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如同投入汹涌舆论漩涡的一颗深水炸弹,初时只激起一圈涟漪,随即,更深层、更复杂的变化开始在水平面下悄然发生。
最初的几个小时,是死寂般的等待,夹杂着零星几声更猛烈的嘲讽——“演戏演全套?”、“现在知道认错了?早干嘛去了?”、“暂停扩张?股价跌了谁负责?作秀!”
林砚没有待在办公室承受这种凌迟般的煎熬。她独自一人去了园区里那间最早设立、如今已显得有些狭小的扎染体验教室。空气中还残留着板蓝根植物染料特有的、略带苦涩的清香。她抚摸着操作台上被无数次浸染、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木槽,仿佛能触摸到那段最初、最简单也最纯粹的时光。在这里,她手把手教过第一批忐忑而兴奋的学员,听李阿婆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慢悠悠地讲述“染缸的脾气”。
她的心,在熟悉的气息中,慢慢沉静下来。该做的,能做的,她已经做了。剩下的,交给时间,交给人心。
转折,是从当天下午开始悄然出现的。
首先是一个拥有百万粉丝、以犀利敢言着称的文化评论博主转发了这封公开信,配文只有简短的三个字:“像个人。”
这三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之前非黑即白的舆论场。紧接着,几位在学术界颇有声望、但与马守常教授观点并非完全一致的学者,陆续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表了看法。他们没有直接为“非遗纪元”辩护,而是从学理上探讨了“非遗活化”中“本真性”与“创新性”的辩证关系,肯定了“自我反思”和“纠错机制”在实践中的珍贵价值。其中一位教授写道:“……比起完美的神话,一个敢于直面问题、并给出具体改进路径的探索者,或许更接近非遗保护的复杂现实。我们不妨给‘刮骨疗毒’一些时间和耐心。”
这些相对理性、中立的声音,开始稀释之前一边倒的负面情绪。
更让团队振奋的,是来自用户和学员的自发反应。在公开信的评论区,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相关话题下,开始涌现出大量真实用户的留言:
“作为上过三期课程的老学员,说实话,能感觉到后期课程是有点水了。但这封道歉信,我看到了诚意。”
“对比一下其他出事就甩锅的公司,非遗纪元这波操作简直是一股清流!至少人家敢认,敢改!”
“那个‘传承人一票否决权’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我敬他们是条汉子!”
“暂停扩张,专注提质……这需要很大勇气吧?希望不是说说而已。”
“我一直很喜欢非遗纪元的课,现在他们说要做得更深,我反而更期待了!”
这些声音或许不够权威,却足够真实,带着具体而微的温度,一点点瓦解着由怀疑和批评筑起的高墙。
赵小满的舆情监控后台,那条一度陡峭攀升的红色负面情感曲线,在触及一个惊人的高点后,开始显现出疲态,并缓缓掉头向下。而代表中立和正面情感的蓝色、绿色曲线,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升。虽然负面声音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旋律。
“林总!你看这个!”赵小满几乎是冲进扎染教室的,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将平板电脑递给林砚。
屏幕上,是马守常教授那个几乎从不更新个人动态的账号,转发了一位学者关于“给纠错机制以空间”的文章,没有评论,只有一个简单的【握手】表情。
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在熟悉马老风格的人看来,无异于一种默许,一种姿态的放软。他没有收回批评,但他似乎认可了对方“纠错”的态度和方向。
紧接着,之前那几个态度强硬、提出要“重新评估”合作的地方文旅部门,也陆续发来了非正式的回函,表示“已关注到贵司的公开声明与改进计划,将持续关注后续落实情况”,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
压在“非遗纪元”头上最沉重的那几块巨石,似乎松动了一些。
晚上,核心团队再次聚集在林砚的办公室。气氛与之前的凝重压抑已截然不同。
周锐看着舆情数据报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带着些疲惫的笑容:“这封信……赌对了。”他看向林砚,眼神复杂,有庆幸,更有折服。他擅长计算数据,评估风险,但林砚这次选择的,是一条超越数据和常规风险模型的路径,依赖的是对人心的判断和对初心的坚守。
沈砚心则显得平静许多,他更关注的是公开信发布后,传承人群里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和鼓励。“李阿婆、张师傅他们都转发了,说‘丫头做得对’、‘这才是干实事的样子’。我们现在内部凝聚力,比危机前更强了。”这对于后续推行“非遗本源”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舆论只是暂时转向,”林砚没有被初步的利好冲昏头脑,她冷静地提醒大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我们现在被架在了火上,所有承诺都必须一一兑现,而且要用最快的速度,拿出肉眼可见的成果。否则,现在的赞誉会变成将来更猛烈的反噬。”
她看向沈砚心:“砚心,督导委员会必须立刻实质性运转起来,第一版的课程修订方案,我要在一周内看到初稿。”
她又看向周锐:“周锐,暂停扩张的决策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投资人、合作方、内部团队的情绪安抚和战略解释,需要你拿出具体的预案。”
最后,她看向赵小满:“小满,舆论监控不能放松,重点转向收集对我们具体改进措施的反馈,尤其是负面和质疑的声音,那才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继续攻克的方向。”
指令清晰,目标明确。风暴尚未完全停息,但航船已经稳住了船身,并且明确了下一段航程的灯塔所在。
当林砚再次独自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时,杭城的夜景依旧璀璨。与昨夜不同的是,那璀璨中,似乎多了几分沉静的力量。
她知道,这封公开信,如同在迷雾中点亮的一盏灯。它未能驱散所有迷雾,但至少,为所有关心“非遗纪元”的人,也为他们自己,照亮了一条可以继续前行的路。
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然清晰。
第21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