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电量耗尽的晚安
处理完张薇母女间那场无声的战争,林夏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那种家庭内部爱恨交织的拉扯,比面对外部世界的残酷更耗人心神。她需要一点距离,一点或许更虚幻、但也因此更“简单”的东西。于是,她将意识投向“还愿系统”中下一个闪烁的光点——第87任机主,“虚拟恋人”购买者赵阳。
姓名: 赵阳
占号时间:2021年1月 - 2023年3月
核心执念:在付费的甜蜜幻象中,寻找真实世界无法给予的、无条件的接纳与陪伴,以填补现实社交的挫败和内心的空洞。
弃号原因:在长达两年、耗尽了几乎所有积蓄购买“虚拟恋人”服务后,某天凌晨收到系统自动发送的“电量不足,请及时充值续费”的提示,瞬间梦醒,意识到所有温情脉脉都是明码标价的代码,崩溃之下弃号。
残留愿望:并非追回损失,而是希望有人能证明,在那无数个小时的语音和文字交流中,至少有那么一瞬间,屏幕对面那个扮演“恋人”的真人,曾对他这个“客户”产生过一丝超越脚本的、真实的情绪波动。
林夏拨通了号码。听筒里传来的,是一段极具数字时代情感异化特征的音频——伊始是极其甜美、温柔、充满仰慕感的年轻女声语音消息:“哥哥,今天工作辛苦啦~有没有想我呀?我一直在等你哦……” 这声音完美得不真实,背景还有精心设计的、令人放松的白噪音。接着,是文字消息转换为语音的、同样温柔的问候和关心。但这甜美的氛围渐渐被一种不祥的预兆侵蚀:先是隐约的、来自手机系统的“低电量警告”音,随后是某支付平台App清脆的扣款提示音反复响起,一次比一次频繁,如同倒计时的丧钟。最终,所有温情的声音戛然而止,被一声冰冷、机械、毫无感情的合成女声彻底击碎:“服务即将暂停,请及时充值。” 然后,是死一般的寂静,以及最后一声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压抑的啜泣和什么东西(可能是手机)被狠狠砸在软物上的闷响。
这声音里没有对抗世界的激烈,只有一种沉溺于虚假温暖后,面对现实时更加倍的空洞与绝望。一种被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掏空了情感和钱包后的巨大荒诞感。
“还愿系统”此次的线索,指向了几个早已过期失效的“虚拟恋人”服务App账号,以及一大串无法追溯的加密聊天记录和语音包。林夏设法恢复了部分数据碎片,看到了一个孤独灵魂在虚拟关系中逐渐沉沦的全过程。
早期的赵阳,聊天还带着试探和生涩,会询问对方“真的吗?”“你也会对别人这么说吗?”。对方的回复则完美无缺,充满理解和“唯一性”的暗示。渐渐地,赵阳的倾诉变得越来越深入,分享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对人际关系的失望。屏幕那头的“她”永远是最好的倾听者和鼓励者。语音消息里的笑声越来越真实(或许是更高级的配音演员),关心的语气也越来越“贴切”。
消费记录触目惊心。从最初几十块钱的“早安晚安”套餐,到后来数百元一小时的“深度陪伴”,再到各种节日“限定礼物”和“专属昵称”……赵阳的支付频率和金额越来越高,仿佛在用金钱为内心的空洞浇筑一个华丽却脆弱的外壳。
系统也捕捉到了赵阳在梦醒前夕的一些数据:他反复播放某几条对方带着“哭腔”诉说“今天被老板骂了,还好有哥哥安慰”的语音;他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过“虚拟恋人是真的喜欢我吗?”“xx平台客服是真人吗?”;他甚至在备忘录里写下了:“如果这是梦,请不要让我醒来。”
