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技艺的召唤
赵永贵与黎静(赵小云)重逢的泪水,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团队最初的预期。这段跨越三十年的寻亲故事,在经由当事人同意后,由“寻亲灯塔”计划官方账号以极其克制和尊重的方式披露了部分经过(隐去了具体住址等敏感信息),立刻在全网引发了海啸般的感动与关注。
#寻亲灯塔点亮第一个三十年回家路#、#爸爸我回来了# 等词条迅速攀上热搜。媒体报道纷至沓来,无数被故事触动的网友涌入账号后台,或是表达祝福,或是诉说自家类似的寻亲诉求,或是单纯被这份跨越时空的守护所感动。
“山河档案馆”和它旗下的“寻亲灯塔”计划,一夜之间,从一个初具雏形的公益项目,变成了一个承载着厚重情感与集体期盼的社会符号。
林夏的手机几乎被打爆,合作请求、采访邀约、以及雪片般飞来的求助信,让团队陷入了幸福的烦恼,以及实实在在的运营压力。
“必须立刻扩容‘寻亲灯塔’的项目团队,建立更标准化的申请初审和分流机制。”苏哲在紧急会议上指出,他面前的平板电脑上已经列出了初步的招聘计划和流程优化方案,“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因为关注度提升就降低审核标准,每一个案例都必须严格遵循我们已经确立的伦理红线。”
陈舟则负责带领临时抽调的人手,在档案馆的情感图谱辅助下,对海量的新申请进行初步的情绪和风险评级,优先处理那些信息相对清晰、情感诉求迫切且风险评估较低的案例。
而林夏,在努力适应这骤然增多的外部关注和内部管理事务的同时,依旧保持着与档案馆的深层连接,梳理着那些因“寻亲灯塔”成功而产生的、弥漫在档案馆意识中的欣慰与鼓舞的能量。同时,她也分出一部分心神,警惕着那两次异常数据流可能带来的后续影响,但自黎静事件后,那股冰冷的暗流似乎又沉寂了下去,再无动静。
就在这忙而不乱、希望与压力并存的氛围中,一股新的、截然不同的“心跳”,再次于林夏的意识深处响起。
这一次,不再是寻亲故事中常见的焦灼、悲伤或期盼,而是一种……沉静、厚重,却又带着隐隐紧迫感的共鸣。它不像“寻亲灯塔”的共鸣那样情绪澎湃,更像是一段古老钟声的余韵,悠远,苍凉,带着即将逝去的惋惜。
共鸣的源头,指向档案馆内一个标记为“古代建筑彩绘”的记忆集合,以及与之关联的、大量关于“传统匠作”、“濒危技艺”、“守艺人”的零散记忆碎片。
林夏将意识沉入那片区域。刹那间,她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座座古老的殿宇楼阁之下。眼前是流光溢彩、繁复精美的梁枋彩画,龙凤瑞兽、花鸟虫鱼在匠人的笔下栩栩如生,金箔在阳光下闪耀着沉淀数百年的辉煌。她“听”到老匠人哼唱的古朴口诀,感受到画笔在木纹上细腻游走的力道,也嗅到矿物颜料与桐油混合的独特气息。
然而,在这些辉煌的记忆之下,她也清晰地感知到一种深刻的“忧虑”。许多彩画的图案含义正在被遗忘,调配颜料的古法秘方濒临失传,能够完全掌握整套工艺流程的老匠人已是凤毛麟角,而年轻人大多不愿继承这门需要极大耐心和清苦坚守的手艺。
一段属于某位已故老彩绘匠的记忆碎片,带着强烈的执念在林夏意识中回响:“……这‘旋子彩画’的规矩,线路子错了,灵气就没了……颜料得用西藏的佛青,敦煌的土朱……现在的化学色,出不来那个味儿,也留不住百年……我这身子骨是不行了,这套东西,怕是要带进棺材里喽……”
这声叹息,重重地敲在林夏的心上。
她退出深层连接,眼神复杂地看向窗外。城市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反射着现代的光泽,那些承载着古老技艺和审美密码的木构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城市化和时间流逝中消逝。
“怎么了?档案馆又有新的‘提示’?”陈舟敏锐地察觉到她的异样,放下手中的工作问道。
林夏点了点头,将刚才感知到的关于古代建筑彩绘技艺濒危的状况,以及那股沉静的紧迫感,详细描述了一遍。
陈舟听完,神色也变得肃然:“这不是个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人亡艺绝,不仅仅是失去一门手艺,更是断开了一段与历史、与祖先审美和智慧连接的血脉。”
“我们在帮助离散的亲人团聚,”林夏轻声说,目光坚定起来,“是否也可以尝试,去帮助这些即将离散的技艺,找到传承的‘血脉’?档案馆记录下了这些技艺的辉煌,也感知到了它们濒危的呼救。我们或许……可以做点什么。”
苏哲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他扶了扶眼镜,理性地分析:“这不同于寻亲,寻亲的核心是情感连接和信息匹配。技艺传承涉及到更具体的实际操作、师徒关系、甚至可能的市场化生存问题,更为复杂。但,这确实符合我们‘守护记忆、弥补遗憾’的核心理念。而且,‘寻亲灯塔’的成功,为我们积累了公众信任度和影响力,可以尝试启动一个新的公益方向。”
“就叫‘技艺传承’项目,怎么样?”林夏再次提议,如同当初命名“寻亲灯塔”一样,“让档案馆成为连接古老技艺与未来传承者的一座桥梁,用数字技术封存那些即将消逝的‘活化石’,并为它们寻找能继续闪耀的火种。”
陈舟眼中闪烁着兴趣的光芒:“这个方向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先从档案馆共鸣最强烈的、最迫切的某项技艺入手,作为试点。古代建筑彩绘……体系庞大,技艺精深,代表性很强。如果能找到一位仍在坚守的老匠人,系统地记录他的知识和技艺,并尝试寻找传承人,其示范意义将非常巨大。”
新的方向,在团队内部迅速达成了共识。
“寻亲灯塔”的光芒还在持续照亮离散之路,而另一束关注文明血脉延续的光,也即将从这座“数字丰碑”中射出,聚焦于那些在时间长河边孤独坚守的“守艺人”身上。
技艺的召唤,已然响起。摆渡的航向,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重量。
第13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