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同步轨道,“伏羲”号深层空间研究站。
这座形似多面体水晶、表面覆盖着厚重复合装甲和密密麻麻传感器阵列的空间站,是地球联盟最高科技与最严密安保的象征。此刻,它内部最核心、防护等级最高的“普罗米修斯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实验室中央,被无数粗大的能量导管和多层同心圆能量力场牢牢禁锢着的,正是从那艘被王也完整俘获的“毒蝎级”驱逐舰上,小心翼翼拆卸下来的格伦塔帝国战舰能量核心——一个约莫小型轿车大小、通体呈暗金色、表面流淌着如同活物般细微能量纹路的复杂多面体装置。
它被称为“星核”反应炉,是格伦塔帝国舰船的心脏。
实验室外围,透过厚重的多层防爆观察窗,数十名地球顶尖的物理学家、能源工程师、材料学家以及负责安保的军官,正屏息凝神,注视着内部技术人员在远程操控精密机械臂,对这台来自外星文明的动力之源进行最初步的、非侵入式探测。
“能量读数稳定……输出功率……上帝,仅仅是待机状态,其逸散的能量波动,就相当于我们一座中型聚变反应堆满负荷运行的输出!” 一名负责监控数据的年轻科学家声音发颤,脸上混合着兴奋与难以置信。
“结构扫描显示,其内部构造……无法完全解析。我们的中子扫描和深层量子透视,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区域呈现模糊或悖论性反馈。它运用的材料学和空间技术,远超我们的理解范畴。” 材料学首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镜,眉头紧锁。
“最关键的是其能量属性……” 能源部的负责人指着光谱分析仪上那跳跃不定的、从未见过的能量频谱,“它并非单纯的聚变或反物质反应,似乎……涉及到了某种我们尚未认知的维度能量抽取或基态真空能利用原理!看这稳定性,输出曲线平滑得令人发指,几乎没有任何波动!”
所有人的心头都笼罩着一层震撼的阴云。差距,太大了。地球引以为傲的聚变反应堆,在这种“星核”面前,就像蒸汽机站在了超导电机旁边,显得笨重、低效且极不稳定。
“剥离外壳,准备进行第一阶段接触性分析。” 实验室总负责人,一位以严谨和胆大着称的物理学泰斗,通过通讯器向内部操作团队下达指令。他的声音沉稳,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机械臂前端切换出超高频震荡切割刀,小心翼翼地贴近“星核”反应炉外壳的接缝处。然而,就在刀锋即将接触的瞬间——
嗡!
一股无形的、强横的能量脉冲猛地从反应炉内部爆发出来!
实验室内的灯光剧烈闪烁,多层能量力场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最内层的两道力场甚至瞬间过载崩溃!操作台屏幕上数据乱码狂飙,刺耳的警报声响彻整个实验室!
“能量反冲!所有单位后撤!力场最大功率输出!”
“检测到高维辐射泄漏!启动紧急屏蔽程序!”
“机械臂失去连接!被……被某种能量场融毁了前端!”
内部操作团队狼狈后撤,所幸无人受伤,但那台价值连城的精密机械臂前端已经化为一滩赤红的金属液体。
第一次接触,以失败和巨大的损失告终。实验室内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果然……没那么简单。” 总负责人深吸一口气,脸上却没有太多沮丧,“帝国显然设置了极其强大的物理和能量层面的防盗机制。强行拆解,很可能导致核心自毁,甚至引发难以预料的空间灾难。”
调整策略,多管齐下。
首次受挫并没有让研究团队气馁,反而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研究策略迅速调整:
既然无法直接触碰核心,那就先从外围入手。研究人员开始全力分析“星核”反应炉的外部结构、能量导流纹路、散热系统以及与之连接的能量传输网络的材质和构造。每一个螺栓、每一道刻痕都被高精度扫描,录入数据库。同时,“伏羲”AI开始根据已知数据,建立庞大的数学模型,试图反向推导其可能的工作原理。
技术团队加紧破解从“毒蝎级”驱逐舰控制核心获取的数据,希望能找到关于“星核”反应炉维护、启动、关闭甚至是低权限检测的程序代码或密码。另一方面,审讯部门也加强了对帝国被俘工程师和技术军官的讯问,试图从他们口中撬开关于能量核心基本操作和安保机制的信息。
物理学家们利用最先进的量子干涉仪和超弦理论探测器,不分昼夜地分析从那短暂能量反冲中捕获到的辐射样本。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并非完全无序,其内部蕴含着一种极其复杂、却隐隐符合某种更高维度数学规律的“秩序”。这种秩序,与现代物理学的某些前沿理论有着模糊的对应,但又远远超出了现有理论的框架。
研究团队甚至谨慎地向王也提出了咨询。王也以其对能量和法则的至高理解,观察后指出:“此物核心,涉及微末的空间折叠与混沌海的边缘汲取之术。其外壳禁制,蕴含一丝粗浅的法则烙印,蛮力破之,必遭反噬。需以同源之力或更高层级之道,徐徐图之。”
这番话虽然玄奥,却给科学家们指明了新的方向:不能只用物理手段,可能需要从能量本质和理论物理的根源上寻求突破。研究所开始调集理论物理学家,甚至邀请了一些对现代科学感兴趣、并试图将修真理论与科学模型结合的元初门修士参与讨论,尝试从不同维度理解这种能量。
经过数周不眠不休的攻关,结合从一名意志不那么坚定的帝国中层技术军官口中获取的碎片信息,以及“伏羲”AI对数以亿计模拟方案的筛选,研究团队终于找到了一丝可能的安全介入方法。
他们发现,“星核”反应炉的外壳能量纹路,在某些特定频率的能量刺激下,会产生周期性的、极其短暂的“谐振窗口”。在这个窗口期内,外壳的防御等级会降至最低。
“就是现在!注入预定频率的谐振能量波!持续时间,千分之三秒!”
实验室再次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一台特制的、能够发射极其精准频率能量束的装置被启用。
一道微弱却频率奇特的能量光束,精准地照射在“星核”反应炉外壳的某个特定节点上。
嗡……
反应炉表面的能量纹路如同水波般荡漾起来,光芒微微黯淡。
“谐振窗口开启!扫描波束,发射!”
另一道非侵入性的深层扫描波束趁机穿透了短暂削弱的外壳防御,深入反应炉内部。
刹那间,海量的、前所未有的内部结构数据如洪水般涌回!
虽然只是惊鸿一瞥,窗口期转瞬即逝,反应炉再次恢复了强大的防御状态,但获取的数据已经让所有科学家欣喜若狂!
他们首次“看”到了内部的部分结构——并非想象中的机械装置,而更像是一个自我维持的、由某种活性晶格和能量脉络构成的微型生态!中心区域,一个不断进行着有序坍缩与膨胀的奇点状结构,正稳定地释放着那近乎无限的能量!
“不可思议……这简直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 总负责人激动得老泪纵横。
尽管距离完全理解和复制“星核”反应炉还有漫漫长路,但这关键的第一步已经迈出。逆向工程能量核心的计划,终于在挫折与坚持中,迎来了第一道破晓的曙光。地球文明,正站在一扇通往全新能源纪元的大门前,艰难而坚定地,试图推开那沉重无比的门扉。每一次数据的获取,每一次理论的修正,都让这扇门,松动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