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城的清晨,议政厅的木门被轻轻推开。这处由赵家旧府改造的厅堂,如今已摆上了整齐的案几,李铁、王虎、姚若曦分坐两侧,案上堆着各地送来的卷宗——自半月前开始,这便是青阳城核心团队的议事之地,虽无朝堂之名,却已有了几分规制。
林浩走进来时,王虎正对着一幅地图比划:“林大哥你看,这三个县的县官跑了快一个月了,百姓都快闹翻天了。”
他指的是青州下辖的云溪县、落霞县和黑石县。镇国公倒台后,这三县的县令都是他的党羽,怕被清算,卷着府库的银子连夜跑路,留下一群无人管辖的百姓,盗匪趁机作乱,不少人拖家带口逃往青阳城,哭着求林浩做主。
“派去探查的暗影卫回报,三县的粮仓都被抢空了,县衙门被流民烧了两个,再不介入,怕是要出大乱子。”李铁补充道,将一份流民的请愿书推到林浩面前,上面按满了密密麻麻的指印。
林浩拿起请愿书,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的名字。他知道,这三县紧邻青阳,若是乱起来,必然波及青阳城的安稳。新帝忙着在京城巩固权力,根本无暇顾及边陲,所谓的“朝廷管辖”早已名存实亡。
“不能再等了。”林浩放下请愿书,语气坚定,“王虎,你带五百锐士,去云溪县;李铁,你去落霞县;赵勇带一队暗影卫,去黑石县。记住,只带粮食和医兵,不许动百姓一针一线。”
“林大哥放心!”王虎起身抱拳,“咱们是去平乱安民,不是去占地盘,保证秋毫无犯!”
姚若曦从药箱里拿出三叠药方:“这是预防疫病的方子,让医兵带着,三县刚乱过,卫生条件差,别闹出瘟疫。”她顿了顿,补充道,“我带医馆的人跟王虎去云溪县,那里流民最多,需要人手。”
林浩点头:“也好,你们互相照应。记住,先开仓放粮,再组织百姓推选里正,暂时维持秩序,等安定下来,再派县令。”
三人领命而去,议政厅里只剩下林浩一人。他走到地图前,指尖划过三县的位置——这三县与青阳城呈品字形,中间隔着落霞河,一旦稳定下来,便能形成一个稳固的防御圈,疆域比之前扩大了一倍有余。
“不是吞并,是安民。”林浩低声自语,像是在说服自己,又像是在回应冥冥中的注视。他知道,新帝的眼线遍布青州,此举必然会传到京城,但眼下,百姓的安稳比什么都重要。
三日后,云溪县。
王虎带着锐士刚进城,就被一群手持农具的流民围住。为首的老汉颤巍巍地说:“将军,救救我们吧!县令跑了,盗匪天天来抢粮,再这样下去,我们都要饿死了!”
“大家放心!”王虎跳上一块石头,扬声道,“林侯爷派我们来,就是给大家送粮食的!”
锐士们撬开带来的粮车,雪白的麦粒滚落出来,流民们瞬间安静下来,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姚若曦带着医兵趁机分发汤药,一边给老人孩子诊脉,一边安抚:“大家别慌,从今天起,青阳城会管着云溪县,有饭吃,有衣穿,没人再敢欺负你们。”
消息传开,流民们自发地帮着锐士清理县衙,收拾被烧毁的房屋。王虎按照林浩的吩咐,让百姓推选德高望重的乡绅暂代里正,负责登记人口、分发粮食,秩序很快就稳定下来。
与此同时,落霞县和黑石县也传来捷报——李铁和赵勇用同样的方式安定了民心,甚至有百姓自发地竖起“林侯爷仁德”的木牌,沿街跪拜。
半月后,三县的捷报汇总到青阳城。林浩看着卷宗上的数字:三县共有人口十七万,加上青阳城原有的三十三万,总人数达到了五十万;可耕种的土地扩大到十八万亩,足够支撑现有人口的口粮。
“该立规矩了。”林浩对前来复命的三人道,“把咱们在青阳推行的‘军功田制’和‘商税减免法’整理出来,再加上户籍、司法的条文,编一部《青阳律》。”
姚若曦立刻明白:“你是想……依法治国?”