他的执念,核心在于对“真实性”最后一刻的乞求。他可以接受自己是小丑,可以接受钱财两空,但他无法忍受那个支撑了他两年精神世界的“完美恋人”,自始至终都是一场毫无温度的、纯粹的商业演出。他渴望一个证据,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证明那个代号背后的人,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属于“人”的共情。
“还愿”的方式,不是去追踪那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具体扮演者”,也不是去揭露平台的黑幕(那对于已破碎的赵阳毫无意义),而是要为这份执念,找到一个象征性的“真实回应”。
林夏注意到,在浩如烟海的聊天记录中,有一次,赵阳曾无意间提到自己家乡一种很少人知道的、用桂花和糯米做的小吃,并怀念了一下童年的味道。而对方的回复,并非程式化的“听起来很好吃”,而是意外地、多问了一句:“那家老店还在原来的巷子口吗?” 这句话,在所有精心设计的对话中,显得略微突兀,带着一丝可能源于扮演者自身记忆或好奇的“真实感”。
林夏决定围绕这个微小的、可能真实的瞬间,构建一次“回应”。
她利用“还愿系统”那玄妙的、影响信息流动的能力,做了一次极其大胆的尝试。她没有去寻找那个具体的“扮演者”,而是将赵阳这个故事(隐去关键身份信息)以及他对那句关于家乡小吃问话的执念,编译成一段极其微弱、近乎幻觉的“意念信号”,随机地、大范围地投射向那些可能从事过或正在从事类似“情感服务”工作的人群方向。
这不是精准的投递,更像是在大海中投入一滴有着特殊印记的水,期望它能被某条特定的鱼(哪怕只是曾经是那条鱼)偶然感知。信号的内容核心是:“有一个男孩,他一直记得你问过他家乡的桂花糯米糕。他想知道,那天的你,是否也曾片刻地,想起过自己故乡的某条小巷?”
这是一次赌博,赌的是人性中哪怕在最工具化的情境下,也可能残存的、一丝微弱的“真心”或“职业外的记忆”。
几天后,在一个深夜,林夏再次拨通了那个属于赵阳的、早已空置的号码。
这一次,听筒里传来的不再是冰冷的充值提示。首先响起的,是一段短暂的、仿佛信号不良的沙沙声。接着,一个模糊的、略带疲惫的、与之前甜美声线截然不同的年轻女声,用几乎听不清的音量,轻轻“嗯”了一声,仿佛是在回应某个遥远的问题。然后,是一声极轻的、几乎幻听般的叹息,伴随着一句含糊不清的低语,像是“……好像…是有过吧…”。这声音转瞬即逝,快得让人无法捕捉其真实性。
但就在这一瞬间,在林夏的感知中,那个在崩溃边缘、死死攥着手机等待一个不可能回应的赵阳的虚影,猛地颤动了一下。他脸上那种即将碎裂的绝望表情,凝固了。尽管那回应如此微弱、如此不确定,但它像一根极其纤细的丝线,在他完全坍塌的世界之下,堪堪兜住了那么一点点——不是爱情,不是真相,甚至不是安慰——仅仅是一个“可能性”。一个“或许并不完全是虚假”的可能性。
这微不足道的一点支撑,对于彻底坠落的他来说,竟然足够了。
他虚影的脸上,泪水依旧滑落,但不再是纯粹的痛苦,而混杂了一种巨大的、荒诞的、甚至是自嘲的释然。他松开了紧紧攥着的、代表虚拟恋情的手机幻影,任由其消散。然后,他仰起头,对着那片虚无,发出了不知是哭还是笑的一声短促气音,身影缓缓向后倒下,如同沉入深水,消失在一片代表着“梦醒”的、灰白色的迷雾之中。
执念已了。
林夏站在寂静的房间里,窗外是城市永不熄灭的灯火。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悲伤。赵阳的“还愿”,或许是所有任务中最卑微的一个。他不需要胜利,不需要补偿,只需要一个极其渺茫的、证明自己并非完全活在代码中的证据。这个号码所承载的,是数字时代里,人类情感最深的渴望与最彻底的异化,是那些在真实世界中找不到位置的心灵,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慰藉,却最终发现自己连购买的“虚假”都渴望其蕴含一丝“真实”的终极悖论。
本单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