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夜,向来是两副面孔。锦里与宽窄巷子的灯火能亮到后半夜,游人如织,笑语喧哗;而一转入那些老城区的小巷,却仿佛踏进了另一个时空。青砖灰瓦,梧桐蔽月,路灯昏黄如瞌睡人的眼,勉强照亮坑洼的石板路。这样的小巷里,藏着许多不起眼的摊贩,老刘的烧烤摊就是其中之一。
摊子摆在一条名叫“猫耳巷”的尽头,拐出去是新兴的酒吧街,拐进来却像是倒退了几十年。老刘五十多岁,寡言,炭火熏黑的脸庞总是没什么表情。他的手艺极好,调料是家传的秘方,孜然、辣椒、花椒的香气能飘出巷子,勾得晚归的酒客和附近的住户常来光顾。他不做大生意,每晚推着锈迹斑斑的铁皮车来,卖完就收摊,雷打不动。
这天夜里,秋意已浓,凉风穿过巷子,吹得梧桐叶子簌簌作响。时间过了子时,酒吧街的喧嚣渐渐沉淀,只剩下零星几个醉汉的呓语。老刘的炭火也快熄了,铁盘里只剩几串孤零零的烤土豆和韭菜。他盘算着再等一刻钟,若没人来,便收了。
这时,巷口来了一个人影。
那人走得很慢,脚步轻得几乎听不见,像是踩着棉花。身影被路灯拉得细长,扭曲地投在斑驳的砖墙上。他穿着一身老式的中山装,颜色是那种过时的、近乎于黑的深蓝,浆洗得发硬,笔挺得有些不自然。戴着一顶同样质料的帽子,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这身打扮,在老成都的夜里,显得格外扎眼,又格外……不合时宜。
他走到烧烤摊前,停下。没有看老刘,也没有看食物,只是微微低着头,盯着那将熄未熄的炭火。
老刘心里嘀咕了一句“怪人”,嘴上还是招呼道:“吃点啥?只剩素的了。”
那客人没应声,只是缓缓抬起一只手,指了指那几串土豆。他的手臂僵硬,动作迟缓,手指苍白修长,没什么血色,指甲修剪得异常整齐。
老刘取下土豆串,放在炭火上重新加热。油脂滴下,激起一小簇噼啪的火星。就在这时,一股莫名的寒意突然裹住了老刘。不是风吹的那种冷,而是一种粘稠的、往骨头缝里钻的阴凉,连眼前的炭火似乎都黯淡了一瞬。老刘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偷眼去瞟那客人。
客人依旧一动不动地站着,帽檐下的阴影浓重,完全看不清面容。周遭异常安静,先前巷口偶尔传来的车声和人声都消失了,只剩下炭火微弱的哔剥声,以及自己突然变得很大的心跳声。
老刘加快了动作,胡乱撒上调料,将烤好的土豆串装入纸袋,递过去。
那只苍白的手伸过来,接住纸袋。
没有付钱。客人拿着纸袋,转身,沿着来路,一步一步,又悄无声息地走了。身影融入巷子的黑暗,很快不见了踪影。
老刘莫名其妙的心慌,愣在原地,好一会儿才回过神。他低头看了看放钱的小铁盒,又望了望空无一人的巷子,心里一阵发毛。但那寒意消失了,周围的声响也恢复了正常。他啐了一口,只当是遇到个吃白食的怪人,自认倒霉,匆匆收了摊。
那之后,每隔几天,这个穿中山装的怪客总会出现在深夜收摊前。
每次都是那身打扮,每次都是悄无声息地来,指一两样所剩不多的素串,通常是土豆、韭菜或豆腐干。每次接触,都带着一股子渗人的阴冷。他从不说话,从不露脸,也从不付钱。
老刘从一开始的恼怒、嘀咕,渐渐变成了恐惧。他试图提前收摊,但那客人总在他萌生去意时准时出现。几次后,他试着壮起胆子,在对方伸手接食物时强硬地说:“老板,还没给钱!”但那客人毫无反应,像是根本没听到,接过食物,漠然离开。
老刘不敢追。那种冰冷的接触和诡异的氛围,让他心底发寒。
日子久了,这种恐惧变成了一种麻木的习惯。老刘甚至给自己找了个解释:或许是个有怪癖的哑巴,或是附近哪个老小区里跑出来的精神不太正常的人,穿得古怪些,手脚冰凉些,不爱说话……虽然这么想,但每次那客人出现,那股子不似活人的阴森感,还是让他后背发凉。他不再试图收钱,只求赶紧打发走这个“瘟神”。
怪事开始围绕这个客人发生。
有一次,那客人刚拿起纸袋离开,摊子旁边趴着打盹的土狗突然惊醒,冲着那背影疯狂地吠叫,叫声凄厉,全身的毛都炸了起来,直到那身影消失,它才匍匐在地,发出恐惧的呜咽。
还有一次,一阵风刮过,将那客人的帽檐微微吹起了一角。老刘下意识地瞥了一眼,看到的似乎是一片空洞的阴影,根本没有脸的轮廓。他吓得手一抖,铁钳掉在炭火上,溅起一片灰烬。那客人却似毫无所觉,拿着食物照常离开。
最邪门的是装食物的纸袋。老刘留意到,那客人从不当场吃东西,也不把袋子带走多远。每次都是走到巷子第一个拐角的阴影处,就那么站着,片刻之后,纸袋就会被丢弃在原地。老刘有一次按捺不住好奇心,等那客人消失后,偷偷过去查看。
纸袋完好无损,里面的烤串却冰冷僵硬,像是瞬间被抽干了所有热气和水份,变得干枯焦黑,一捏就碎成粉末。仿佛被什么东西彻底“吸”走了精华。
老刘的头皮彻底麻了。这不是人!这绝对不是什么怪癖的活人!
