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之夜”的构想一经提出,便如同一道清晰的指令,让整个团队高速运转起来。原本筹备大型媒体会的精力被全部收回,聚焦于这场规模更小、但规格必须更高的私密预展。周锐负责全局统筹与关键人物的最终敲定;徐薇带领设计团队,要在极短时间内将尚未完全竣工的旗舰店核心区域,打造出那份“极致”的氛围;而艾米丽的公关团队,则开始进行一场无声的、精准的名单狙击战。
邀请函的设计本身,就是一次宣言。徐薇摒弃了传统的纸质卡片,选用了一块掌心大小的乌铜片,采用“天工集”独有的浅浮雕技艺,蚀刻出极简的竹林纹样,中间以细如发丝的银丝嵌出活动信息。触手温润沉实,光影流转间,竹影摇曳,无声地诉说着东方的材质之美与工艺之精。邀请名单被严格控制在三十人以内,每一位都是在纽约时尚、艺术、收藏界真正能“一言定鼎”的人物——《Vogue》美国版主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负责人、几位以挑剔和品味着称的顶级收藏家、以及两位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评论家。
发出邀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微妙的心理博弈。艾米丽团队没有采用群发邮件,而是由周锐或徐薇亲自致电,语气谦和而自信,强调这是一次“非公开的、专注于美学本身的深度交流”。对于少数几位因近期舆论而略显犹豫的嘉宾,周锐则会恰到好处地提及:“我们理解近期的某些杂音,但这正是一次拨开迷雾,亲眼见证何为‘天工’的机会。我们相信您的专业眼光。”
预展当晚,第五大道华灯初上。旗舰店入口处,厚重的装修围挡依然保留,只开辟了一扇不起眼的、由深色胡桃木打造的暗门,两名身着定制中式礼服的侍者静立两侧,更添几分神秘与专属感。
当受邀嘉宾穿过这道暗门,踏入内部空间的瞬间,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放缓了脚步,甚至屏住了呼吸。
预展区域集中在已完工的“光韵环”及周边陈列区。徐薇巧妙地运用灯光和帷幔,将仍在施工的部分完美遮蔽。整个空间笼罩在一种温暖而静谧的光晕中,“光韵环”自身散发出的、模拟着黄昏时分的天光,柔和地洒在空间中央。张清远师傅正端坐于环内,埋首于一张巨大的缂丝织机前,他手指翻飞,梭子穿梭,发出富有韵律的细微声响,仿佛时间的秒针。另一边,王铁山师傅的工作台前,一件乌铜胎体正在特制的微型窑炉中煅烧,他全神贯注地盯着那跳跃的火苗,等待着“走银”的最佳时机。
没有冗长的致辞,没有喧闹的音乐。只有技艺本身在寂静中生长。
徐薇和周锐穿梭于宾客之间,没有急于介绍产品,而是如同向导般,轻声解释着缂丝“通经断纬”的技艺特点,或是乌铜走银“火中取艺”的难度与魅力。他们引导宾客走近那些散发着柔和光晕的壁龛,近距离欣赏那些完成的作品——在极致的光线下,缂丝的画面呈现出近乎立体的层次与光泽,乌铜走银的纹路在深沉底色上流淌着秘银般的光辉。
《Vogue》美国版主编,一位以犀利和难以取悦着称的时尚女魔头,在张清远的织机前驻足良久,最终轻声对身边的助理说:“这不是时尚,这是艺术。是活着的历史。”
一位着名的当代艺术收藏家,则对那件运用了苏绣双面异色绣的屏风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几乎将脸贴在了保护玻璃上,喃喃自语:“这种色彩的过渡和空间的营造,颠覆了我对刺绣的认知……这背后是截然不同的美学体系。”
当侍者端上特制的茶点——盛放在仿宋瓷釉色的琉璃盏中,茶汤清冽,茶点造型取自中国古典园林的窗棂纹样——时,那种从视觉、听觉、触觉到味觉的完整东方美学体验,达到了高潮。
没有人再提起那些网络上似是而非的政治猜测。在这个被精心构筑的、充满敬畏与美的场域里,那些噪音显得如此粗鄙和无关紧要。文化的魅力,以一种谦逊而又无比强大的姿态,完成了它的征服。
预展结束后的几天里,艾米丽监控到的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几位参加了预展的权威人士,在其社交媒体或专栏中,不约而同地盛赞了这次体验,聚焦于技艺、设计与美学,称之为“一场洗涤心灵的发现之旅”、“重新定义了奢侈的内涵”。那些负面的、带有政治影射的声音,在这些基于亲身经历的、充满专业性的赞誉面前,迅速失去了市场,变得苍白无力。
周锐站在即将拆除围挡的店铺内,看着窗外第五大道璀璨的车流,对身边的徐薇说:“看来,我们打响了第一枪。”
徐薇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已然成型的“光韵环”:“不,我们只是打开了那扇门。”
第16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