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晨的邀约
天刚蒙蒙亮,青娘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阿成急匆匆地跑进来,手里挥舞着一封信:\"掌柜的,《江右商报》的白先生派人送来信,说今日要来采访,还要给您拍肖像呢!\"
青娘接过信,快速浏览一遍,微微一笑:\"请他们巳时来。先把院子打扫干净,把数据公布表和防伪签样本摆出来。再备几样茶点,不要太铺张。\"
\"好嘞!\"阿成一溜烟跑了出去。
青娘转身回到案前,翻开\"媒体接待簿\"。这是她昨晚临时起意新立的簿册,用来记录每一次媒体来访的时间、主题、问题要点与答复口径。她提笔在第一行写下:\"巳时,《江右商报》,主题:茶路公所制度与数据透明。\"
二、采访的准备
巳时未到,白文远便带着一名摄影师傅来了。他穿着一件干净的长衫,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木盒,里面装着采访本、钢笔和底片。摄影师傅则背着一台沉重的相机,肩上还挂着三脚架。
\"青掌柜,打扰了。\"白文远拱手为礼,\"今日想请您从制度的缘起讲起,再谈谈数据透明和未来的打算。\"
青娘点头,将他请进后院。院中的槐树郁郁葱葱,树荫下摆放着两张长桌,桌上整齐地陈列着盲测评分表、防伪签样本、互助簿、纠纷簿和一本厚厚的\"茶路标准文本\"。
\"白先生请看,\"青娘指着桌上的文本,\"这是我们的制度汇编。所有流程与标准,都写在这里。我们不讲故事,只讲方法。\"
白文远眼睛一亮,立刻取出本子记录。摄影师傅则在一旁选角度,准备拍照。
三、问答的力量
采访正式开始。白文远抛出第一个问题:\"青掌柜,您当初为什么要创立茶路公所?\"
青娘微微一笑:\"因为梅雨断供时,我看到了太多无序与无奈。小茶商被压价,老客被欺骗,好茶卖不出好价,次茶却充斥市场。我想,该有人站出来,把规则立起来。\"
白文远又问:\"数据透明会不会暴露商业机密?\"
青娘摇头:\"我们公布的是方法与结果,不是商业机密。比如盲测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学;比如准时交付率,这是对客户的承诺。透明带来信任,信任带来长久的生意。\"
\"那您如何看待同行的质疑?\"白文远追问。
\"质疑是好事。\"青娘坦然,\"质疑让我们更谨慎。我们欢迎所有人来验证我们的数据与方法。\"
白文远接连抛出几个尖锐问题,青娘都一一作答。她的语气平静而坚定,既不回避困难,也不夸大成绩。白文远越记越兴奋,不时抬头与摄影师傅交换一个眼神。
四、镜头下的制度
采访间隙,摄影师傅提出要拍几张工作照。青娘便请阿成配合,现场演示了防伪签的三种验法:看斜纹、摸边角、灯照隐线。她又泡了一壶春茶,按盲测流程完成一次完整的评分。
\"青掌柜,\"白文远忽然提议,\"能否拍一张您与沈公子并肩的照片?读者会喜欢看。\"
青娘愣了愣,随即点头。恰好沈行舟从公所回来,听闻此事,便笑着上前。两人并肩站在槐树下,摄影师傅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一刻。
白文远看着取景器,满意地点头:\"这张,会是头条。\"
五、背后的故事
采访结束后,白文远没有立刻走。他留下来,与青娘和沈行舟闲聊。他感慨道:\"我跑了这么多年新闻,见过不少商人。但像您这样,愿意把方法公开、把数据透明的,不多。\"
青娘笑了笑:\"我只是希望,后来者少走弯路。\"
沈行舟补充道:\"北方的商号已经来信,希望派人来学习。我们计划在下月办一个'茶路制度研习班',把盲测方法、防伪签规则和互助簿格式教给更多人。\"
白文远眼睛一亮:\"这个可以报道!我下个月再来,做一个专题。\"
六、报道的诞生
几天后,《江右商报》的头条赫然刊登了一篇题为《茶路新章——公所制度让数据说话》的长篇报道。文章详细介绍了茶路公所的成立背景、制度内容、数据透明做法和未来规划,并配发了三张照片:一张是青娘在演示防伪签,一张是盲测评分的场景,还有一张是青娘与沈行舟并肩站在槐树下的合影。
报道一经刊发,便在城中引起轰动。茶馆、市集、商号,处处有人在谈论这篇文章。有人赞叹青娘的魄力,有人佩服她的方法,也有人开始认真考虑加入公所。
七、口碑的回升
报道发布后的几日,青记茶号的门口热闹非凡。老客们纷纷上门续签,新客们则带着报纸来咨询。一位姓林的小茶商捧着报纸,激动地对青娘说:\"青掌柜,我读了报道,想加入公所。我也想按规矩做生意。\"
青娘笑了,将他请进院子,详细讲解了加入流程和所需材料。她又取出一本简化版的\"茶路标准文本\"递给他:\"先照着做,有不懂的随时来问。\"
林掌柜连连道谢,兴冲冲地走了。看着他的背影,青娘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八、复盘与改进
午后,青娘召集公所的核心成员开了一个短会。她将报纸放在桌上,道:\"报道是好事,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赞美里。我们要复盘,看看还有哪些可以改进。\"
她提出了三点改进意见:
1. 数据公布表增加\"异常数据\"一栏,让风险更透明;
2. 盲测流程增加\"复核人\"签名,避免主观偏差;
3. 互助簿增加\"案例索引\",便于查找与学习。
众人纷纷点头。沈行舟补充道:\"我建议再增加一个'读者来信'专栏,收集外界的意见与建议。\"
青娘赞同:\"好。\"
九、夜谈与远方
夜深了,公所的灯还亮着。青娘与沈行舟并肩坐在槐树下,桌上放着一壶温热的茶。风从树叶间穿过,带来阵阵清香。
\"报道出来后,北方的商号来信更勤了。\"沈行舟笑道,\"他们希望我们尽快派人过去。\"
青娘点头:\"等研习班办完,你就去吧。把我们的方法带去北方,让那边的茶商也看看,做生意可以不靠关系,不靠压价,靠的是规则与信任。\"
沈行舟看着她,眼中满是敬佩:\"你总是想得比别人远一步。\"
青娘摇头:\"不是远,是必须。路要走远,先要走稳。\"
她顿了顿,又道:\"行舟,等你回来,我们就把南北的制度对接起来。到那时,茶路就不再是片段,而是一条真正的线。\"
沈行舟郑重地点头:\"好。\"
十、尾声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槐树的缝隙洒在院子里。青娘站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茶商与客人,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安定的力量。她知道,媒体的报道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但她也知道,只要制度还在,只要人心还在,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青娘转身回到案前,翻开\"媒体接待簿\",在第一行的末尾写下:\"报道是镜子,也是鞭子。\"她合上簿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