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畔,龙湖苑顶级项目的“非遗样板间”开放日,尚未到正式时间,预约前来的宾客便已络绎不绝。他们中有实力雄厚的潜在买家,有嗅觉敏锐的设计师与媒体人,也不乏纯粹被“非遗之家”概念所吸引的文化爱好者。相较于寻常楼盘开放日的喧嚣,这里的气氛显得更为沉静,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期待。
沈砚心站在不显眼的角落,穿着一身熨帖的深灰色中式立领衬衫,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入口。他手中无意识地捻动着一串沉香木念珠,唯有微微泛白的指节,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这是他理念的具象化,是一次将非遗从理论推向生活实践的终极考场。
苏茜则穿梭于宾客之间,以设计者的身份,进行着简练而精准的引导和解说。她没有急于介绍空间,而是引导着宾客去“感受”。
首先踏入玄关,那件巨大的榫卯结构玄关柜便以沉默而强大的气场,瞬间攫取了所有人的目光。木材温润的色泽,榫卯交接处精准而充满力度的细节,以及柜面上那只宋代影青釉瓷盘里随意放置的几枚仿古铜钱,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却让整个空间瞬间沉淀下来。一位身着定制西装的中年男士,忍不住伸手,轻轻抚摸那光滑如镜的大漆表面,感受着指尖传来的、不同于冰冷大理石的微温与生命力,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步入客厅,巨大的抽象缂丝山水背景墙成为视觉焦点。它不是一目了然的图案,而是在不同角度和光线下,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色彩与肌理,仿佛将远山的晨霭与流云的飘逸都织入了其中。旁边,那盏乌铜走银落地灯已然亮起,柔和的光线透过繁复而精致的银纹,在墙面、在地毯上投下如梦似幻的光影,与缂丝的朦胧感交相辉映。几位同行的设计师驻足良久,低声交换着意见,眼神中充满了研究与惊叹。
“这光影……是设计好的,却又像是活的。”有人轻声感叹。
客厅中央,那组融合了明式骨架与苏绣软包的沙发,邀请着人们落座。一位气质优雅的女士轻轻坐下,指尖拂过靠垫上细腻的云纹刺绣,感受着丝绸的凉滑与内里填充物的柔软支撑,她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在品味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属于木材与丝线的安宁气息。
书房是另一个让人流连的区域。那张巨大的老木书案,边缘保留着自然的树瘤痕迹,案上,徽墨微研,宣纸轻铺,竹编笔筒里的几支狼毫仿佛刚刚搁下。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书香氛围,却处处透露着一种“正在使用”的、鲜活的生活质感。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方歙砚,对着光线仔细端详其上的罗纹,口中喃喃:“好东西……这是能用,能养的真东西啊……”
餐厅里,柴烧陶器的粗犷质朴与龙泉青瓷的冰清玉洁形成奇妙对话;茶室中,原石茶台的浑厚与青瓷茶具的灵秀相得益彰;卧室内,莨绸床品的天然光泽与微凉触感,更是引发了几位女士关于睡眠品质的热烈讨论。
这不是在看房子,更像是在体验一种理想中的生活范式。宾客们不再急于询问面积、户型、价格,而是沉浸在每一个细节里,触摸,感受,拍照,低声交流。
“我一直以为非遗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没想到……可以这样住在里面。”
“这个家,有温度,有故事,让人心里很静。”
“原来中式美学,可以这么现代,这么高级,一点都不老气。”
这些零星的、发自内心的评价,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沈砚心和苏茜的耳中。
开放日临近尾声,蒋文柏总监难掩脸上的激动,找到沈砚心和苏茜,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沈总监,苏总监,效果远超预期!你们知道吗?已经有不止一位顶级客户明确表示,他们想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家!不是装修,是这种……这种有文化魂儿的生活方式!我们龙湖苑,这次真的是找到宝了!”
沈砚心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缓缓松弛下来。他看向苏茜,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里,有疲惫,有释然,更有一种理念被广泛认同的巨大欣慰。
林砚在开放日快结束时悄然到来,她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随着稀疏的人流,静静地走完了整个样板间。她触摸着榫卯的接缝,凝望着缂丝的光泽,感受着这个空间里流淌的、静谧而强大的文化力量。
她知道,沈砚心成功了。他不仅打造了一个惊艳的样板间,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极其生动的“场景教育”。他让所有到场的人,用最直接的感官,理解了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遗产,而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质、安顿精神世界的当代智慧。
这次沉浸式体验,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必将远远超出这个西湖畔的样板间,扩散至更广阔的生活与商业领域。
第22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