味着,依靠线下体验课程快速复制、占领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模式,已经接近了当前阶段的市场容量天花板。
继续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她不是没有考虑过。但那里的消费能力、对非遗这类文化体验课程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投入产出比未必理想。而且,单纯追求校区数量的增加,如果单店的盈利模型无法持续优化,规模反而可能成为拖累。
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商业模式本身。线下课程体验,是流量的入口,是建立用户认知和情感连接的绝佳场景,但其本身的天花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受限于场地、时间、师资,边际成本难以大幅降低。尽管通过“非遗杯套”这样的异业合作看到了流量变现的更多可能性,但核心的营收支柱,依然沉重地压在那一间间教室上。
她端起那杯凉茶,喝了一口,微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资本的期待,员工的未来,传承人的寄托……所有这些重量,都系于公司未来的增长路径上。如果增长失速,一切繁荣都可能如沙堡般脆弱。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鼠标垫上划动着。脑海中,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开始碰撞、连接。
她想起张清远师傅那件绣了暗纹兰草的西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的对于“中式高定”的狂热讨论和求购浪潮;她想起在巴黎短暂停留时,看到的那些国际奢侈品橱窗里,若隐若现的东方元素,以及其令人咋舌的标价;她想起用户数据中,那一小部分消费能力极强、对独特性和文化内涵有极致追求的“高净值”用户,他们不满足于一次性的体验,更渴望拥有可以珍藏、代表其品味与身份的“器物”。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线下体验是根基,是土壤,但它不应该是我们价值的终点。
我们是否可以将那些凝聚了顶尖技艺、极致匠心的非遗作品,从“体验”的范畴,推向“收藏”与“拥有”的殿堂?
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她移动鼠标,点开一个加密的文件夹,里面存放着她断断续续记录下的一些零星想法和草图。其中一张草图格外醒目,上面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个颇具现代感和东方神韵的Logo雏形,旁边手写着两个字——
天工集。
这三个字,仿佛带着某种魔力,让她浑身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兴奋与紧张的颤栗。
“天工集”。它不应该仅仅是另一个产品线,它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一个定位高端的、代表中国非遗技艺巅峰与当代设计美学融合的生活方式品牌。它要售卖的,不是体验,而是独一无二的价值。是张清远的苏绣高级定制服饰,是失传釉色烧制的限量瓷器和建盏,是大师亲手雕琢的沉香木作,是融合了古法金工与现代设计的珠宝……
这个品牌,将直面全球最挑剔的消费者,与国际顶级奢侈品同台竞技。它要讲述的,不再仅仅是“技艺的故事”,更是“东方美学与现代生活哲学”的故事。它的渠道,将不再是遍布城市的校区,而是精心选址的旗舰店、高端百货的专柜,以及面向全球的线上精品平台。
这无疑是一条更具挑战、也更冒险的道路。它对产品力、设计力、品牌叙事能力的要求,将是指数级的提升。它需要整合最顶级的传承人大师、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团队、苛刻的供应链管理和更复杂的市场营销。
但是,如果成功……“非遗纪元”将完成一次至关重要的跃迁。它将突破线下校区的地域和模式天花板,在一个价值更高、空间更广阔的战场上,重新定义中国非遗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地位。它将真正实现她最初的梦想——让非遗不再是需要被“保护”的遗产,而是被渴望、被追逐的当代文明瑰宝。
林砚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天工集”那三个字上,眼神越来越亮,越来越坚定。庆典的欢愉是对过去的告别,而这份在深夜里清晰起来的、近乎疯狂的野望,则是指向未来的、全新的航海图。
她知道,下一次的征程,将不再是地面的奔跑,而是向着峰顶的攀登,甚至是对更广阔星空的眺望。
她关掉了数据模型,新建了一个文档,在标题处,郑重地敲下了“天工集——品牌战略构想与实施路径 V0.1”。
夜色正浓,而一个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梦想,刚刚启航。
---
第9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