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匹嫁妆布即将全部完工,青娘坐在内堂桌前,指尖抚过沈行舟送来的账目清单,眉头渐渐拧成了疙瘩。账册上的数字一目了然:西域胭脂虫红耗银百两,西南老苏木八十两,蓝铜矿粉六十两,新添染缸、铜制温度计等工具五十两,再加工匠加班费、原料漕运费,总成本已远超最初预估。若按尚衣局定好的订单款与百两赏银计算,不仅分文无赚,还要倒贴近三十两。
“掌柜的,这要是交了货,咱们可就亏大了!”账房先生捧着算盘,语气急得发颤,“要不我随你去尚衣局一趟,求求主事大人通融,稍稍加些款项?”
青娘轻轻摇头,将账册合上:“皇家订单规制森严,定价岂能随意更改?咱们既接了活,就不能失了诚信。再者,这笔账不能只算眼前,得想办法从长计议,把成本平衡回来。”说罢,她揣着账册,径直往隔壁听松茶庄而去——沈行舟精通商事往来,定能帮她捋清思路。
沈行舟正对着茶叶进销账盘算,见青娘面色凝重,便知是为成本事发愁。他接过账册翻了两页,指着“染料与工具”一栏道:“你看,这批胭脂虫红和苏木剩了近三成,足够应付日后三四个高官家的定制订单;新添的十口陶缸和温度计,日后批量生产也能长久使用,这些都是长期投入,不该全算在这单次订单里。”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青娘顿时松了口气。沈行舟又接着道:“我已和江南染料商谈妥,这次订单过后,咱们长期从他那里进货,价格能压两成;漕运那边,我托漕帮的朋友打了招呼,日后原料运输费可省三成。这两笔节省的钱,足以补上眼下的亏空。”
话音未落,温景然提着药箱掀帘而入,听闻成本难题,当即笑道:“我倒有个就地取材的法子。咱们之前用草木灰软化河水,虽说便宜,但用量大了也是笔开销。我发现药铺废弃的药渣,晒干碾碎后掺些石灰,软化水质的效果丝毫不差,还能省了草木灰的钱。另外,我可调整固色配方,用常见的艾草、石榴皮替代部分五倍子,效果不变,成本能降一成五。”
青娘眼睛瞬间亮了:“这法子好!既不影响质量,又能节流,咱们今日就试药渣软化水的效果。”
三人当即重新核算成本:沈行舟将剩余染料、工具按三年折旧分摊,单次订单分摊成本立减二十两;温景然调整配方后,固色药材成本省了八两;再算上未来原料与运输的折扣预期,账目瞬间从亏空转为盈利十余两。
可青娘仍不满足,摩挲着账册道:“咱们还能优化流程。染料集中熬煮可省柴火,工匠轮班时交叉接手布料,能减少等待工时。效率提上去了,隐性成本也能降下来。”
沈行舟立刻接话:“我这边已联系上三位京中高官的内眷,她们听闻你接了公主嫁妆的活,都想订同款渐变布。等这批订单交付后,咱们推出‘宫廷同款’高端染布,定价比普通布料高五成,凭借皇家背书,肯定能热销,利润很快就能翻上来。”
温景然则补充:“我会把固色工艺写成‘御制固色法’的名头,作为高端款的卖点,这样定价更有底气,也能和普通染布庄拉开差距。”
接下来几日,众人按商议之法行动:温景然带人试验药渣软化水,果然效果极佳,当即从合作药铺运回几大车废弃药渣;沈行舟忙着与高官内眷敲定定制意向;青娘则重新编排工匠轮班表,推行交叉作业,染坊效率果然提高了三成,柴火与工时成本又省了四两。
交付前一日,新的账册摆在桌上:此次订单最终盈利二十四两。账房先生喜得眉开眼笑:“掌柜的,多亏了沈老板和温大夫,这成本总算兜住了,还赚了不少!”
青娘看着账册上的数字,心中感慨万千。她原是困在单次订单的盈亏里,却忘了商业经营本是长远之计。沈行舟递过一杯雨前龙井:“做生意不能盯着一时得失,这次虽赚得不多,但得了皇家的金字招牌,日后的生意只会越来越旺。”
温景然也打趣道:“既保了质量,又平衡了成本,还攒下了新客源,这波不亏。”
青娘端起茶盏,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底。她终于明白,成本平衡从不是靠克扣原料的投机取巧,而是靠长远眼光、工艺巧思与伙伴间的默契配合。这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更为染布庄的未来铺就了更稳的路。次日天未亮,她便带着封装整齐的嫁妆布,领着伙计往尚衣局而去,步履间满是从容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