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流言蜚语并未因徐妙锦的闭门自守而停歇,反而因吴铭在北疆的活跃而愈发甚嚣尘上。甚至有御史上书,以“子异则父怪”为由,隐晦地请求皇帝对吴铭的“学问渊源”进行“彻查”。这已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孩童,而是直指吴铭立身之基。
徐妙锦深知,不能再被动防守。她思索良久,心中渐渐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她并未直接去寻求马皇后或太子的庇护,那样反而显得心虚。她选择了一个更巧妙,也更冒险的方式。
这日,她递牌子求见马皇后,言明并非为夫辩解,而是近日府中清理器物,发现先父(徐达)留下的一箱旧物,其中有几卷失传已久的古代算经残本,她妇道人家不解其意,想起宫中司礼监有精于算学的老先生,特请皇后娘娘恩准,派一两位公公过府帮忙鉴别,若是有用,愿献于宫内书库。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既抬出了已故魏国公的遗泽,又显得谦逊无私。马皇后本就怜惜徐妙锦母子,加之对吴麟的“天赋”也心存好奇,便准其所请,派了两位以博闻强识、性情敦厚着称的老太监前往太保府。
两位老太监到来时,徐妙锦早已布置妥当。她在花厅接待,言语间不着痕迹地引到孩儿启蒙之事,叹道:“……定国还好,麟儿却只喜摆弄些数字方格,妾身忧心他移了性情,正不知如何引导。” 随即,她仿佛不经意地让乳母将正在一旁安静玩着算盘的吴麟抱了过来。
其中一位姓王的老太监,平生最爱算学,见那小小的孩童手法虽稚嫩,但拨弄算珠的规律竟暗合珠算口诀,不由心生好奇,便笑着逗弄道:“小公子,可知三下五除二为何?”
这本是珠算基础口诀,寻常孩童绝无可能知晓。厅中众人皆以为这只是老太监的无心之问。不料,吴麟抬起清澈的大眼睛,看了看那老太监,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算盘,小手指笨拙地拨动上珠靠梁,下珠拨去两颗,然后仰起小脸,模糊地发出一个音:“……一……”
厅内瞬间一片寂静!
王太监猛地站起身,脸上满是震惊与不可思议!他快步上前,又问了几个极简单的加减,吴麟竟能通过摆弄算盘,给出大致正确的回应!虽然缓慢,虽然需要实物辅助,但这对于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而言,已是神乎其技!
“这……这非是妖异!此乃天授之算才!”王太监激动得胡须都在颤抖,他对另一位太监和马皇后派来的女官道,“老夫钻研算学一生,从未见过如此幼龄便通晓数理之孩童!此子心思纯净,专注于此道,故而显此异禀!与那怪力乱神之说,绝无干系!”
另一位太监和女官也看得分明,心中那点因流言而起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惊叹。他们回宫后,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马皇后,王太监更是极力赞扬吴麟之“天赋”,并痛斥散播流言者“其心可诛”。
马皇后闻言,心中大定,立刻将此事笑着告知了朱元璋。老朱虽对臣子多疑,但对一个明显有着特殊天赋的幼童,尤其是功臣之后,倒起了几分兴趣和怜惜,更重要的是,他信任身边这些老太监的眼光。他哼了一声:“些许小人,见不得别人家出个好苗子!传咱的旨意,赐吴铭幼子吴麟文房四宝一套,勉其向学!” 皇帝的金口玉言和赏赐,如同一道无形的护身符,瞬间击碎了所有围绕吴麟的“妖异”谣言。金陵城中的舆论风向,一夜逆转。
与此同时,北疆宣府镇。
