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藏在黔南的褶皱里,山高得要把天戳出窟窿。雾是常客,尤其清明前后,浓白的湿气从山坳里漫出来,吞掉屋脊、稻田和那条唯一通向外界的泥巴路,村子就像沉在了凉沁沁的、沤了千年的底。
这里的老辈人,嘴里都藏着些老古话。最邪性的一句是:“魂轻的人,莫走夜路,莫近丧事,莫应山鬼叫。”
我叫李青,打小魂轻。这是奶奶说的。我生下来就比别家娃仔安静,容易吓着,有一点点动静就惊跳。每回我病了,没精神,蔫蔫的,奶奶就会用温水泡了米,拿红布包着在我额头上滚,一边滚一边拖着长长的调子喊:“青娃儿……回来哦……山高路远莫贪玩……回来找归窍哦……”
这叫“喊魂”。她说我的魂像没系牢的风筝,总容易被风吹跑。
后来我去了省城读书、工作,成了村里少数走出去的后生。那些老古话、喊魂的调子,被我当成蒙昧的旧梦,锁在了记忆的角落。直到今年春末,发小在电话里跟我说,奶奶的身子不大好了,梦里总见着早已过世的爷爷在村口榕树下向她招手。
我心里一惊,原来奶奶一直说她很好是在骗我,我匆忙请了假,连夜往回赶。
班车只通到镇里,剩下二十几里山路得自己走。我到镇上天已擦黑,犹豫了一下,还是踏上了回家的路。手机电量告急,屏幕的光勉强照亮脚前一尺地,四下里是墨一样的黑,静得能听见自己胸腔里的心跳和血液流动的嘶嘶声。
风是凉的,贴着地皮扫过来,卷起枯叶和尘土,发出阵阵碎响。远处黑黢黢的山影像伏踞的巨兽,稻田里新插的秧苗在微弱天光下泛着冷硬的绿。
走着走着,背上渐渐起了层毛汗。
不是因为累,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瘆人。总觉得身后的黑暗比身前的浓,像有什么东西无声无息地缀着,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我不敢回头,老话里讲,人肩头有两盏阳火灯,走夜路猛回头,容易吹熄了灯。
就在这当口,我隐约听见风里夹了点儿别的声。
极细极微,像丝线一样飘忽。
“……娃……”
我猛地顿住脚,屏息凝神。
只有风声呜咽。
听错了?山里风大,吹过竹林、石缝,能出各种怪声。
我继续走,心里发毛,步子加快了些。
那声音又来了,这次清晰了一丁点,还是那么轻,像隔着一层毛玻璃,却带着一种古怪的穿透力,直往耳膜里钻。
“……回来……啰……”
声音幽幽的,拖得老长,尾音颤巍巍地散在风里,不像活人喊出来的透亮,倒像是从地缝里渗出来的阴湿气。
我头皮一炸!这叫魂的调子!太熟悉了!奶奶以前就是这样喊的!
可这荒山野岭,深更半夜,谁会在外面喊魂?!
我僵在原地,手脚冰凉,心脏咚咚地撞着胸口。我不敢应声,死死记着老辈的规矩——荒郊野外,听到不明不白的叫唤,尤其是叫你的名,绝不能应!应了,魂就可能被勾走。
那声音停歇了。
我几乎是连滚爬跑地往家冲,直到看见村口那棵老榕树黑压压的轮廓,以及树下一点昏黄的灯火,才敢喘口大气。
灯火下站着一个人,佝偻着背,手里提着一盏老旧的马灯。
是奶奶。
她脸色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苍白,皱纹深得像刀刻,但眼神还是清亮的。“青娃?”她见到我,又惊又急,“咋个这晚到?不是叫你莫走夜路嘛!”
显然,她得知我今天要回村,在大榕树下从早等到晚。
“奶……”我惊魂未定,喘着气,“我刚……刚在路上,好像听到有人喊……”
奶奶猛地伸手捂住我的嘴,她的手干瘦冰凉,带着一股香火纸钱的味道。“莫乱讲!”她厉声打断我,眼神里掠过一丝极深的恐惧,“到家了,就莫提路上事!快进屋!”