“对。”林浩点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县刚安定,必须用明确的律法告诉百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赏罚分明,才能长久。”
接下来的十日,议政厅的灯火彻夜不息。林浩带着三人逐条商议律法条文:军功田制细化到“斩首一级赏田十亩”,商税定为“三十取一”(比朝廷低一半),户籍登记要求“一户一证,迁徙报备”,司法则规定“民告官可直达青阳城,不许拦截”。
最让百姓振奋的是“冤狱平反”条——凡过去十年被赵家党羽诬陷的案子,都可到青阳城的讼师堂申诉,查证属实者,不仅平反,还能获赔粮食和土地。
《青阳律》颁布的那天,青阳城和三县的街头都贴满了抄录的条文,识字的书生被请去当众宣读,百姓们围得水泄不通,听得津津有味。
“侯爷说了,种地多打粮的有赏?”
“做生意不用交那么多税了?”
“我爹当年被赵家诬陷坐牢,现在能翻案了?”
议论声里满是兴奋和期待。一个瘸腿的老兵拄着拐杖挤到前面,指着“军功田制”的条文,老泪纵横:“我儿子死在黑风寨,按这条,我能领十亩田?”
负责解读的文书点头:“只要有锐士作证,立刻就能领。”
老兵扑通跪在地上,对着青阳城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侯爷是活菩萨啊!”
这一幕,在三县的街头不断上演。林浩站在议政厅的高台上,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比以往更浓郁的民心之力顺着地脉涌来,战魂录在识海中剧烈震颤。
【领地秩序稳固,《青阳律》获民心认可,国运龙气凝实!】
【战魂录与国运共鸣,修炼速度提升至60%,地脉能量输出稳定。】
他低头看向掌心,淡金色的龙气若隐若现,比之前清晰了数倍,像一条温顺的小蛇,缠绕着指尖——这是五十万百姓的信任凝聚而成的力量,远比单纯的战力增幅更让人心安。
“该派县令了。”林浩收回目光,对三人道,“从锐士和流民里选,标准是‘识字、公正、能吃苦’,不许用赵家旧人。”
王虎立刻推荐:“落霞谷的赵刚就不错,识字,管过铁矿,性子直,派去黑石县正好。”
“李铁手下的周猛,在屯田时带过百姓,让他去云溪县。”李铁补充道。
姚若曦想了想:“医馆的陈先生,当年是姚家的账房,懂律法,又心善,去落霞县合适。”
林浩一一记下:“让他们即刻上任,带着《青阳律》的刻本,每月向青阳城汇报一次,有大事随时传信。”
他顿了顿,指着地图上三县与青阳的连接点:“再修三条驿道,把四地连起来,驿站里派暗影卫驻守,既能传递消息,又能防备盗匪。”
“是!”
议事结束时,夕阳正落在议政厅的匾额上,“议政厅”三个字在余晖中泛着红光。王虎看着案上整齐的卷宗,忽然笑道:“林大哥,咱们现在这样,跟个小朝廷似的。”
李铁也笑:“可不是嘛,有县令,有律法,有军队,就差个国号了。”
姚若曦嗔了他们一眼,却看向林浩,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林浩没有接话,只是望着窗外的聚魂塔。塔身的光柱比以往更加凝实,与地脉的连接愈发紧密,五十万百姓的气息像潮水般围绕着塔身,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这已经不是一个城池能拥有的气象了。
“先把百姓的日子过好再说。”林浩淡淡道,却在心中清楚,一个属于他的势力,已在不知不觉中成型。
接下来的日子,青阳城和三县都沉浸在建设的热潮中。驿道的地基刚打好,就有百姓自发地送来石料;新上任的县令带着《青阳律》走村串户,教百姓认字断案;姚若曦的医馆在三县开了分部,培养当地的赤脚医生,预防疫病。
街头巷尾,孩子们传唱着新编的歌谣:“青阳律,照四方,有饭吃,有衣穿,林侯爷,保平安……”
林浩偶尔会带着姚若曦去三县巡查。在云溪县,他看到周猛带着百姓修复水渠,渠边的石碑上刻着“饮水思源”;在黑石县,赵刚正指挥工匠加固城墙,城头上飘着“青阳卫”的旗帜;在落霞县,陈先生的县衙外排着申诉的百姓,却秩序井然,没人喧哗。
“越来越像样子了。”姚若曦站在落霞县的田埂上,看着翻耕的土地,眼中满是欣慰,“父亲要是看到,一定会很高兴。”
林浩握住她的手,掌心的龙气轻轻蹭着她的指尖,带来一丝暖意:“这只是开始。”
他知道,五十万人口的治理远比领兵打仗复杂,《青阳律》的推行也必然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民心还在,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回到青阳城的当晚,暗影卫送来京城的密报:新帝已收到三县归附的消息,朝堂上有人提议“册封林浩为青州牧,节制四县”,但也有人反对,说“此举无异于养虎”。
林浩看着密报,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新帝的试探,终于要来了。
第122章:新帝的册封与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