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笼罩着历经战火的朝城。然而,在这片寂静之下,一场无声的大规模调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谢翎并未入睡,他站在城头,冰冷的眼眸俯瞰着城外那片在月光下依稀可见的、由谢家军一手开发建设的广阔区域。那里房屋俨然,田垄整齐,早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集镇。这是他来到朝城后,除了练兵打仗外,做的另一件长远之事——他深知边关苦寒,将士终有老去或伤残之日,便未雨绸缪,带着部下们垦荒筑屋,既解决了军粮补给,也为父亲那些逐渐老去的旧部、以及未来可能需要的安置,留下了一条退路。
此刻,这片辛劳多年的成果,成了最好的掩护。
“都安排妥当了?”谢翎头也不回地问道,声音融入夜风,带着一丝寒意。
如同影子般出现在他身后的陆八低声回应:“将军放心,五万弟兄已分批化整为零,悄然入驻各处的空置房屋和回朝城周边省亲。粮草器械也已分散藏匿。对外只称是退役老卒归田,兵士战后省亲,绝不会引起怀疑。”
谢翎微微颔首:“告诉他们,潜心蛰伏,勤加操练,等待号令。”
“是。”陆八应道,身影再次悄无声息地融入黑暗。
第二日,点兵场上。阳光刺眼,却照不散场间略显复杂的气氛。
经过“精简”和“伤退”,原本浩浩荡荡的谢家军,此刻列队站立的,只剩下约五万人马。虽然依旧军容齐整,杀气犹存,但数量上的“锐减”却是显而易见。
袁璩穿着崭新的将军铠甲,志得意满地站在点将台上,看着台下“缩水”了不少的谢家军,心中更是踏实了几分。损失惨重才好,这样才不会功高震主,也更显得他袁璩“领导有方”,在劣势下还能取得大胜。
姜玖璃站在袁璩身侧稍后的位置,目光扫过台下队伍,心中了然。她上前一步,对着袁璩躬身,语气恭敬地开口:“将军,朝城新遭大战,铄军虽退,但边境难言太平,仍需一员得力干将镇守方可。”
袁璩捋了捋并不存在的胡须,点头道:“嗯,小九将军所言极是。依你之见,该留何人?”
姜玖璃看似随意地抬手,指向台下队列前方如同铁塔般矗立的李川,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赞赏:“末将以为,李川校尉可担此重任。李校尉正直壮年,英勇冠绝三军,战场上冲锋陷阵,真真有万夫不当之勇!上次十余部落联军来犯,便是李校尉身先士卒,屡挫敌锋,最终将其击退,立下头功!而且李校尉年轻有为,渴慕功业,短短数年便从都尉升至校尉,升迁迅猛,足见其能力出众,前途不可限量啊!”
她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李川的褒奖,但听在袁璩耳中,尤其是“英勇冠绝三军”、“万夫不当之勇”、“升迁迅猛”、“前途不可限量”这几个词,却像一根根小刺,轻轻扎了他一下。
袁璩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看向台下那个肌肉虬结、战意盎然的巨汉,心里开始嘀咕:如此勇猛?升得这么快?若是带回黎昭,天子脚下,哪天又立下什么大功,陛下正在组建自己的新军,看中了他……那岂不是很快就要爬到自己头上去了?自己可最不喜欢这种能力太强、又看起来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莽夫留在身边。
姜玖璃仿佛不经意地又添了一把火,低声感叹:“唉,只可惜朝城偏远,怕是会埋没了李校尉这等人才……若是能随将军回黎昭,在天子面前多多表现,假以时日,恐怕……”
“哎!”袁璩立刻打断了姜玖璃的话,心里那点小九九被彻底勾了起来。回黎昭?绝对不行!他可不想给自己找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这朝城刚打完仗,确实需要人守着,而且看起来还挺危险,正好!让这个李川留在这里“锻炼”好了!
他立刻换上一副深谋远虑的表情,重重一拍大腿,声音都提高了八度:“小九将军考虑得周到啊!朝城乃边关重镇,刚经历大战,百废待兴,确实需要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留守镇压!李校尉……不,李将军!”
他看向台下有些发懵的李川,朗声道:“李川听令!本将军现擢升你为扬威将军,留守朝城,总揽防务!暂留一万谢家军(大多是伤兵)归你调遣。待本将军回朝,必立刻禀明圣上,再派五万精锐前来协助你镇守边关!你可要替陛下,替本将军,守好这大黎的门户!”
李川虽然性子直,但也明白这是计划中的一环,虽然更想跟着谢翎和阿九回京,但还是抱拳瓮声瓮气地应道:“末将领命!定不负将军所托!”心里却想着:你这个草包,等我在此把那些“归田”的弟兄们操练得更强!
计划顺利达成。谢翎与姜玖璃不易察觉地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同时向袁璩躬身,语气“诚挚”无比:
“将军英明!”
“将军深谋远虑,末将佩服!”
袁璩被这两声“英明”夸得身心舒畅,只觉得这小九将军真是越来越会办事,越来越合自己心意了。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带着“缩水”且“听话”的谢家军回朝,享受无上荣光,而那个可能威胁自己的莽夫则被远远丢在了边关吃沙子。
他却不知,自己的一切反应,都在姜玖璃的算计之中。朝城,这座看似被削弱了的边城,实则埋藏下了更深的根基和更强大的力量,只待未来某一日,破土而出。