她不由分说,拉着我就往家走。进了堂屋,她立刻反手关上大门,插上门闩,又从门后拿出一把磨得锃亮的柴刀横在门坎内。然后她点亮神龛上的油灯,对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和几张模糊的祖宗相片拜了又拜,嘴里念念有词。
这一连串动作让我刚稍安定的心又提了起来。
“奶,到底咋了?”
奶奶拜完,转过身,脸色依旧难看得很。“村头王老信,前日老了(死了)。”她压低了声音,像怕被什么听见,“今早刚送上山。”
我心里咯噔一下。王老信是村里的老鳏夫,无儿无女,性格孤僻,平时不怎么跟人来往。
“他死得不大安稳。”奶奶眼神飘忽,不敢看我,“听帮忙收殓的李四爷说,咽气的时候,眼睛瞪得溜圆,直勾勾望着门外,嘴巴张着,像是要喊哪个……指甲都抠进了床板缝里。”
我后背的寒意又冒了出来。
“更邪门的是,”奶奶声音更低了,几乎成了气音,“下葬的时候,那棺材重得离奇,八个壮劳力抬着都打趔趄,绳杠嘎吱响,好像里头装的不是个干瘪老头子,而是满当当一棺材湿泥巴。好不容易抬到坟山,落坑时,绑棺材的麻绳……啪一声,齐齐断了。”
我听得汗毛倒竖:“后…后来呢?”
“还能咋样?赶紧填土埋了呗。大家心里都发毛,草草了事就赶紧下山了。”奶奶喘了口气,抓住我的胳膊,“李四爷偷偷跟我说,王老信怕是心里有怨气,舍不得走,或者……被啥东西缠上了,想找个替身伴他。”
她盯着我,眼珠浑浊却锐利:“青娃,你魂轻,让你别走夜路你不听,这一路回来,我怕你是被‘脏东西’跟上了,听见啥……都是在叫你。”
那夜我几乎没合眼。老旧的木楼每一丝声响都让我心惊肉跳。风吹门缝像叹息,老鼠跑过房梁如擂鼓。总觉得窗外有黑影晃动,侧耳细听,又只有一片死寂。
第二天,我果然发起低烧,浑身无力,头晕眼花,心里一阵阵发慌,像丢了什么东西,空落落的难受。
奶奶一看我的样子,脸就沉了下去。她没多说,舀来一碗清水,又取了三根筷子。她将筷子在我头上身上绕了绕,嘴里默念着什么,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筷子竖在碗底。
手一松,那三根筷子,竟颤巍巍地,靠着水,稳稳立住了!
我眼睁睁看着,一股寒气从脚底板冲上天灵盖。这叫“立筷问鬼”,筷子立住,就意味着确实有“不干净的东西”缠上了我。
奶奶脸色灰败,喃喃道:“真是他……王老信……不肯放过我家的娃……”
她不再犹豫,立刻张罗起来。她翻出红布,盛来一碗米,又找来我一件贴身的旧衫。太阳刚落山,她就让我躺到床上,用那件旧衫盖住我胸口。
她端着米碗,碗上盖着红布,走到大门口,猛地拉开门,对着外面渐浓的暮色,用那种我从小听到大、此刻却觉得无比阴森凄凉的调子,一声声喊起来:
“青娃儿……吓着了就回来哦……三魂七魄归本身咯……”
她的声音苍老、沙哑,在寂静的村庄里回荡,引来几声狗吠,却让四周显得更加空旷死寂。
喊了三声,她迅速关门,快步走到我床边,将盖着红布的碗在我额头正上方顺时针转了三圈,又逆时针转了三圈。
“回来了,回来了。”她低声念叨,掀开红布一角,查看碗里的米。
她的动作顿住了,眼神直勾勾地看着碗里,脸上的血色褪得一干二净。
那碗原本平满的白米,正中竟然凭空陷下去一个深坑,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挖走了一勺!
