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号研究站,“曲率核心”实验室。这里的氛围,比研究能量核心的“普罗米修斯实验室”更加凝重,甚至带着一丝近乎朝圣般的敬畏。因为这里研究的,是人类文明仰望星空千百年来,最梦寐以求的技术——超光速航行。
实验室的核心,是一个被层层能量阻尼场和空间稳定器包裹着的、来自格伦塔帝国巡洋舰的“虚空行者”跃迁引擎核心。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推进器,更像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由奇异金属和发光晶格构成的非欧几里得几何体,静静地悬浮在真空腔室内,表面流淌着仿佛能吸收光线的幽暗波纹。
对“虚空行者”引擎的初步外部探测和从数据核心破解出的零星资料,已经足以让地球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心神剧震。
“它……它不是推进……它是在‘移动’空间本身!” 一位白发苍苍、在广义相对论领域深耕数十年的老教授,看着传感器传回的、显示引擎周围空间曲率发生诡异变化的实时数据,声音颤抖地呢喃。
传统的火箭或聚变推进,无论效率多高,都遵循着动量守恒定律,属于“在空间内移动”。而格伦塔帝国的引擎,其原理更接近科幻小说中的“曲速驱动”或“阿尔库贝利引擎”设想——通过某种方式,扭曲飞船前后的时空结构,制造一个“曲率泡”,飞船本身在这个泡泡内处于静止状态,由空间本身的膨胀与收缩来推动其前进。从理论上讲,这种方式可以绕过光速限制,实现超光速航行!
“看这些能量回路的导向……它们不是在向后喷射工质,而是在向引擎前方的特定‘焦点’注入巨大的负能量,同时压缩后方的空间……上帝,他们是如何稳定这种极端时空扭曲的?” 一位年轻的、专攻量子引力理论的科学家指着全息模型,眼中充满了狂热与困惑。
虽然原理似乎被窥见了一角,但理论与实现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
根据理论模型,要产生足以包裹一艘战舰的“曲率泡”,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负能量”。在地球现有物理框架下,负能量只能以极其微小的量、在特定量子效应中短暂出现。而格伦塔引擎显然拥有稳定产生并操控宏观级别负能量的技术,这完全超出了地球的理解。
强行扭曲时空结构,极易引发灾难性的空间涟漪、甚至撕裂空间,导致飞船被抛入未知维度或直接解体。帝国引擎周围那些幽暗的、不断自我调整的能量场,显然就是用于精微控制和稳定被扭曲的空间,其技术细节如同天书。
即使解决了负能量问题,驱动这种空间扭曲所需的能量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这直接指向了尚未被完全理解的“星核”反应炉,以及其背后可能涉及的、超越质能转换的更深层次能源原理。
超光速航行并非简单的直线加速。它涉及到在扭曲的时空中定位、规避大质量天体引力阱造成的“时空礁石”、以及应对可能存在的未知高维现象。帝国的导航系统,必然融合了极其复杂的时空测绘和风险预测技术。
当物理学家们陷入理论困境时,受邀参与项目的几位元初门高阶修士,提供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为首的青岚真人,以神念细细感知那引擎核心周围萦绕的、常人无法察觉的微弱法则波动后,沉吟道:
“此物之妙,不在力,而在‘势’。”
“依贫道观之,其所行之事,近乎我道门古籍所载之‘缩地成寸’、‘天涯咫尺’等大神通之皮毛。然我辈修士,凭的是自身对天地法则的感悟与调动,以元神引动空间之道,身融法则,故能咫尺天涯。而此物……却是以金石之力,强行为之,仿造法则之效,虽也能扰动方寸时空,终究落了下乘,且凶险异常。”
青岚真人指出,引擎的核心,似乎是在模仿某种天然的空间褶皱或维度间隙的“韵律”,以一种笨拙但强大的方式,去“撬动”空间本身。他感知到引擎运作时,会散发出一种极其细微、但本质极高的“虚空道韵”,这种道韵与王也偶尔施展大挪移术时流露出的气息,有亿万分之一的相似之处,却又僵硬死板,缺乏灵动。
“若能明晰其撬动虚空之‘支点’所在,或许……无需如此磅礴能量,亦可四两拨千斤。” 青岚真人的话,如同在物理学家们封闭的思维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物理学家与修士的思维开始碰撞。科学家们尝试用更抽象的数学语言去描述青岚真人口中的“道韵”和“支点”,将其理解为某种空间本身的“固有频率”或“基态谐振点”。而修士们则开始学习基础的时空物理概念,试图用更逻辑化的方式理解“曲率”和“维度”。
一个大胆的、融合性的新理论模型开始被构建:
或许,超光速航行并非一定要依靠蛮力去扭曲空间。如果能找到空间结构自身的“薄弱点”或“谐振频率”,并以一种精确的、符合其“本性”的能量去“共鸣”和“引导”,是否可以用更小的能量代价,实现类似的效果?就像用特定的频率能震碎玻璃,而非用大锤去砸。
这个“灵韵谐振空间驱动”的设想,虽然目前还停留在纸面上,充满了假设与未知,但它无疑为陷入僵局的地球超光速引擎研究,指明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向。
尽管前路漫漫,但“虚空行者”引擎实物的存在,本身就是无价之宝。它的内部结构、能量流导向、材料运用,都为地球科学家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和验证依据。每一次小心翼翼的探测,每一次数据的获取,都在一点点地填补着人类在超光速航行领域知识的巨大空白。
实验室的负责人望着那幽暗的引擎核心,目光坚定:“我们或许无法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帝国的‘虚空行者’,但我们已经看到了门后的光。结合我们自身的科学理论和……修真文明对法则的独特理解,我们未必不能走出一条属于地球自己的、通往星辰大海的捷径。”
超光速航行的可能性,第一次从科幻的想象,变成了一个具有理论基础和实物参考的、可以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是引擎技术的飞跃,更是整个地球文明视野和野心的飞跃。通往深空的门户,虽然依旧紧闭,但门锁的结构,已然被窥见。剩下的,就是找到那把独一无二的、属于地球文明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