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力舰队如同受伤的野兽,暂时退回到小行星带外围的阴影中舔舐伤口。那艘“戈尔贡”的陨落,以及地球防线展现出的顽强与意料之外的反击能力,显然让帝国指挥官们不得不重新评估这场“边境清扫战”的难度与代价。
“铁壁”集群内外,弥漫着的不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劫后余生的疲惫与更加紧迫的危机感。维修机器人如同工蚁般在要塞表面和内部通道穿梭,抢修着被等离子光流熔出的巨大创口;损管队员在浓烟与火花中搏斗,尽力挽救每一个受损的舱室;医疗舱内人满为患,痛苦的呻吟与医护人员冷静的指令交织在一起。星空中,拖船正小心翼翼地收集着还有回收价值的战舰残骸,以及……阵亡将士的遗体。
瓦西里耶夫在昆仑指挥中心,面对着触目惊心的战损报告,眉头紧锁。虽然成功击退敌军,并击毁一艘“戈尔贡”,但己方的损失同样惨重。数个外围炮台永久性损毁,“铁壁-01”差点被贯穿,舰队方面,尤其是负责外围骚扰和补刀的猎杀小组,损失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舰船和人员。
“我们的要塞很硬,但光靠挨打,是赢不了战争的。”他对着全息影像中各位要塞指挥官和舰队司令说道,声音低沉而坚定,“帝国下次再来,火力只会更猛,战术只会更刁钻。我们必须改变,不能只让要塞独立支撑,我们的舰队,必须更有效地与要塞协同起来,形成攻防一体的铁拳,而不是各自为战。”
于是,在帝国可能发动下一波进攻的短暂间隙,一场以鲜血换来的经验为指导,以生存为唯一目标的舰队-要塞协同作战演练,在“铁壁”集群周边星域紧急展开。
“各舰注意,这里是演练指挥部‘昆仑’。代号‘齿轮’协同作战演练,第一阶段,开始!”冰冷的电子音在每一艘参与演练的地球战舰舰桥内响起。
林风少校坐在经过紧急修复和强化的“影舞-07”号突击舰驾驶座上,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的小队在上次战斗中损失了近半成员,新补充进来的队员虽然同样是精英,但默契需要重新磨合。此刻,他的舰船正与另外三艘“影舞”舰、两艘稍显笨重但火力强劲的“破军”级驱逐舰组成一个标准的“猎杀-支援”混合编队,代号“利刃”。
他们的前方,是由几艘退役舰船改装而成的靶舰,模拟帝国高速突击艇的进攻模式。
“利刃小队,‘星链’数据链同步率百分之九十八,接入要塞火力网络。”“星辉”小队的陈煜坐在副驾驶位,负责信息协调与灵能感知。他面前的光幕上,不仅显示着本编队各舰的状态,还实时接收着来自后方“铁壁-03”要塞的火控雷达数据以及预设火力覆盖区域。
“收到。各舰保持三角突击阵型,‘破军’居中策应。”林风冷静下令,“根据数据链指引,规避区域,切入攻击通道。”
编队如同一个整体,在复杂的碎石带中灵活穿行。他们不再仅仅依靠自身的传感器,而是共享着来自要塞和“伏羲”AI处理后的、更广阔、更精准的战场态势图。
突然,数个高速目标从一块大型陨石后闪现,直扑编队侧翼。
“检测到模拟敌袭!数量六,高速接近!”雷达官报告。
几乎在同一时间,陈煜面前的光幕上,来自“铁壁-03”要塞的火控数据已经标记出了最佳的拦截方案。“要塞建议:我编队向左翼三号区域进行诱导机动,要塞‘雷霆’近防炮阵列将进行区域覆盖。”
“明白!各舰,左满舵,加力百分之三十,航向切入三号区域!”林风毫不犹豫地执行。
“利刃”编队立刻做出战术机动,看似将脆弱的侧翼暴露给敌人。就在模拟敌艇进入预定区域的瞬间,来自“铁壁-03”要塞的数座近防炮台猛然开火!密集的能量弹幕如同精准的镰刀,瞬间将那片空域清扫一空,六艘模拟靶舰全部被“摧毁”。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编队甚至没有浪费一枚导弹。
“协同攻击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弹药消耗降低百分之六十。”“伏羲”的评估数据实时反馈回来。
林风与陈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一丝振奋。这种将自身作为诱饵,信任后方要塞火力进行精准清除的战术,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数据和信任,成为了新的战斗力。
演练的第二阶段,模拟的是帝国主力舰压境,舰队需要配合要塞,对高价值目标进行集火打击。
这一次,扮演假想敌的是那艘被摧毁的“戈尔贡”残骸——它被稍稍修复了动力,勉强能够移动,作为最好的靶子。
“所有参与演练单位注意,‘屠龙’行动开始!目标,模拟‘戈尔贡’。要塞火力负责压制其护盾及副武器,舰队单位伺机对其引擎及武器阵列进行精准打击!”指挥部的命令传来。