奶奶的手开始发抖,声音也跟着发颤:“不肯走……他不肯还魂……非要缠着你……”
接下来的几天,我浑浑噩噩,烧时退时起,人虚弱得下不了床。奶奶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她试了更多办法:在我枕头下压剪刀,门槛下撒香灰,甚至请来了村里公认有些本事的李四爷。
李四爷来了后,用桃木枝在我床上抽打了一遍,又画了几张符水让我喝下。他做完法事,和奶奶在门外低声嘀咕了很久。我隐约听到几句“……怨气太重……”、“……怕是看中了青娃年轻气血弱……”、“……得找到根由……”
李四爷走后,奶奶坐在我床边,默默流了很久的泪。然后她像是下了什么决心,擦干眼泪,对我说:“青娃,莫怕,奶一定把你魂叫回来。”
当天夜里,奶奶没有再去门口喊。她等到村里最后一盏灯熄灭,万籁俱寂,只有冷白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洒下模糊的格子。
她扶我坐起来,在我面前摆了一个小瓦盆,盆里堆了些纸钱。她点燃纸钱,昏黄的火光跳跃着,映得她脸明明灭灭。
她不再喊我的名字,而是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极其压抑又带着某种哀求的语调,对着那盆燃烧的纸钱,轻轻念叨起来:
“王老信……老王叔……行行好……”
“晓得你走得孤清……心里有怨……莫拿小辈撒气……”
“给你烧钱……给你送衣……缺啥短啥,托梦来讲……莫缠着我青娃……”
“让孩子安安生生……你好好上路……早日投胎……”
纸钱烧完,化作一小堆灰白的灰烬,轻轻颤动。
奶奶死死盯着那堆灰烬。
屋子里静得可怕,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我们祖孙俩粗重不一的呼吸声。
就在这时——
没有任何征兆。
那瓦盆正上方,悬空挂着的、原本纹丝不动的老旧白炽灯泡,猛地闪烁起来!
一下,两下,三下!
明灭的光芒疯狂切割着黑暗,奶奶的脸在光影交替中扭曲变形,她的眼睛因极度惊骇而瞪大。
闪烁毫无规律,快得令人窒息,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疯狂地拨弄开关。
没有风,没有声音,只有这癫狂的、违反常理的光影表演。
几秒钟后,灯泡猛地熄灭了,彻底陷入一片死黑。
黑暗中,我闻到一股极其浓郁、无法形容的腐朽气味——像是陈年的棺木、潮湿的泥土、还有某种东西彻底烂掉后混合在一起的恶臭,猛地弥漫开来,包裹住我们,几乎令人窒息。
紧接着,我感到额头正中,两眉之间,猛地一凉!像被一块瞬间融化的冰滴了一下,又像被一根冰冷的手指狠狠点了一下。
那一点冰凉,锐利得刺骨,直钻进脑髓里!
我浑身一僵,连叫都叫不出来,只觉得那一点冰凉迅速在体内蔓延,冻结血液,凝固思维。
奶奶在黑暗中发出一声短促而凄厉的抽气,像是被人扼住了喉咙。
然后,死寂。
我不知道过了多久,可能只有几秒,也可能有一个世纪那么长。
啪。
灯泡又自己亮了。
光线恢复正常,惨白地照亮屋子。
奶奶跌坐在地上,面无人色,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那瓦盆里的纸灰,原本是堆叠着的,此刻却无比均匀地、薄薄地铺满了盆底,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老师傅用篦子细细篦过一样。
那股恶臭消失了,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我额头上那点蚀骨的冰凉感,也慢慢褪去,但留下一种诡异的麻木。
第二天,我的烧奇迹般地退了。虽然身体依旧虚弱,但那种空落落的心慌感消失了。
奶奶却像一下子老了十岁,背驼得更厉害,眼神也常常发直。她绝口不提那晚发生的事,只是对我照顾得更加小心翼翼。
又过了几天,我基本恢复了力气。村里关于王老信的闲话也渐渐淡了下去。
一个午后,我去村口小卖部买东西,路过王老信那早已破败不堪的老屋。院墙塌了半截,院里荒草齐腰深。
鬼使神差地,我停住了脚步。
目光穿过坍塌的院墙,落在院子角落那棵枯死的老梨树上。
树上挂着一块破布,是一块红布。
褪色、发白、被风雨撕扯得破破烂烂,但依然能辨认出,那是以前喊魂时常用的一种红布。
它被一根细细的、几乎看不见的藤蔓,死死地缠在枯枝上,像一面招摇的、不祥的旗帜。
风一吹,那破布轻轻晃动。
它晃动的节奏,和我记忆里奶奶喊魂时,手里那块红布包着米碗,在我头上转圈的节奏,一模一样。
我站在毒辣的日头底下,盯着那块破布,整个人像被冻僵了,从头顶凉到了脚心。
王老信……他是不是也魂轻?他死前瞪着眼、张着嘴,是不是也想有人为他喊一次魂?那断掉的棺绳,那沉重的棺材,是不是意味着,他的魂,终究没能走成,被永远地、不甘地留在了这片生他养他亦困死他的土地之下?