吴铭在稳定了徐达的病情、清理了内部隐患后,将注意力完全投向了大同前线。纳哈出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士气已显疲态,但依旧仗着骑兵机动,不断骚扰。
吴铭仔细分析了战场态势和缴获的零星情报,发现纳哈出虽然对明军火铳战术有一定了解,但其后勤补给线拉得过长,且主要依赖几条固定的河谷通道运输。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
他没有直接增兵大同与敌军主力硬碰硬,而是秘密调集了宣府、大同两镇所有可用的精锐骑兵,交由傅友德之子、骁勇善战的傅忠统领。同时,他利用缴获的、带有科尔沁萨满印记的羊皮纸,模仿其风格和印记,伪造了几封“密信”,内容暗示明军内部有更大的人物愿意与纳哈出合作,约定在某个时间于某条河谷“接应”一批重要物资,实则是一个精心选择的伏击地点。
另一方面,他命令大同守军故意示弱,露出些许破绽,引诱纳哈出加大攻城力度,使其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在城下。
纳哈出连日攻城不克,本就焦躁,接到“密信”后,虽未全信,但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派出了一支数千人的精锐骑兵,前往信中所指的河谷,企图夺取这批“重要物资”并探查虚实。
这支骑兵一头扎进了傅忠率领的明军精锐和大量装备了改进版迅雷铳(射速更快)的骑兵的埋伏圈。在狭窄的河谷中,元军骑兵机动优势尽失,遭到明军火铳轮番近距离齐射和骑兵的反冲锋,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纳哈出大惊失色,这才意识到中了诡计,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军心顿时动摇。而此时,冯胜率领大同守军趁势开门出击,与回师的傅忠部前后夹击。纳哈出大军溃败,仓皇北逃,明军乘胜追击,斩获无数,大同之围遂解。
吴铭坐镇宣府,运筹帷幄,以一封反间伪信和精准的战术配合,不费大同守军太多元气,便巧妙地重创了敌军主力,解了北疆之危。 捷报传回,朝野再次为之震动。这一次,不仅仅是因其火器之利,更因其谋略之奇,用兵之诡,让人看到了这位太子太保除了“格物”之外,深谙韬略的一面。
北疆战事暂告段落,徐达病情也日益好转。吴铭知道,是时候回京,去面对那些隐藏在幕后的黑手,以及那些关于他和他家人的污蔑了。他带着赫赫战功和洗刷了幼子冤屈的证据,踏上了归程。
金陵,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新的风暴,抑或是尘埃落定后的朗朗乾坤?
北疆大捷的露布飞驰入京,纳哈出溃败三百里,大明边患暂息。吴铭之名,再次响彻朝野,这一次,是伴随着“谋略奇才”与“国之干城”的赞誉。他妥善安排了宣府防务,待徐达伤势稳定、可乘车马缓行后,便率领部分兵马,护持着岳父,浩浩荡荡班师回朝。
金陵城外,凯旋仪式空前隆重。朱元璋亲自率文武百官出迎,给了徐达和吴铭极高的礼遇。看着风尘仆仆却目光锐利的女婿,再看看虽憔悴但性命无虞的老兄弟徐达,朱元璋难得地露出了真切的笑容,用力拍着吴铭的肩膀:“好!干得好!没给咱丢脸!也没辜负你岳父!”
朱标更是亲自为吴铭执鞭,引其入城,恩宠可见一斑。百姓夹道欢呼,争睹这位屡创奇迹的太子太保风采。此时的吴铭,声望达到了入朝以来的顶峰,如日中天。
然而,在这极致的荣光之下,暗礁已然浮现。吴铭敏锐地察觉到,欢迎的人群中,某些勋贵和文官集团核心人物的笑容显得格外僵硬,眼神深处藏着忌惮甚至是寒意。他心中冷笑,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
果然,仅仅在凯旋大宴后的第三天,一场精心策划、图穷匕见的弹劾风暴,猛然爆发!
