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寒风裹着雪籽,敲打着染坊的竹藤棚,青娘却跪在染桶旁,专注地观察着新熬制的靛蓝染料——最近接了扬州布商的大订单,对方要求染布不仅色泽均匀,还要有丝绸般的细腻质感,可现有的染色工艺始终无法突破布料粗糙的瓶颈,这已经是她第三十次调整配方了。
“还是不行吗?”沈行舟端着一碗热姜汤走过来,看着染桶中泛着颗粒感的染料,眉头轻蹙,“扬州的丝绸本就细腻,若是染布质感跟不上,怕是会砸了咱们的口碑。”
青娘接过姜汤,指尖划过染桶边缘凝结的染料,若有所思:“之前总想着通过调整染料配比改善质感,或许方向错了。景然说过,布料的预处理对最终质感影响很大,咱们要不要试试改良预处理工艺?”
温景然恰好从外面回来,听到两人的对话,立刻附和:“我正想跟你们说!今早去镇上的药铺,看到掌柜用皂角和淘米水混合清洗丝绸,洗后的丝绸又软又亮。咱们或许可以用这个方法预处理布料,再搭配新的染色手法,说不定能突破瓶颈。”
三人一拍即合,当即分工试验。温景然负责调配皂角淘米水,按3:1的比例混合后煮沸,再加入少量蜂蜜——蜂蜜中的果糖能在布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加细腻感;青娘则改造染色工具,将之前的竹制搅拌棒换成细棉线编织的“染刷”,这样既能均匀涂抹染料,又不会损伤布料纤维;沈行舟则负责记录每一次试验的数据,对比不同工艺下的染布效果。
第一次试验时,预处理后的布料确实柔软了许多,但染色时仍出现了局部色差。青娘没有气馁,而是反复调整染刷的力度和染料的温度,终于在第五次试验时,染出了一匹色泽均匀、质感细腻的靛蓝布——布料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用手抚摸,竟真有几分丝绸的顺滑。
“成功了!”阿木兴奋地拿起染布,对着光查看,“这质感比之前的好太多了!扬州的布商肯定会满意!”
这次工艺改良不仅解决了扬州订单的难题,还让青娘团队发现了更多染艺革新的可能。温景然在后续试验中,又发现将染料熬制后静置冷却三个时辰,再加入少量山泉水稀释,能让颜色更通透;沈行舟则借鉴戏班“分层上妆”的手法,提出“分层染色”的新思路——先染底色,晾干后再染花纹,让染布的图案更立体。
最令人惊喜的是“草木拓印”工艺的突破。之前尝试用树叶拓印时,图案总是模糊不清,青娘偶然发现,将树叶在热水中浸泡片刻,再涂上调好的浓染料,按压在布料上时,叶脉的纹路竟能清晰地印在布面。她还试着将不同形状的花瓣组合拓印,染出的布面上,梅花、菊花、竹叶错落有致,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这‘草木拓印染’要是推向市场,肯定受欢迎!”沈行舟拿着拓印好的布样,眼中满是期待,“扬州的布商专门做高端服饰,这种带有自然纹理的染布,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果不其然,当扬州布商看到改良工艺后的染布时,当即决定追加订单,还提出要将“草木拓印染”作为春季新品的主打款式。“青娘姑娘,你们这染艺革新真是让人惊艳!”布商摩挲着染布上的叶脉纹路,赞叹道,“这种独一无二的自然质感,在京城都少见,定能卖个好价钱!”
工艺改良带来的不仅是订单的增长,还有染坊口碑的进一步扩散。邻镇的染坊掌柜特意上门拜访,想要学习新的预处理工艺和“草木拓印”技法。青娘没有藏私,而是坦诚地分享了试验过程和配方:“做生意不是单打独斗,大家一起提升染艺,才能让整个行业越来越好。”
那位掌柜深受感动,回去后不仅改进了自家的染艺,还在其他染坊中宣传青娘的匠心与格局,让“青娘染坊”的名声在染坊行业中也渐渐响亮起来。
除夕前夜,染坊的伙计们围坐在竹藤棚下,看着晾架上挂满的新工艺染布——靛蓝的“丝滑染”、粉紫的“草木拓印染”、明黄的“分层染”,五颜六色的布料在灯笼光下泛着独特的光泽,像一片浓缩了匠心与巧思的小天地。
“没想到咱们能在一年里改进这么多工艺,”阿春捧着一块拓印着梅花的染布,笑容灿烂,“明年咱们肯定能接到更多订单!”
青娘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她知道,工艺改良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与坚持,更离不开“敢想敢试”的匠心。从最初的山泉活水染,到如今的丝滑染、草木拓印染,染坊的每一步革新,都是对“流动经营”理念的深化——既要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更要主动突破自我,用创新的染艺开拓新的市场。
沈行舟递过一张新的工艺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所有改良工艺的配方和步骤:“这手册咱们多抄几份,分给伙计们,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能保证染布品质一致。明年去京城,咱们还要带着这些新工艺,让锦绣庄看看咱们的实力!”
温景然也笑着补充:“我还在研究用花瓣熬制染料,说不定能染出更独特的颜色,为京城的订单做准备。”
青娘接过手册,指尖拂过纸上工整的字迹,心中充满了信心。她知道,工艺改良的路没有终点,未来还会遇到更多新的需求和挑战,但只要保持这份匠心与巧思,团队携手同心,就一定能不断突破瓶颈,让“青娘染坊”的染艺,在江湖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人称道的“染艺革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