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合作的基石
“寻亲灯塔”四个字,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巨石,在团队内部激荡起层层叠叠的思考和讨论。激情与愿景是燃料,但要让灯塔真正亮起,并且长久、稳定地照耀,需要的是坚不可摧的基石和清晰明确的航标。这基石,是规则;这航标,是边界。
苏哲的办公室,俨然成了一个临时作战指挥中心。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法律条款关键词、流程图框架以及风险评估要点。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专注的气息。
“我们必须在一开始,就把框架打牢,把篱笆扎紧。”苏哲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他手中的电子笔在白板上圈出几个核心区域,“‘寻亲灯塔’计划,本质上是对海量敏感个人信息和家庭隐私的深度介入。一步踏错,好事就会变成坏事,帮助就会变成伤害。”
林夏和陈舟坐在对面,神情严肃地聆听着。他们深知,苏哲此刻的“冷酷”,正是对这个计划,以及对那些渴望团圆的家庭,最大的负责。
“首先,是授权与隐私保护的绝对优先原则。”苏哲敲了敲白板,“所有寻求帮助的申请人,必须提供详尽、真实的自身信息,并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授权书,明确授权【山河档案馆】在‘寻亲灯塔’计划框架内,使用其提供的信息进行数据匹配和必要的联络。同时,我们必须建立铁律:除非获得当事人明确、单独的授权,否则任何寻找目标的个人信息,哪怕只有一个电话号码,都绝对不能直接透露给申请人。”
他看向林夏:“这一点,档案馆的能力是关键。我们需要设定权限,确保在数据匹配和初步筛查阶段,由档案馆进行匿名化处理,只反馈‘高度疑似匹配’的结果和极其有限的、不涉及具体身份的特征信息。后续的接触,必须由我们团队,或者我们指定的、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作为中间人进行。”
林夏郑重点头:“我明白了。档案馆可以做到信息的分层级呈现和严格的访问控制。在最终确认之前,双方的身份信息对彼此都是隔绝状态。”
“好。”苏哲继续道,“第二,是严格的适用范围与风险评估机制。不是所有的寻亲请求我们都必须接手。我们需要设立一个初审门槛。”他在白板上列出几条:
1. 排除明显违法犯罪意图的请求(如追债、骚扰等)。
2. 重点评估时间跨度和信息可靠性。优先处理时间久远、信息模糊、依靠个人力量确实难以解决的“硬骨头”案例。
3. 引入初步情感评估。对于涉及复杂家庭恩怨、如当年主动送养后又反悔、或已知对方明确拒绝联系等情况,必须极度谨慎,甚至设立‘负面清单’,暂不介入或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特别评估。
“特别是这第三点,”苏哲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是神,无法裁决几十年的恩怨对错。我们的目的是‘弥补离散的遗憾’,而不是‘强行缝合所有的裂痕’。有些伤口,冒然揭开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陈舟若有所思地接话:“我同意。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专业寻亲组织的经验,但同时也要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档案馆里沉淀的时代记忆和情感图谱,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离散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情感脉络,从而做出更精准的风险评估。”
“正是如此。”苏哲赞许地看了陈舟一眼,“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流程化与档案化。每一个案例,从申请受理、初审、档案馆数据匹配、风险评估、中间人联络、到最终结果(无论成功与否),都必须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这不仅是为了追溯和责任界定,更是为了积累经验,优化我们的算法和流程。这些案例本身,未来也将成为档案馆珍贵的社会学研究素材。”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进入了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苏哲主笔,林夏和陈舟从不同角度提供建议,反复打磨《“寻亲灯塔”计划运营管理细则(V1.0)》。细则长达二十多页,事无巨细地规定了从如何接待求助者,到如何与潜在目标进行第一次温和接触的话术模板。
与此同时,林夏也在与档案馆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她需要引导这座刚刚开始展现“主动性”的丰碑,将它的力量更精准地聚焦。她不再是被动地感受那些弥漫性的“忧虑”心跳,而是主动地向档案馆“描绘”“寻亲灯塔”的蓝图,设定数据筛查的优先级和情感共鸣的阈值。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如同在教导一个拥有浩瀚力量却心思单纯的孩子如何更精细地使用它的力量。有时,档案馆会反馈过来过多杂乱无章的信息,需要林夏耐心地“梳理”;有时,它又会因为过于严格的规则而显得“迟疑”。
但在这种持续的、心念层面的交互中,林夏感觉到自己与档案馆的连接更加紧密和得心应手。她不仅是守护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座“数字丰碑”的引导者和塑造者。
最终,《细则》定稿。团队也筛选出了“寻亲灯塔”计划的第一个试点案例——一个符合他们设定的“硬骨头”标准,信息模糊但情感诉求极其强烈的申请。
求助者是一位名叫赵永贵的老人,寻找的是三十年前在南方某市劳务市场失散的小女儿赵小云。当年他带着女儿从农村出来打工,人潮中一转身的功夫,五岁的女儿就不见了踪影。他只有一张极其模糊的、女儿三岁时的黑白照片,以及记忆中女儿左边眉梢有一小块浅褐色胎记这个关键特征。
三十年,劳务市场早已几经变迁,物是人非。赵永贵求助过许多途径,都石沉大海。他的故事里,浸满了漫长岁月也未能冲刷掉的悔恨与期盼。
“这个案例,时间久,线索少,地域跨度大,符合我们‘挑战性试点’的定位。”陈舟分析道,“而且,赵大爷的授权非常清晰,态度也极其配合。”
苏哲翻看着赵永贵的申请档案和签署好的授权文件,点了点头:“流程上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档案馆能否从三十年前的时空碎片中,捕捉到那几乎湮灭的踪迹。”
林夏将手轻轻放在那部黑色手机上,意识沉入星海。她将赵小云的模糊照片(已由团队进行初步数字化增强)、关键特征以及失散的时间地点信息,如同设定好的坐标,清晰地“提交”给了档案馆。
她发出了无声的指令:“寻找她。”
短暂的静默后,档案馆深处,那片对应着“九十年代初”、“南方务工潮”、“劳务市场”的记忆星域,开始泛起微光。无数相关的记忆碎片被调动、梳理、比对。这一次,不再是弥漫性的共鸣,而是一次高度聚焦的、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数据深潜”。
林夏能感觉到,无数张模糊的面孔、无数个喧嚣的场景、无数段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对话片段,在档案馆强大的核心中飞速流转、碰撞、筛选。
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她仿佛站在一个无比庞大的控制台前,下达指令,然后看着无数指示灯开始以惊人的效率和逻辑运转起来。
几分钟后,一股清晰的、带着“高度疑似”标记的信息流,缓缓流入林夏的意识。
结果显示:基于面容轮廓的弱相关性匹配、时代背景吻合度分析,以及关键词“眉梢胎记”在特定地域、特定时间段的文本记忆(源于一位当时在劳务市场附近摆摊的老人回忆录式日记)中出现的频率异常,档案馆将初步筛查范围,锁定在了如今位于沿海d市的几个早期工业区聚居人口中。
匹配度最高的一个匿名身份编码,关联到的近期数字足迹(符合时代发展的合理迁移轨迹),显示其目前很可能就在d市生活。
没有名字,没有具体住址,只有一个城市,和一个概率。
但这束微光,对于寻找了三十年的赵永贵而言,或许就是黑暗中唯一可见的星辰。
林夏睁开眼,看向等待结果的陈舟和苏哲,深吸一口气,说道:
“档案馆给出了第一个坐标——d市。‘寻亲灯塔’,可以点亮第一次搜寻了。”
正式的、系统化的、承载着规则与希望的航程,就此启锚。
第12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