而我那夜听到的呼唤,奶奶那晚祈求的对象,以及那盏疯癫闪烁的灯泡、那均匀铺开的纸灰、那点眉心的冰寒……
我猛地转身,逃离了那座老屋。
待了几天,我离开村子,返回省城,奶奶再也没有为我喊过魂。她送我出村口时,紧紧抓着我的手,枯瘦的手指像冰冷的铁钳。“青娃,”她混浊的眼睛望着我,眼里有种我看不懂的复杂情绪,是恐惧,是怜悯,还是别的什么,“以后……好好的。城里……干净。”
我走了很远,回头望。奶奶还站在那棵大榕树下,身影渺小、佝偻,仿佛要被身后那片巨大、沉默、雾霭沉沉的大山吞噬。
城市的夜晚没有真正的黑暗,霓虹灯的光污染足以吞噬最微弱的星光。空调恒温,隔绝了四季的冷暖。我在键盘的敲击声和屏幕的微光里,试图遗忘那片浓白湿冷的雾,那夜癫狂闪烁的灯,和那块挂在枯枝上、兀自招摇的红布。
但我时常会在深夜惊醒,心跳如鼓。
有时是风吹动窗户,有时是楼上掉下什么东西。
每当这时,我总会下意识地、飞快地摸一下自己的眉心。
那里,什么都没有。
可我知道,有些东西,一旦被标记,就再也无法真正擦除。它不像伤疤,会愈合,会淡化。它更像一粒被深埋的种子,靠着你无法理解的养分沉默生长。它蛰伏在你脉搏的间隙,潜伏于你呼吸的停顿处,与你共享同一具躯壳,同一段生命。你西装革履,穿梭于玻璃与钢铁的丛林,试图用秩序和理性构建一切,而它,则在每一个你松懈的刹那,于你灵魂最深的空隙里,无声地蠕动一下,提醒你那份冰冷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契约,早已签下。
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最终,也在我骨血最深处,埋下了一枚无法剥离的、冰冷的烙印。
第二年深秋,奶奶去世了,葬礼在萧瑟风中结束。我独自留在荒凉的山坟前,枯黄的茅草在风中瑟瑟发抖,几片纸钱灰被卷起,打着旋儿消失在铅灰色的天空下。
我想起她十八岁嫁过来时,正是五十年代。因为爷爷的富农成分,她一夜之间成了罪人。那些年,她们被赶进牲口棚,无缘无故地跪在打谷场上挨批斗,竹篾抽在背上洇出深深的血痕。大集体时代,她看见老张家孩子饿得全身浮肿,偷偷塞过去两个糠饼子,用土方为孩子消肿,结果被揪出来批斗,安了个“敌特蛊惑人心”的罪名,被人踹得吐血,差点死在麦场上。晚年本该清静,却又为我魂轻的事操碎了心,满头银发在昏黄的灯光下格外刺眼……
冷风卷起坟头新土,远处寒鸦嘶哑啼叫,我望着墓碑上她慈祥的照片,泪水模糊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