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大军班师凯旋的盛况,足以载入史册。南京城外,旌旗蔽日,锣鼓喧天。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举行了隆重的郊劳仪式。献俘、祭天、告太庙……一系列繁琐而庄严的礼仪,彰显着大明帝国的武德与荣耀。
喧嚣过后,便是论功行赏。朝廷邸报连篇累牍地刊登着封赏名单,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种兴奋与羡慕交织的情绪中。主帅傅友德加官进爵,恩宠备至;各级将领依据战功,各有擢升厚赏;即便是普通士卒,也获得了额外的饷银和绢帛。
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一个名字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格外关注——吴铭。
对他的封赏旨意,是朱元璋在武英殿小朝会上亲自宣布的,而非通过寻常的吏部文书。
“……原大同知事、督粮御史吴铭,”宣旨太监的声音清晰而悠长,“协理北伐粮饷,颇尽心力。野狐岭遇袭,临危受命,督率将士,力战保全军资,其后更出奇策,扰敌后方,于军有功。朕念其劳绩,特赐爵奉天翊运推诚守信伯,岁禄五百石,允世袭。”
伯爵!
虽然并非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爵位,但“伯”已是超品勋爵,足以光耀门楣,标志着吴铭正式踏入了大明王朝的顶级勋贵圈子(哪怕只是门槛)。对于一个并非淮西嫡系出身、甚至主要功绩不在阵斩夺旗而在后勤与应急文官的官员而言,这简直是破格的殊荣!
旨意一出,朝堂之上反应各异。
与吴铭交好的官员(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一系,以及部分务实派)纷纷露出欣慰之色,暗自点头。一些中立官员则面露惊讶,交头接耳,感慨圣眷之隆。而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传统的、对吴铭抱有偏见的文官,以及部分嫉妒的淮西勋贵,则脸色复杂,眼神中交织着难以置信、嫉妒与一丝隐晦的不满。
凉国公蓝玉站在武将班列前排,闻言只是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冷哼,嘴角扯出一丝不屑的弧度,但终究没敢在御前造次。
吴铭本人出列,跪倒在地,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伯爵?这奖励远超他的预期。他强压下激动,声音沉稳:“臣吴铭,谢陛下隆恩!北伐之功,乃将士用命,陛下运筹帷幄所致,臣不过恪尽职守,偶有小得,实不敢当此厚赏!陛下天恩,臣唯有效死以报!”
态度恭谨,不忘推功于上下,显得十分得体。
朱元璋看着跪在下面的年轻人,目光深邃,淡淡道:“功是功,过是过。朕赏罚分明。你应得的,便拿着。往后更需勤勉任事,莫负朕望。”
“臣遵旨!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吴铭再次叩首。
退朝之后,吴铭立刻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道贺者、攀谈者络绎不绝,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周旋于各方之间,脸上保持着谦逊的笑容,说着滴水不漏的客套话。
内心oS:「项目奖金超额发放!股权激励(爵位)到手!但仇恨值估计也拉满了…接下来必须低调做人,猥琐发育。」
除了爵位,实际的赏赐也源源不断送入他的临时府邸:金银绸缎、田庄契书、宫中御用品……一时间,吴府门庭若市。
然而,在这巨大的荣耀背后,吴铭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清醒。他深知这份恩宠背后是巨大的风险。皇帝将他捧得越高,盯着他的人就越多,一旦行差踏错,摔得也会越狠。
他谢绝了大部分庆功宴请,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公务(主要是牛痘推广的收尾工作和北伐后勤的报销核算),他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两件事:
第一,写信。他给大同的周知府、王通判,给北伐军中的傅友德元帅、王副将等旧识,甚至给徐达在军中的一些老部下,都去了信。信中绝口不提自己的爵位,多是问候近况,探讨实务(如边地屯垦、牛痘后续),语气谦和,一如既往。这是一种低调而有效的维系人脉的方式。
第二,整理与反思。他将在北伐后勤工作中的得失、特别是野狐岭之战的详细经过和经验教训,写成了一份极其详尽的总结报告。报告中,他客观分析了当时决策的利弊,指出了明军后勤体系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并附上了自己思考的改进建议。这份报告,他没有立即上呈,而是准备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他知道,此刻呈上,容易被解读为“恃功自傲,指手画脚”。
在这期间,燕王朱棣和魏国公徐达都私下派人送来贺礼,并表达了赞赏之意。朱棣的礼物是一柄精美的西域宝刀,寓意深长;徐达的则是一套难得的兵书古籍,暗示他“武略文功,皆不可废”。
这些举动,无疑向外界传递着明确的庇护信号。
与此同时,另一个好消息传来:经过吴铭和太医院的不懈努力,牛痘接种法已在全国主要府县推广开来,成效显着,天花发病率断崖式下降。无数百姓因此受益,吴铭“吴青天”、“活菩萨”的名声在民间愈发响亮,甚至有了生祠供奉。
民间的声誉,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他在朝中的一道护身符。
这一日,吴铭被召入宫中。并非议政,而是朱元璋在御花园的一次非正式召见,只有太子朱标在旁。
朱元璋心情似乎很好,问了问牛痘的情况,又闲聊了几句家常,忽然话锋一转,问道:“吴铭啊,你如今爵位也有了,年纪也不小了。这终身大事,可有考虑?”
吴铭心中一动,知道关键时刻来了,连忙躬身道:“回陛下,臣……臣确有心仪之人,乃魏国公府徐二小姐。只是……只是不知国公爷之意……”
朱元璋哈哈一笑,对朱标道:“瞧瞧,这小子还会不好意思。”又对吴铭道:“徐天德那边,朕已问过。他家那丫头,对你倒是也有几分心意。你这爵位,倒也勉强配得上了。朕看,不如就由朕来做这个媒人,如何?”
皇帝亲自做媒!这是何等的荣耀!
吴铭又惊又喜,连忙跪谢:“陛下天恩!臣……臣感激涕零!”
“好了,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具体事宜,自有礼部和中人去操办。你如今是伯爵,这婚礼的规制,不可失了体面,也不可过于奢靡,须知分寸。”
“臣明白!谢陛下教诲!”
走出皇宫,吴铭望着湛蓝的天空,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事业(爵位)、爱情(皇帝赐婚)双丰收,人生仿佛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他内心深处那根弦始终紧绷着。他想起离京前徐达的叮嘱,想起朝堂上那些复杂的目光,想起蓝玉的冷哼。
荣耀的顶峰,往往也是漩涡的中心。
他握了握拳,目光变得坚定。
内心oS:「下一个重大人生项目——大婚,启动。但蜜月期过后,真正的挑战恐怕才刚刚开始。胡惟庸……那边,似乎安静得有些反常了。」
他加快了脚步,决定立刻去拜访那位即将成为他岳父的魏国公,有些话,必须提前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