都察院十三道御史中,竟有七人联名上奏!弹劾奏章不再是之前零敲碎打的指责,而是罗列了吴铭“十大罪”,条条指向核心,字字诛心:
一、 “结交藩王,图谋不轨” :详述其与燕王朱棣过往甚密,北上期间书信往来频繁,军中多有“只知吴太保,不知有陛下”之流言(利用并扭曲了之前军中的谣言)。
二、 “把持军械,培植私兵” :指控其通过掌控军器局与新式火铳操典,使边军诸多将领唯其马首是瞻,神机营几成吴家军。
三、 “擅启边衅,养寇自重” :暗示其此次北上,有意放纵纳哈入寇,以凸显自身重要性,借军功揽权。
四、 “引用番学,动摇国本” :将其推广番匠技艺、引入海外作物、乃至其子吴麟的“异常”,统统归结为摒弃华夏正统,用夷变夏。
五、 “市舶敛财,与民争利” :指责市舶司新则例实为与商贾争利,盘剥百姓,所增税收来路不正。
……其余几条,亦是将他历年新政悉数歪曲,扣上“擅权乱政”、“结党营私”、“蛊惑储君”等滔天罪名。
这已不是普通的弹劾,而是要将吴铭彻底打为国之巨蠹,永世不得翻身!奏章引经据典,看似证据凿凿,更是利用了朱元璋晚年多疑、尤其忌惮权臣勾结藩王、掌控军权的心理。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上的朱元璋和立于丹陛之下的吴铭身上。徐达因伤未至,但其旧部将领皆面露愤慨,却一时不敢轻易出声。支持吴铭的官员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势打得有些措手不及。
朱元璋面无表情,但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到他眼角在微微抽动,握着龙椅扶手的手指关节已然发白。他沉默着,那沉默比雷霆震怒更令人窒息。
吴铭深吸一口气,他知道,退无可退,辩无可辩。任何针对具体罪名的解释,都会落入对方精心编织的语言陷阱。他必须跳出这个框架,直指核心!
他出列,并未去看那些弹劾他的御史,而是直接面向朱元璋,撩袍跪倒,声音清晰而沉静,却传遍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陛下!臣,有本奏!”
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句,而是从怀中取出一物,高高举起——那是一封密信,边缘带有烧焦的科尔沁萨满印记,与之前朱棣提供的那片如出一辙!
“此信,乃臣在北疆,从试图谋害魏国公、并向北元泄露我军机的内鬼身上缴获!”吴铭声音陡然提高,“信中所书,并非军情,而是承诺——承诺若能将臣吴铭置于死地,或至少逐出朝堂,便助其主人,在朝中更进一步,并许以重利!而这信的落款印记,经多方查证,不仅与草原科尔沁部萨满有关,其传递渠道,更与江南某些豪商巨贾,暗通款曲!”
他目光如电,猛地扫过那几位联名弹劾的御史,以及他们身后几位面色骤变的官员。
“臣,今日不愿辩白自身所谓‘十大罪’!臣只想问陛下,问这满朝文武!”吴铭声如洪钟,掷地有声,“究竟是谁,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取臣性命?是谁,不惜勾结外虏,谋害国之柱石(徐达),也要将臣这眼中钉拔除?臣推行新政,触及了谁的利益?臣督导军械,碍了谁的眼?臣与燕王殿下为保北疆安宁而书信往来,又挡了谁通往从龙之路?!”
他句句不提自己,句句直指幕后黑手,将一场针对他个人的弹劾,瞬间提升到了“忠奸对立”、“内外勾结”的层面!他将那封真正的、充满阴谋的密信,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陛下!”吴铭重重叩首,“臣之生死荣辱不足惜!然,此等里通外国、构陷忠良、动摇国本之巨奸,若不揪出,我大明社稷,永无宁日!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信来源,彻查北疆泄密、谋害魏国公之元凶!臣,愿与此信背后之主使,当朝对质!”
话音落下,整个奉天殿鸦雀无声。那几位弹劾的御史脸色惨白,身体微微颤抖。他们背后的某些官员,更是眼神闪烁,额角见汗。
吴铭这一招,反客为主,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将自己放在了被阴谋迫害的忠臣位置上,把皮球狠狠踢了回去,逼朱元璋和整个朝堂,必须先解决这个“内外勾结”的惊天阴谋!
朱元璋死死盯着吴铭手中那封密信,又缓缓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脸上的肌肉剧烈地抖动了几下。他缓缓站起身,整个大殿的气氛随之绷紧到了极致。
一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甚至可能影响大明国运的朝堂风暴,在这一刻,被吴铭用最激烈、最直接的方式,推向了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