星空中,扮演地球防线的力量开始行动。
“铁壁-01”和“龙首崖”要塞的重型轨道炮率先发出怒吼,巨大的穿甲弹如同雨点般砸向“戈尔贡”残骸,迫使它撑起模拟护盾,并不断调整姿态规避。
与此同时,数个由“破军”驱逐舰和“影舞”突击舰组成的编队,如同游弋的狼群,在要塞火力的掩护下,从不同方向逼近。
“注意!模拟敌舰副炮火力覆盖区域已标记,规避路线Gamma更新。”陈煜快速处理着信息。
林风驾驶着“影舞-07”,带领着他的小队,沿着一条极其刁钻的、几乎贴着几块高速运行的小行星的航线,险之又险地避开了模拟的副炮拦截区。
“锁定目标引擎喷射口!‘破军’舰,准备重型反舰导弹!‘影舞’护卫,释放灵能干扰!”林风在编队频道中下令。
两艘“破军”舰的导弹发射井打开,粗长的弹体缓缓升起。而林风小队的“影舞”舰则释放出微弱的、特定频率的灵能波动,这并非要完全瘫痪对方,而是旨在干扰其护盾稳定性和火控系统的瞬间精度。
“干扰生效!敌护盾波动率上升百分之五!”
“导弹锁定!发射!”
数枚拖着炽烈尾焰的重型反舰导弹,趁着“戈尔贡”残骸被要塞主炮轰击得微微失衡、护盾又被灵能干扰产生波动的瞬间,精准地钻入了其尾部引擎区域!
轰!轰!
虽然只是模拟弹头,但巨大的冲击力仍然让那庞大的残骸剧烈震动起来,尾部冒出滚滚浓烟。
“打击成功!目标引擎效率下降百分之七十!”“伏羲”的判定传来。
整个攻击过程,舰队与要塞的配合宛如一体。要塞是坚实的盾与沉重的锤,吸引并消耗着敌人的主要注意力;舰队则是灵活的匕首与毒刺,在盾的掩护下,寻隙而入,给予致命一击。
演练持续了数十个小时,涵盖了防御、反击、撤退掩护等多种战术情景。每一次演练结束,“伏羲”都会立刻给出详尽的数据分析:火力重叠率、能量利用效率、通讯延迟、战术执行度、战损交换比……
最初,各单位的配合还显得有些生涩,指令传递偶有延迟,火力覆盖存在空白或浪费。但随着演练的深入,在血的教训和冰冷数据的驱动下,改变悄然发生。
舰长们开始习惯在决策时,不仅仅考虑本舰的安危,更要思考如何融入整个防御体系,如何为要塞创造机会,又如何依托要塞保全自己。要塞的火控军官们也学会了在纷乱的战场信息中,优先处理并响应舰队发出的协同请求,将宝贵的火力用在最关键的时刻。
一种基于数据和信任的、全新的协同作战模式,正在这支饱经战火考验的军队中快速形成。
当最后一次大规模协同防御演练结束时,“伏羲”给出的最终评估报告显示:在模拟同等强度帝国舰队进攻下,采用新协同战术的防线,总体战损比相较于旧有模式,改善了近百分之三十五,关键目标毁伤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五十,防御持久度预计可延长百分之二十。
看着这份报告,瓦西里耶夫紧锁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了一些。他接通了与各指挥官的通讯:
“诸位,演练数据大家都看到了。这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帝国的钢铁洪流确实可怕,但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我们的要塞是根,舰队是枝叶,只有根深叶茂,才能抵御风暴。”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指挥官坚毅或疲惫的面容。
“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各部队回去后必须立刻总结、整改。帝国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下一场战斗,我要看到这支铁拳,能砸碎任何来犯之敌的獠牙!”
通讯结束,瓦西里耶夫独自站在星图前,望着那片依旧被帝国舰队阴影笼罩的星空。
协同演练提升了战力,改善了战损比,这很好。但他深知,这仅仅是量变。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其底蕴远非地球可比。要想真正赢得这场生存之战,地球需要的是……质变。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月背基地的方向,投向了那面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铁壁-01”的淡金色帝幡,投向了那艘正在日夜赶工的、代号“昆仑”的巨舰轮廓。
“时间……我们最需要的,依然是时间。”他低声自语,仿佛在与看不见的命运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