他不敢再深想下去,只能每晚硬着头皮熬着,祈求这个“客人”别再出现。他甚至去附近的文殊院求了个护身符挂在脖子上,但似乎没什么用。那穿着中山装的身影,依旧如期而至,带来刺骨的阴寒和无声的恐吓。
他想过转行,但除了烧烤自己什么都不会。也想过换个地方,但说不定会被城管搞死,再说换个地方很可能生意一落千丈,全家还等着自己养。
转机发生在一个格外寒冷的夜晚。
那晚,老刘的摊前来了一位不寻常的顾客——一个穿着破旧僧袍的游方和尚。和尚化缘,老刘心善,给他烤了几串素菜,没要钱。和尚吃完,却不走,目光若有所思地扫过摊子,最后落在老刘紧握着的护身符上。
“施主,”和尚的声音沙哑却平和,“你近来是否遇到了什么……纠缠不清的‘东西’?”
老刘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把中山装客人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越说脸色越白。
和尚听罢,沉吟片刻,低声道:“是‘食气’的。有些亡魂执念不散,徘徊阳间,不害性命,却会汲取烟火食气,尤爱夜间摊贩的温热香气。它们大多浑噩,依循本能重复某一行为。你遇见的这个,看来独钟你的烧烤。”
老刘腿都软了:“大师,那……那怎么办?它会不会……”
“莫怕。”和尚从袖中摸出一张黄纸符,手指凌空划了几下,递给老刘,“此符你收好。下次它再来,你将此符悄悄贴在装食物的纸袋外侧,不必声张,照常给它。之后,它应不会再来了。”
老刘千恩万谢,接过符纸,感觉那薄薄的纸张却似乎有千钧重。
又到了收摊时分。巷口的风更冷了。老刘攥着口袋里的符纸,手心全是汗。
他来了。
依旧是那身笔挺得诡异的中山装,依旧是压低的帽檐,依旧是无声无息的脚步和彻骨的寒意。
他缓缓指向剩下的几串豆腐干。
老刘心脏狂跳,几乎要喘不过气。他强迫自己镇定,手脚麻利地烤好豆腐干,装入纸袋。在递出去的瞬间,他凭借身体的遮挡,飞快地将捏得皱巴巴的符纸贴在了纸袋底部。
那只苍白冰冷的手接过了纸袋。
就在那一刻,老刘似乎看到那人的手指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但他没有停顿,依旧拿着纸袋,转身,走向那个熟悉的拐角阴影。
老刘死死盯着。
这一次,那身影没有在阴影处停留。他径直走了进去,仿佛被黑暗吞噬,再也没有出来。
老刘等了很久,鼓足勇气,再次走到那个拐角。
地上,安静地躺着一个纸袋。里面是干枯碎裂、毫无生气的豆腐干。而那张符纸,却不见了踪影。
从那晚起,那个穿中山装、无言、散发寒意的客人,真的再也没有出现过。
老刘的烧烤摊依旧每晚出现在猫耳巷,炭火明亮,香气四溢。但他总会提前一点收摊,避开一天中最阴冷的时辰。偶尔有熟客开玩笑问起,那个不爱说话、穿得像老古董的怪人怎么不见了,老刘只是摇摇头,含糊地应付过去,从不细说。
只是成都的深夜,都市的怪谈里,悄然又多了一个。
据说,在那些老城小巷最深的夜里,如果你独自徘徊,或许会遇见一个穿着陈旧中山装、看不清面孔的人影。他不会伤害你,只是沉默地寻找着那些将熄的灯火和残存的食物香气。你若遇到,莫要惊扰,莫要搭话,更不要试图看清帽檐下的阴影。给予他想要的,然后静静离开。因为那或许只是一个迷失在人间烟火气里的残影,依循着一点冰冷的执念,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却又无比孤独的寻觅。这传说在酒酣耳热后的窃窃私语中流转,为这座古老城市不眠的夜晚,添上了一笔无声而阴森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