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景然的药材染料虽试产成功,但批量供应仍有隐忧——京城周边的药材种植户多以零散种植为主,产量有限,若要满足染坊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必须找到稳定且规模较大的产地。这日清晨,温景然拿着一本从药商处借来的《药材产地志》,急匆匆赶到染坊。
“青娘、沈兄,你们看!”他指着书中一页,“志中记载,西南边境的云溪县盛产栀子、茜草、紫草等药材,而且那里气候适宜,产量极高。只是地处偏远,山路崎岖,鲜少有人往来采购,所以药材价格比京城低近四成。”
青娘凑过去细看,眉头微蹙:“云溪县?我倒是听过,只是据说那里山路难行,还有山贼出没,运输风险不小。而且咱们也不知道当地的药材质量如何,若是贸然采购,怕得不偿失。”
沈行舟也沉吟道:“物流确实是个问题,若是山路不通,就算药材再便宜、产量再大,也运不出来。不过若是能打通那里的供货渠道,确实能彻底解决药材染料的储备问题,还能降低成本。”
三人商议许久,最终决定由青娘亲自带队前往云溪县考察——她熟悉染色工艺,能精准判断药材质量;沈行舟则留在京城,协调现有原料供应和订单生产,同时联系漕运和驿站,为后续运输做准备;温景然则写下详细的药材鉴别方法和采购清单,还托药商辗转联系上云溪县的一位老药农,提前打好招呼。
出发前一日,沈行舟给青娘准备了充足的盘缠、防身的短剑,还有几名可靠的茶庄伙计随行:“这些伙计都是常年跑运输的,熟悉山路,能帮你照应。若是遇到危险,千万别逞强,立刻让人传信回来,我会想办法接应。”温景然也递过一瓶特制的伤药和防虫药:“山里蚊虫多,还有瘴气,这药你带在身上,受伤或头晕时用得上。”
青娘心中暖意融融,点头应道:“你们放心,我定会小心行事,尽快摸清情况回来。染坊和订单的事,就拜托二位了。”
次日天未亮,青娘带着伙计们,赶着两辆马车,载着干粮和水,踏上前往云溪县的路途。前几日的路程还算顺利,可进入西南山区后,路况愈发艰难——山路狭窄陡峭,马车根本无法通行,众人只能将马车留在镇上,背着行囊徒步前行。山间林木茂密,雾气缭绕,脚下的石板路湿滑难走,时不时还要趟过小溪,一行人走得十分艰难。
“掌柜的,咱们已经走了三天了,再往前就是云溪县的地界了。”一名伙计指着前方隐约可见的村落,兴奋地说道。青娘松了口气,加快脚步往前走,可刚转过一个山弯,就见前方路面坍塌了一大片,碎石滚落,挡住了去路。
“这可怎么办?”伙计们面露难色,“绕路的话,至少要多走两天,而且咱们的干粮快不够了。”青娘却镇定地观察四周,指着侧面一条狭窄的小径:“你们看,这条小路似乎能通到山下的村落,咱们先从这里下去,找到村民问问情况,再想办法过去。”
一行人沿着小径小心翼翼地往下走,途中几次差点滑倒,好在伙计们相互搀扶,总算安全抵达山下的村落。村里的百姓见他们是外乡人,十分热情,得知他们要去云溪县考察药材,一位白发老人主动说道:“云溪县的药材确实好,只是前段时间暴雨冲毁了山路,现在只能走另一条古道,就是路远些,还要经过黑风岭,听说那里有山贼出没。”
青娘心中一紧,却没有退缩:“多谢老丈告知。我们有要事在身,就算路远些也得去。不知您能否给我们指个路,再借些干粮?”老人见她态度坚决,便让家人准备了干粮,还让自己的孙子——一个熟悉山路的少年带路:“我孙子经常去云溪县赶集,认识古道,让他跟着你们,能少走些弯路。”
青娘感激不已,付了干粮钱,便跟着少年往古道走去。古道虽偏僻,却比坍塌的山路好走些,少年一边带路,一边给众人介绍:“云溪县的药农都集中在东边的村落,那里的栀子和紫草长得最好,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晒药材呢。”
经过两天的跋涉,众人终于抵达云溪县。站在村口望去,只见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晒满了各色药材,栀子果金黄饱满,紫草色泽鲜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提前联系好的老药农王伯早已在村口等候,见到青娘一行人,连忙上前招呼:“青掌柜,一路辛苦了!快随我来,我带你们去看看药田和药材。”
王伯带着青娘来到村东的药田,一望无际的栀子树挂满了果实,旁边的田地里种着茜草和紫草,长势喜人。青娘走到栀子树下,摘下几颗果实掰开,里面的果肉饱满,汁液充足,她当即拿出温景然教的鉴别方法,确认药材质量上乘。“太好了!”青娘欣喜不已,“王伯,你们这里的药材产量怎么样?每年能产出多少?”
“我们村加上周边几个村落,每年能产栀子上万斤、茜草和紫草各五千多斤。”王伯笑着说,“只是以前没人来大量采购,我们只能自己晒好后,托人零星卖到镇上,价格也上不去。若是青掌柜能长期采购,我们愿意给你最优惠的价格。”
青娘心中大喜,当即决定在村里停留几日,详细统计各村的药材产量,摸清当地的运输条件,再和药农们商议合作事宜。她站在药田边,望着漫山遍野的药材,心中充满了期待——只要能和这里的药农达成合作,染坊的药材染料供应就再也不用发愁了,这趟偏远之地的考察,定能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