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青娘茶肆的木牌上,给那六个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青娘站在门口,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很安定的感觉。她知道,从\"稳定月单\"到\"标准有温度\",他们已经把一条路铺得更宽、更平了。
\"青娘,\"沈行舟从后院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木盒,\"这是昨晚整理好的'茶路同行计划'。我们是不是今天公布?\"
\"是。\"青娘点头,\"把'同行'变成'同赢',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
一
同行计划:让每一个人都不掉队
青娘把\"茶路同行计划\"摊开,里面有四个子计划:
1. 导师计划 2.0
- 每个组推选一名\"导师\",负责新人的一对一带教;
- 新增\"跨组交流\",每月一次,让不同组的人互相学习;
- 通过理论+实操考核的,颁发\"合作社认证员\"证书,持证上岗。
2. 质量伙伴计划
- 每个客户指定一名\"质量伙伴\",由合作社的认证员担任;
- 质量伙伴负责对接标准解释、交付进度、售后处理;
- 每季度组织一次\"质量伙伴见面会\",收集反馈,持续改进。
3. 市场共拓计划
- 与各地茶行建立\"城市伙伴\"关系,共享标准与品牌;
- 城市伙伴负责当地的标准发布会、品鉴会、客户维护;
- 设立\"共拓返利\",城市伙伴参与市场拓展的,享受额外返利。
4. 风险共担计划 2.0
- 每月从合作社利润中提取1%注入风险基金;
- 新增\"互助款\",用于帮助遇到突发困难的茶农;
- 设立\"进步奖\",奖励从黑榜走到红榜的个人或组。
\"这四个计划,\"青娘说,\"是为了让标准不仅被执行,更被热爱;让合作不仅是合同,更是伙伴。\"
二
导师计划的第一课:跨组交流
上午,导师计划2.0的第一次跨组交流在北坡举行。南坡的王婶、西坡的李伯、北坡的赵老,各自带着两名组员,互相参观对方的茶园和加工点。
\"你们的老丛茶颜色虽然深,但叶质厚实,这是优点。\"王婶在北坡的茶园里说。
\"你们的'雨后鲜叶处理'流程很细,值得我们学习。\"赵老在南坡的加工点说。
\"你们的分级速度真快,有什么窍门?\"李伯在西坡的验收点问。
交流结束后,每个组都带回了至少三条可改进的建议。青娘把这些建议整理成\"跨组交流清单\",贴在每个加工点的墙上。
\"交流不是为了挑错,\"青娘说,\"而是为了让好的方法被更多人使用。\"
三
质量伙伴计划的第一个电话
中午,青娘接到了第一个\"质量伙伴\"的电话。对方是临江的一位茶行掌柜,他的客户对一批特级茶的香气有疑问。
\"掌柜的,您先别着急。\"青娘说,\"我让负责您的质量伙伴沈行舟,带上同批次的封样,下午去您店里做一次现场比对。\"
\"好,好。\"掌柜的明显松了口气。
下午,沈行舟带着封样来到临江。他把封样打开,和客户手里的茶进行了对比,又用标准勺舀了一勺,放在白瓷盘里,让客户自己看、闻、尝。
\"这是同一批次。\"客户终于点头,\"可能是我那天的水不一样。\"
\"没关系,\"沈行舟微笑,\"有疑问随时找我。我们的承诺是:让每一杯茶都和您看到的样一样。\"
四
市场共拓计划的第一场标准发布会
傍晚,青娘和陆砚来到青州,准备第一场\"城市伙伴\"的标准发布会。会场不大,却坐满了人。青娘没有讲太多理论,她只讲了三个故事:
故事一:暴雨护茶
\"那天,我们在雨里把鲜叶一箱箱搬进周转点,盖上雨布,架离地面。我们不是在救一次茶,而是在救一条路。\"
故事二:一芽两叶
\"这不是一个死板的规定,而是为了让每一片叶子都在最好的时候被采下。\"
故事三:标准勺
\"这把勺每天提醒我们:什么该采,什么不该采。它不只是一把勺,它是我们的信念。\"
故事讲完,会场里响起了掌声。一位当地的名士站起来说:\"我们愿意成为你们的'城市伙伴'。\"
\"谢谢。\"青娘鞠躬,\"我们会提供标准、培训和物料支持。让我们一起,把标准的温度带到更多的人心里。\"
五
风险共担计划的第一笔互助款
晚上,青娘收到了周老的来信。信中说,西坡的一位茶农家里突发变故,无法参加本月的采摘。周老问是否可以动用风险基金的\"互助款\",帮助他渡过难关。
\"可以。\"青娘立刻回信,\"按规定给予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补助,并安排他下个月做轻体力的工作,如验收点的辅助工作。\"
她把这封信贴在\"风险共担计划\"的公告栏上,旁边写着:\"互助不是施舍,而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重新站起来。\"
六
同行的意义:从\"我\"到\"我们\"
夜深了,青娘独自坐在青州的小客栈里。她翻开\"茶路笔记\",在最后一页写下:
\"同行,不是一群人走同一条路,而是同一条路成就一群人。
我们要把'我'变成'我们',把'会做'变成'会教',把'卖茶'变成'卖标准'。\"
她合上笔记,抬头看见窗外的月亮已经升得很高。月光如水,洒在陌生的街道上。青娘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她知道,新的征程已经开始,而这条路,会越走越宽。
七
尾声:把\"同行\"变成\"同赢\"
第二天一早,青娘回到青娘茶肆。她把\"茶路同行计划\"的四个子计划贴在了墙上,并在最下面写了一行字:
\"让每一个人都不掉队,让每一杯茶都有温度。\"
沈行舟、陆砚、阿福,还有闻讯赶来的赵老、王婶、李伯,都站在墙前。他们看着那些字,眼神里有光。
\"青娘,\"赵老说,\"这条路,我们一起走。\"
\"好。\"青娘点头,\"一起走。\"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照在茶肆的门口,也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青娘站在门口,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充满了坚定与希望。她知道,只要他们同行,就没有走不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