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塞北云中郡,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草原上的牧民措手不及——不少人家的帐篷被狂风刮破,御寒的衣物也捉襟见肘。正当牧民们发愁时,一队插着“青娘染布”杏黄旗的马车驶进了草原,车上载着五百匹加厚的“风沙褐”染布与两百件用“双香染”布缝制的棉衣。青娘跳下马车,将一件棉衣递到牧民阿古拉手中:“天凉了,这些布与衣服你们先用着,能挡些风寒。”阿古拉捧着暖和的棉衣,眼眶泛红:“多谢青娘姑娘,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趟塞北送暖,是染坊“社会责任实践”的缩影。自流动经营拓展以来,青娘与沈行舟、温景然便始终秉持“秉仁行商”的理念——做生意不仅要追求利润,更要承担起对百姓、对社会的责任。从资助贫困孩童、传授染艺谋生,到灾害时捐布捐物、帮扶同行发展,染坊的善举如同点点星光,在大乾的江湖中温暖着人心。
一、助弱济困,守护民生温度
染坊深知,商业的根基在百姓,唯有心系民生,才能走得长远。为此,他们做了两件实实在在的事:
一是“暖冬计划”。每年入冬前,染坊都会挑选偏远、贫困地区,捐赠染布与棉衣。江南水乡多阴雨,便捐赠防潮的“荷露青”染布,帮助百姓修补漏雨的屋顶;关西山区寒冷,便送去加厚的“风沙褐”染布,供百姓制作御寒衣物。去年寒冬,染坊还在京畿、苏州、兰州三地设立“暖冬驿站”,为流浪的穷苦人提供热粥与用剩余染布缝制的棉衣,驿站外的“青娘染布”灯笼,成了冬日里最温暖的风景。
二是“授艺谋生”。针对贫困家庭的百姓,染坊开设免费的“染艺培训班”,教他们染色、缝补的基础技艺。京畿城郊的李家庄,曾因旱灾颗粒无收,不少村民生活困苦,染坊便在村里设了培训班,三十余名村民学会染艺后,有的加入了染坊的流动站点,有的在村里开了小染布铺,渐渐摆脱了贫困。村民李大叔如今已是流动站点的资深工匠,他常说:“是青娘染坊给了我们谋生的本事,这份恩情我们记一辈子。”
二、扶危救急,共渡危难时刻
面对自然灾害或突发危机,染坊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与百姓、同行共渡难关:
去年江南遭遇台风,苏州、杭州等地的染坊多有损失,不少小染坊因原料被淹、设备损坏而停工。染坊不仅捐赠了两百匹备用染布,还开放了京畿、兰州的资源中转仓,免费为受灾同行提供染料与工具。杭州小染坊的张掌柜靠着染坊支援的染料,及时恢复了生产,避免了破产的危机:“青娘染坊不仅没趁火打劫,还帮我们渡过难关,这份情义,在江湖上少见啊!”
除了帮扶同行,染坊还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塞北去年遭遇雪灾,牧民的牧场被大雪覆盖,牛羊冻死不少,染坊不仅捐赠了染布与棉衣,还组织工匠帮助牧民修补帐篷、清理牧场积雪。温景然还特意带着药童,在草原上设立临时医棚,为受伤的牧民与牲畜诊治,用草药治疗冻伤,被牧民们称为“草原上的活菩萨”。
三、赋能行业,推动共同发展
染坊从不把同行视为竞争对手,而是看作共同推动草木染行业发展的伙伴。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帮扶同行,带动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一是“经验共享”。染坊整理的《草木染经营要略》《工艺标准手册》,不仅供内部使用,还免费赠予同行。去年青州染坊想开拓流动站点,却不知如何选址与筹备,染坊便将《站点筹建手册》与《区域协作账簿》送过去,还派了资深管事去青州指导,帮助青州染坊顺利开设了第一个流动站点。
二是“原料互助”。染坊在各地建立的“染料种植点”,除了满足自身需求,还会以成本价向同行供应染料。岭南的苏木、关西的沙棘、中原的蓝草,通过染坊的供应链,输送到各地的小染坊,既降低了同行的原料成本,也保证了染料的品质。不少小染坊靠着染坊供应的优质染料,染出的布品质大幅提升,订单也渐渐多了起来。
三是“行业共治”。染坊还牵头组织了“大乾草木染行会”,邀请各地染坊加入,共同制定行业规范——禁止使用劣质原料、杜绝以次充好、约定合理的价格区间,避免恶性竞争。行会成立一年来,草木染行业的风气明显好转,百姓对染布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外地客商专程来大乾采购染布,行业规模渐渐扩大。
塞北的草原上,牧民们正用捐赠的“风沙褐”染布修补帐篷,孩子们穿着“双香染”棉衣在草原上奔跑嬉戏。青娘站在一旁,看着这充满生机的场景,对沈行舟与温景然道:“做生意就像种庄稼,只有先给土地施肥、浇水,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咱们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是吃亏,而是为商业的长远发展播下种子。”
沈行舟点头:“往后咱们还要把‘暖冬计划’‘授艺谋生’做得更扎实,让更多百姓受益;行会也要继续推动行业规范,让草木染行业越来越好。”温景然则补充道:“我还想在各地的‘染艺学堂’里加入草药知识,既教染艺,也教百姓防治常见疾病,多做些实事。”
夕阳西下,塞北的草原被染成金色,“青娘染布”的杏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青娘知道,社会责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经营的点滴善举——它让“青娘染布”不仅是一个商业品牌,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江湖符号。未来,染坊将继续秉仁行商,用更多善举温暖江湖,让草木染艺在责任与善意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